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場景“吸睛”央企

本報記者 蔣牧雲 張榮旺 上海報道

近日,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披露了一則產權項目信息。成都惠融易達互聯網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融易達”)將轉讓100%股權。信息顯示,該企業為國有全資企業,股東為鞍鋼集團旗下的成都天府惠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府惠融”)。截至今年7月31日,惠融易達淨資產賬面價值2967.47萬元,評估價值3210.74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股權轉讓的過程中,天府惠融特意保留了正在開發中的供應鏈金融BaaS區塊鏈服務系統。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就公司運營區塊鏈供應鏈金融平臺的優勢等問題向天府惠融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前尚未收到回應。

多家央企入局

根據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信息,惠融易達2018年營業收入625萬元、淨利潤331萬元;2017年營業收入728萬元、淨利潤243萬元。今年截至7月營業收入224萬元、淨利潤94萬元,以此推算,今年的營收與淨利潤都較上兩年有所減少。

另一方面,資產評估報告中顯示,惠融易達與成都九寬科技有限公司(乙方)、西南財經大學(丙方)簽訂的《供應鏈金融BaaS區塊鏈服務系統聯合研發》合同,開發內容為支撐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的上游業務中三個主要模塊(電子憑證、應收賬款融資和票據融資)。目前處於開發進行中,尚未投入使用。

根據被評估單位提供的《合同主體變更協議》經研究決定,惠融易達的母公司天府惠融,將取代原合同中約定的甲方的權利與義務。甲方根據原合同已經支付給乙方的技術開發費用,乙方無須返還,並由天府惠融向乙方支付剩餘的技術開發費用。

此外,納入此次無形資產的有:深圳惠融誠通商業保理有限公司(與評估單位為同一控制下關聯企業,以下簡稱“惠融誠通”)與惠融易達簽訂的《天府惠融金融綜合服務平臺轉讓協議》,協議約定惠融誠通無償轉讓天府惠融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給惠融易達,惠融誠通與積物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簽訂的《天府惠融金融服務平臺協議》繼續有效。

記者注意到,儘管上述信息顯示區塊鏈供應鏈的系統仍在研發中,但就在今年9月,鞍鋼集團旗下的攀鋼與成都天府惠融舉行了攀鋼智慧供應鏈金融系統服務平臺啟動儀式。那麼,該智慧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是否上述的天府惠融金融服務平臺?

對此,天府惠融方面告訴記者,該智慧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即天府惠融金融平臺。而此次惠融易達轉讓的業務是另一塊網貸的業務,供應鏈金融的業務將繼續保留。以此判斷,在原有的互聯網金融佈局中,公司將更加側重區塊鏈供應鏈的發展。

事實上,鞍鋼集團還是一家供應鏈金融平臺“中企雲鏈”的股東。根據天眼查,平臺運營主體中企雲鏈(北京)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5月,註冊資本3.6億元,由中國中車、中國鐵建、國機集團和北京首鋼等大型企業聯合發起設立,23家股東中大多數為國企,另有少數幾家有限合夥基金。

而在10月21日,中國重型機械公司、中海投資、廈門國貿投資及中鋁資本4家公司同時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將轉讓擁有的共計13.889%的中企雲鏈股權。

此次股權轉讓,是否會對中企雲鏈後續的運營或發展策略造成改變?中企雲鏈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公司暫不方便接受採訪。

那麼,此次轉讓背後的原因可能有是什麼?五道口供應鏈研究院院長魯順告訴記者,在中企雲鏈的股東中,不少企業近來也自己運營了區塊鏈供應鏈平臺。在自身已有同類型平臺的情況下,或許就產生了退出中企雲鏈的考慮。

共贏鏈信息科技聯合創始人梁然表示,目前核心企業更多的還是傾向於自己建立供應鏈平臺,不願意共享自己數據,也不希望把自己的業務放共享平臺上。同時,其進一步表示,這一現象在業內常見。目前較為成功的案例基本都是圍繞一家核心企業建立供應鏈金融生態。所以,未來多家核心企業主導搭建的供應鏈金融平臺,會延續類似情況。但由資金方搭建平臺並邀請中型企業入駐的模式會有所改變。

