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文丨路西法爾

如果以收視率論英雄的話,MBC最新的水木劇《偶然發現的一天》算是敗走麥城了。這部改編自人氣網漫《被遺忘的7月》的電視劇開播以來,AGB全國收視率一直在3%上下波動,最高時也僅有4.1%,不僅被同檔期SBS2臺的《山茶花開時》18%以上的收視率碾壓,甚至不敵MBC自己剛剛完結的水木劇《新入史官具海玲》5.3%的平均收視率。

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偶然發現的一天》

不過雖然在本土收視慘淡,《偶然發現的一天》新穎的設定對網民來說還是頗有吸引力,憑藉該劇的話題性,《偶然發現的一天》在中文網絡中漸漸實現了「口碑逆襲」:迄今為止該片在豆瓣的評分人數接近《山茶花開時》的四倍,8.9的豆瓣評分也要高出對面一籌。


《偶然發生的一天》第一集的片頭就是一部尋常的校園偶像劇:女主人公殷端午是富家千金,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還未從學校畢業便已經與愛慕已久的男生白經有了婚約。高大帥氣的白經是學園中的型男團體「A3」的成員之一,每當「A3」出現便會引來女同學誇張的尖叫……

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然而生活得如同童話中的公主一般的殷端午卻並不如意,因為她發現自己的記憶存在空白:對短則幾堂課,長則幾天的時間裡發生的事情她經常沒有任何印象。


越來越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在她身邊發生,學校食堂的廚師「魷魚絲」神神秘秘地告訴殷端午:他們其實都是一部叫《秘密》的戀愛漫畫裡的角色,而且是頂不重要的配角。看似條件優越的端午就是為了襯托「灰姑娘」女主呂珠多(諧音「女主」),幫她和吳南柱(諧音「男主」)牽線搭橋而存在的。


萌生了自我意識的殷端午對漫畫作者的安排大叫不公平,千方百計想要擺脫龍套的設定。她在課堂上大看漫畫,在當模特時砸碎石膏像,然而無論她造成什麼混亂,一切都會迅速地復原,其他沒有自我意識的NPC角色統統都忘了發生過什麼。

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魷魚絲」告訴殷端午:在漫畫作者沒有關照到的分鏡與分鏡之間,角色們就像下場的演員,擁有一點自由行動的權力,然而一旦作者把角色召喚上舞臺,他們就必須言不由衷地按照劇本表演,身為角色他們沒有權力反抗作者的安排。

從設定上看,《偶然發現的一天》像是暢銷書《蘇菲的世界》混搭了《楚門的世界》。如果我是殷端午會首先懷疑「魷魚絲」舞臺與幕後二分法的真實性:誰能保證下了場的角色就是真的下場,而不是登上了作者安排好的另一個舞臺呢?能印證魷魚絲假說的只不過是那本名為《秘密》的漫畫而已,然而作者創造的漫畫世界裡為何又會出現一本洩露天機的書呢?這根本身就說不通。如此推理下去,連殷端午本身是否真地具有「自我意識」也都可疑起來……

如此追問下去,衍生的問題可以無窮無盡。當然,認真思考形而上學就不是戀愛偶像劇了。《偶然發現的一天》吸引觀眾的,還是對「瑪麗蘇」愛情故事種種俗套劇情的犀利吐槽。比如端午和呂珠多走在一起時,手中突然多了一瓶草莓牛奶,而這瓶牛奶即使端午本人想喝也喝不到,是劇情中專門為女主而準備的,卻偏要藉端午之手交到呂珠多手上。端午在按照劇本的編排行動的同時,內心卻對這樣的設定大加嘲笑。

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如此看來端午倒像是對俗套浪漫愛情劇忍無可忍觀眾的代言。當觀眾看膩了幼稚單調模式化的「瑪麗蘇」愛情故事時,難免會在內心深處生出「為什麼兩個人撞在一起就會戀愛?」之類的疑惑,難免揣測在猶如假面舞會一般角色私下有著更加複雜真實的感情,這些角色自己有意識也會對假模假式的浪漫愛情不以為然。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是端午這樣的配角先有了「自我意識」——相比浪漫故事的主角,配角受作者著墨更少,可供接受者想象移情的空間反而更大。

以此看來,端午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觀眾意識的投射,端午的吐槽猶如書上的眉批或視頻網站的彈幕。批語可以跳出文本的連貫性自由發揮,但點評者仍舊是在被文本牽引著,接受者的意識無法代替創作者的意識,而是圍繞著創作者的意識做一些再創作——這就是為什麼端午的「自我意識」覺醒之後仍然會繼續失憶的原因。如果按照舞臺、幕後的二分法,演員下場之後是不會失憶的。

但是切勿高估了觀眾的批判性。在不斷地嘲笑模式化的浪漫愛情俗套的同時,端午也陷入了以自己為主角的浪漫愛情俗套:她對作者的反抗就是和沒有名字乃至沒有臉的龍套角色「十三號」展開戀愛,隨著劇情的展開,觀眾們發現原來端午與「十三號」有著宿緣,兩人都是作者另一部古裝愛情漫畫《凌霄花》中的角色,因為不滿作者的安排,「十三號」在上一部作品裡親手殺死了端午——這其實就是「瑪麗蘇」故事中常見的「前緣註定」的另類表述。

用「瑪麗蘇」來反擊「瑪麗蘇」有效嗎?

一方面嘲笑著虛假的「瑪麗蘇」浪漫愛情,一方面卻用自己中意的角色複製同樣虛假的「瑪麗蘇」愛情並陶醉其中,兩者不僅可以並行不悖甚至可以互相補充。《偶然發現的一天》達到了一種「過度擬合」的真實。

觀眾們看上去對虛假佈景充滿反叛,但實際上並不想從這個虛假的世界中逃走,反而渴望更深地參與其中。為什麼找到真愛就是端午對作者的反抗?身為龍套「十三號」怎麼可能有超越作者意志的能力?——在《偶然發現的一天》中,進行形而上學的反思不僅是迂腐的,而且根本就是多餘的。

《偶然發現的一天》世界觀的硬傷非常大,雖然設計了「反抗」這個終極任務,但反抗什麼、如何反抗在缺少規則的情況下都缺少說服力。這也是該劇在電視媒體上收視率慘淡的原因之一,電視觀眾更習慣嚴密的線性敘述。而網絡觀眾對閱讀彈幕已經習以為常,邊吐槽邊欣賞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部電視劇正對其胃口。

在網絡時代人們似乎有了更加多的表述空間,隨時隨地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我經常聽人自信滿滿地宣稱自己「只要想知道什麼都能知道」——然而這種真理在握、捨我其誰的自信是不是就像殷端午的「自我意識」一樣,只是一種可疑的錯覺?


在一切信息看上去都唾手可得時,人們還能對自我意識保持清醒的反省嗎?《偶然發現的一天》中缺失的哲學反思也許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大而無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