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遠縣鄉“剩女”主要在黨政事業機關內:女老師最多、女護士次之

本文原載《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10期,轉自“中國縣域研究”,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髮,供諸君思考。

歐陽靜,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馬海鵬,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原文標題:小縣城裡的體制內"剩女",一個日益龐大卻被懸置的群體?

偏遠縣鄉“剩女”主要在黨政事業機關內:女老師最多、女護士次之


我在從事縣域治理研究時,意外發現中西部等偏遠地區的縣域體制內有大量的大齡未婚女性。

以我們調研的D縣為例,該縣自2008年以來新招聘總人數為2993人,其中女性1895人,在這些女性中,目前30歲以上未婚女性約有248人(這一數據沒有包括2008年之前招聘的女性中目前仍單身者)。

我們發現,D縣域政府的不少部門機關都存在未婚的大齡女性,而在教育系統中,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大齡未婚女老師,其中又以鄉村女教師居多。

這一現象完全不同於“剩女在北上廣”這樣的傳統認識。

因為之前在大眾的普遍認知中,剩女主要出現在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比如,關於剩女的研究幾乎是聚焦於北上廣深等城市。

而在對“剩女”的界定中,無論是廣義的“剩女”,即“從年齡上界定的大齡未婚都市女青年”;還是狹義的“剩女”,即“從特徵上界定的為現代都市中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智商的未婚女性”,都離不開“都市”這一地區特點。

“城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齡未婚(通常指30歲以上)女性”是研究者對“剩女”的普遍的定義。

關於剩女的一系列實證研究也認證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剩女較多,全國範圍內的數據分析也說明了“大城市的剩女多,偏遠地區農村的剩男多”。

顯然,相對於通常意義上的“北上廣剩女”,經濟落後且偏遠小縣城所出現的剩女現象似乎超出了我們之前對“剩女”這一群體的界定與分析。

那麼,偏遠小縣城地區的剩女有何特點?

她們“剩下”的原因與大城市的大齡未婚女性又有何不同?

偏遠縣鄉“剩女”主要在黨政事業機關內:女老師最多、女護士次之


縣域剩女在“體制內”的分佈狀況

我們於2018年10月以及2019年1-3月期間,專門在D縣民政局、組織部、人事局、團委、婦聯、教育局、衛生局等部門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數據收集,結果發現縣域分佈著大量30歲以上未婚女性,即通常所說的“剩女”。

但縣域“剩女”具有明顯的“體制”特點,主要出現在縣鄉黨政機關和事業機關內。

通俗地說,縣域中的剩女主要是“拿工資”“有工作單位”的女性,屬於有編制的體制內人員(主要是指公務員編制和事業編制人員)。

依據我們在D縣的調研以及來自中部其他縣的案例,縣域大部分大齡未婚女性出生於1984-1989年期間,也即30~35歲之間。

在2008年以來全縣招聘的總人數中,教育系統為數最多,1508人,其中女老師1209人,即80.1%都是女老師,而30歲以上未婚女老師有175人,佔全縣30歲以上大齡未婚女性的70.6%。

這意味著2008年開始參加工作的女老師中,僅30歲以上的未婚者達175人,佔14.5%。

男女比例次於教育系統的是衛生系統,在493人中,女性(多為護士)佔64.3%,其中30歲以上未婚女性為35人,佔該系統2008年以來參加工作女性人數的11.0%。

除這兩大系統外,其他機關事業單位(主要是縣、鄉黨政事業機關)沒有呈現出明顯的女多男少現象,相反,女性只佔總人數的佔37.8%,但30歲以上未婚女性仍然有38人,佔女性人數的10.0%。

偏遠縣鄉“剩女”主要在黨政事業機關內:女老師最多、女護士次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