魯順表示,中企雲鏈由多家央企主導,並非市場化的企業,盈利並非是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對區塊鏈供應鏈以及金融科技的探索。記者也在中企雲鏈官網發現,中企雲鏈旨在充分發揮大型國企在產業鏈中的核心作用,為大型企業提供的供應鏈金融管理服務是免費的。

發展仍需突破

隨著“區塊鏈+”的概念瞬間火熱,行業中仍然有冷靜的思考。面對主題眾多的“區塊鏈+”業務,業內也一直有一種“真偽區塊鏈”概念。

梁然表示,區塊鏈是開源開放的,因此如果僅以是否使用區塊鏈代碼作為認定真偽的標準,並不合理,而是應該以能否使用區塊鏈特性開展實際業務、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來認定真偽。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鑑於區塊鏈的技術和配套體系仍未成熟,目前該技術應用在部分場景確實還不能真正提高效率。

那麼,怎樣的場景或行業適合區塊鏈嵌入?供應鏈金融與區塊鏈之間的契合點在哪裡?

梁然告訴記者,多方協作的場景最適合。原先中心化的系統,單一參與方容易造假,限制了電子票據的接受程度和流轉程度。區塊鏈可以實現多方驗證,安全性提高,流轉成本降低。由此,核心企業背書的電子票據可以傳遞的更廣,並極大補充供應鏈金融內的流動性,降低供應鏈的整體成本。

魯順也表示,區塊鏈雖然不能解決信用問題,但“區塊鏈+供應鏈”可以解決信任問題。首先,由於目前國內的實體產品存在粗製濫造的情況,許多廠家為了品控或打假付出了高額成本,也延長了交易雙方建立信用的時間。而“區塊鏈+供應鏈”的模式,減少了打假、自查品控、人力物力、耗時等多方面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合作雙方能夠迅速建立信任。由於供應鏈金融依託於供應鏈場景,一旦供應鏈,特別是實體產品的供應鏈中應用了區塊鏈,那麼在融資、盡調等各方面的成本都能降低,且提高效率。

那麼,從技術層面上,區塊鏈的突破口有哪些?

眾安科技CTO李雪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突破區塊鏈底層技術是多方面的,包括合約引擎、合約語言、共識算法、賬本結構、隱私協議、計算模型等,從而解決區塊鏈擴展性、安全、中心化等問題。此外,還可加強區塊鏈與雲計算的結合,一方面深入探索垂直領域的區塊鏈SaaS ,包含鏈的自動化部署、節點管理、節點動態添加、鏈監控運維等;另一方面以中間件的形式對傳統雲計算微服務架構進行補充,增加其不可篡改、多中心、自證清白、自帶審計等特性。

如今,央企、互聯網科技巨頭及中小型科技企業都在加入區塊鏈供應鏈的賽道,不同主體該如何選擇發展道路?

梁然認為,區塊鏈技術方向很多,核心企業如果選型錯誤,成本會非常高。因此,技術公司應該突出自身技術先進、系統成熟、開發速度快等優勢。

魯順則表示,核心企業主導平臺以及科技公司主導平臺兩種模式都可進行。大型的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掌握話語權,構建平臺的優勢不言而喻。在這樣的情況下,委託科技公司做外包,加之涉及不願意共享數據的考慮,科技企業很難介入。

但對於一些中小型核心企業而言,構建區塊鏈供應鏈平臺除了需要基礎的技術和研發支出外,還有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時,平臺效果的顯現還需要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尋求外包。

其補充道,目前科技企業搭建平臺的模式也分為兩種,一類是負責搭建系統程序,將程序授權給企業,收取程序費用。另一類是將軟件給企業後,派駐人員為企業進行運營和諮詢服務,隨後按照比例進行分紅(比如以共建子公司,按股份比例的形式)。但這兩種形式下,核心的數據仍然是掌握在核心企業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