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在《紅樓夢》五彩紛呈的人物群像中,李紈應該是最黯淡的一位,恰似她那一身青哆羅呢的褂子,幽暗而昏晦。雖是金陵十二釵之一,但作者在其身上的筆墨卻少得可憐,以致紅學家俞平伯都說過:

“談《紅樓夢》儘可以撇開李紈、巧姐兒等”。

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紅樓夢》開篇不久,文中便點名了李紈的身份。其為金陵名宦國子監祭酒李守中之女,是典型的書香門第,族中無人不讀書。至李守中繼承後,因崇尚“女子無才便是德”,方不令李紈十分用功讀書了,僅僅念過《列女傳》此類書籍三四本,而著重紡績井臼之事。

李紈命運不大好,嫁入榮國府成為大少奶奶後,繡帳猶新,鴛衾未冷,丈夫賈珠便撒手人寰,李紈成了孀婦,一生與紅妝無緣。

在賈府,李紈是有名的佛爺,素日裡是個厚道多恩無罰的,下人們都不太將其放在眼裡。如抄檢大觀園次日,尤氏在李紈處洗臉,李紈的丫頭素雲就敢將自己的胭脂拿給這位寧府的奶奶“將就著用”,隨後炒豆兒給尤氏端水洗臉,更是隻彎腰捧著,對比探春面前丫頭跪著捧水的樣子,李紈素日對下人何等寬容,於斯可見一斑。

“心如槁木、形同死灰”,這是作者賜予李紈的八個字,自賈珠去世,李紈便對周邊人和事失去了熱情,什麼都喚不起她的興趣,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銀子,這是一個失去依靠的單親母親都具備的“本能”。李紈的性格,正如其抽到花籤後所說的

“真有趣,你們擲去罷。我只自吃一杯,不問你們的廢與興。”。

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然而,自稱不問眾人“廢與興”的李紈,似乎並不完全如此,比如在詩社上,李紈的表現是非常熱情的,而其中還獨斷專行了一次。

在第三十七回,探春雅興大發,致信園中兄弟姐妹們,意在結社吟詠。寶玉收到信箋後拍手稱妙,忙敢去秋爽齋赴會。及至秋爽齋,便見寶釵。黛玉、迎春和惜春已經到場了。探春見寶玉來了後,便笑道:

“我不算俗,偶然起個念頭,寫了幾個帖兒試一試,誰知一招皆到。”

探春能出此言,可見她下帖請來的人都已經到場。然而寶玉在鼓動大家為詩社出主意的時候,寶釵卻說了一句話:“你忙什麼,人還不全呢”。

寶釵話音剛落,李紈便進門了,並且還非常主動自薦掌壇,稱要幫探春把這詩社作興起來。

這就很有意思了,李紈未進門之前,探春便稱人都到齊了,可見其並未給李紈下帖,這也是非常能理解的,畢竟這個大嫂子素日裡矜持自守,是個槁木之人嘛。然而寶釵卻讓大家等等,可知等的就是李紈,那麼寶釵怎麼知道李紈對詩社有興趣呢?左不過是素日“留心窺察”的結果,畢竟寶姑娘,可是知道園子裡上下大多都愛吃螃蟹的人啊。李紈“前兒春天”就有這個意思的,寶釵豈能不知啊?所以收到探春的帖子,寶釵就去找李紈了。

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而李紈一到,便倚老賣老要做詩社社長,連探春也有幾分委屈,在李紈立了一番規矩後,其笑稱:

“這話也罷了,只是自想好笑,好好的我起了個主意,反叫你們三個來管起我來了。”

寶釵的投其所好,李紈是非常感激的,所以在第一次詩社,即便眾人認為黛玉和寶釵的詩不分伯仲,賈寶玉更是異議頗多,但李紈仍固執己見,硬推薛寶釵第一,這應該是李紈對薛寶釵的回報了。

此次詩社結束後,李紈便強調了:

“從此後我定於每月初二、十六這兩日開社,出題限韻都要依我。這其間你們有高興的,你們只管另擇日子補開,那怕一個月每天都開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這兩日,是必往我那裡去。”

瞧瞧,誰說珠大嫂子心如死灰啊?人家頂多是一堆石灰,想要沸騰起來,還需澆上冷水,而詩社就是那一盆冷水。在詩社中,才能一見李紈青春模樣,而且,珠大嫂子似乎還很霸道。

然而,李紈和寶釵愉快的合作,很快因為寶釵的背叛戛然而止。

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海棠詩社後,寶玉想起了史湘雲,忙求賈母接史湘雲進府,在做下兩首海棠詩後,史湘雲快人快語,拍胸脯稱下一場詩社自己負責了。眾人散了後,寶釵將史湘雲請來蘅蕪苑,給史湘雲說了一大堆的難題,令史湘雲後悔不跌,隨後寶釵又很貼心地為其出主意,最後拍定以螃蟹宴作席。事實上一個詩社何須如此勞師動眾?試想寶玉生日,中丫環攢了幾兩銀子就夠四十盤果子,幾位姑娘能吃什麼呢?所以史湘雲還是吃了年幼懵懂的虧了。緊接著,寶釵便和湘雲討論起詩社的韻律問題來,最終決定以菊花為賓,以人為主,擬定十二個題目,不限韻腳。

前兒李紈再三強調“出題限韻要依我”,轉眼便被寶釵置之不顧,這何止是不尊重人那麼簡單,明顯是打臉李紈嘛。所以菊花詩社上,自湘雲拿出題目起,未見李紈發聲。而在評定名次時,李紈對這些詩篇都未多加評點,便直取黛玉三首為上,要知道黛玉都自稱“我那個也不好,到底傷於纖巧些”,李紈仍一意孤行,稱“巧的倒好”,而寶釵亦未置一詞。

薛寶釵暗中拉攏李紈,背後卻偷偷做下一事,李紈馬上回擊

​李紈此舉,何嘗不是對寶釵背叛的懲罰呢?當然,李紈和寶釵經過此事後,再很少交集了,及至大觀園抄檢次日,寶釵氣沖沖來告辭,李紈不僅未加挽留,還和尤氏忽視一笑,這其中的意味,大抵也只有李紈和尤氏自己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