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1》

酸,出現在巖茶裡,其實很正常。

畢竟,巖茶屬於半發酵茶。

經過發酵後的茶,多多少少會帶些酸味。

更何況,巖茶湯水裡出現的微酸,甚至還有專門的名詞概念——武夷酸。

茶學家、科學家經過系統的成分研究,考究出了武夷酸的具體組成,是屬於沒食子酸為主的混合物。

所以,巖茶的茶湯裡會帶有種輕微的、獨特的酸味。

新人在剛開始喝巖茶時,味蕾相對能更敏感的感受這種酸味。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種獨有的武夷酸,是正常的,是能令人接受的。

喝習慣巖茶後,味蕾對這種武夷酸並不敏感,不易察覺。

除此外,太過明顯、喧賓奪主、沉悶低沉的怪異酸味出現在巖茶裡不是好事。

比如,麻花今天要提到的這種酸——悶出來的酸。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2》

巖茶悶出來的酸,和本身品質無關,而是和泡茶方法有關。

巖茶悶久了後,會出來種奇怪的酸。

悶悶的,不爽利,像是股不新鮮的味道。

這種酸,屬於聞起來酸,喝起來也酸。

前個禮拜,麻花和朋友在外面喝茶,喝到一泡悶過的鐵羅漢。

那泡蓋碗悶了兩三分鐘再出來的鐵羅漢,湯色濃釅,像沒有稀釋過的烏梅湯。

嘗一口,極苦極澀的滋味,霸佔了嘴巴。

剛一開始,麻花並沒有嚐到澀味,只覺得滋味太過苦澀。

雖說,湯水裡勁道感足,但整泡茶被悶得太苦了,苦得讓人不好分辨滋味層次。

好不容易,等苦澀味緩過來後,舌面上卻泛起了酸味。

並且,這種酸與正常武夷酸又不同:

一是酸得比較明顯。

二是酸得太過沉悶。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正當麻花奇怪時,揭開蓋聞香,順便聞了聞葉底。

發現比起杯蓋上,葉底裡的酸味,更是明顯。

這種悶悶的酸,像是正常的武夷酸被長時間裹進了密不透風的塑料袋後,再猛的釋放出來的氣息。

後來,和朋友提到這茬時,他反應過來,這泡茶被他放久了。

那天下午,朋友和麻花約了喝茶。

而那泡鐵羅漢,預先被朋友泡了兩道,然後麻花才到樓下車庫。

找地方停車耽擱了小半天,於是過了大半小時後,那泡鐵羅漢才重新接著泡茶。

由於悶在蓋碗內,時間太長。

再接著喝茶不論是葉底,還是湯水,都帶出了些許悶酸。

看來,這蓋碗泡巖茶,最好可以連續完整的沖泡。

要是泡茶中間停頓時間太長,泡出來的味道就會有偏差。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3》

第二回,碰上這悶出來的酸,是喝新手泡出來的茶。

最近,身邊剛好一位新來的妹子,在練習蓋碗泡茶。

近段時間,她是專門練快出水,快衝-快出。

閒來無事,麻花特意讓妹子,泡了杯正巖肉桂。

別的不說,她的泡茶時間,經過專門訓練後,快了不少。

注水、合蓋、出湯、分茶……一連串的泡茶動作,完成得行雲流水,進步很大。

但,那天在喝茶時,卻發現了個奇怪的地方。

那泡正巖肉桂,越喝到後面,湯水裡的酸味,越是明顯。

那一點點的酸,隨著每一沖泡茶,逐漸的累積。

等喝到八、九衝時,湯水裡的悶酸,剛一嘗入口,唇齒間就察覺到了酸。

這是怎麼回事?

揭開蓋碗一看,麻花發現了問題——湯水沒有徹底瀝乾。

雖說,這蓋碗內沒瀝乾的茶湯,只有零星的三四底,沉在蓋碗底部。

拿起蓋碗時,若不是特意往兩邊擺動,或者撥開一側葉底觀察,並不好發現。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但,千里之堤毀於蟻穴。

正是因為蓋碗內留下來的這幾滴漏網之魚,長時間的悶在蓋碗內。

一方面,悶出了不少茶多酚、咖啡鹼等苦澀物質。

另一方面,同樣促使巖茶內部的酸味物質(沒食子酸)等,不斷釋放。

經過逐漸累積和疊加,隨著一沖沖注水泡茶,這少部分沒瀝乾的殘茶,兌入其中。

再接著出湯,沒瀝淨,帶著蓋碗內悶上一會,再接著新一輪的注水沖泡。

週而復始,巖茶內部的酸味物質,受到這部分沒瀝乾的茶湯影響,持續的釋放,並且悶在當中。

等到後幾衝時,茶湯裡的酸味,就積重難返了。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4》

茶湯沒有徹底瀝乾,越喝到後面,悶久了後會出現酸味。

為了加以驗證,特意抽空用了一回陶瓷壺泡茶。

首先,是從櫃子最角落的地方,找出一把歷史感很強的陶瓷壺。

這把壺,麻花已經很久沒用了。

它見證了麻花,曾經不懂泡茶的過去,非常有歷史感。

平常,這把壺極少出鏡,對於茶友們來說,它應當算是個新面孔。

按照我們一貫提倡的泡茶建議,所有壺類的茶具,都不適合泡巖茶。

原因出在,不論是紫砂壺、陶瓷壺、朱泥壺等等,這些茶壺們都有一個共通的毛病。

那便是,壺嘴太小,又細又長的壺嘴,出湯太慢。

倒出茶湯時,細注式的出湯,需要等上好一會兒,才能將壺內的茶湯,大部分倒出。

然而,費了半天功夫,到最後壺內還會有部分瀝不幹的茶。

零零星星的待在壺內。

像茶壺裡煮餃子——有料倒不出。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正因為這樣,麻花特意選了這陶瓷壺做試驗。

用一把小巧的青花陶瓷壺,泡了坑澗肉桂。

第一衝,由於茶壺的口比較小,所以只能定點往裡注水。

可見看見,壺內的幹茶條索,沒能一下子徹底打溼浸潤。

於是,順著水流,沒被浸溼的幹茶,就往兩旁上浮。

合上壺蓋,一手一壺,一手摁著壺蓋,倒出茶湯。

瀝了半天茶湯後,揭開蓋,細瞅茶壺底部。

把陶瓷壺側了側,可以看到裡邊有少許的茶湯,待在其中。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第二衝,注水後,合上蓋,再次瀝茶。

大部分茶湯倒出後,再次重複出湯動作。

這次,有一兩滴茶湯掉了出來。

再揭蓋觀察,蓋碗內仍然有幾滴殘茶沒有倒出來。

將茶湯倒入杯中,小口嘗入,湯水裡的桂皮香綿柔、清晰。

湯感清甜,但茶湯清爽感,與滋味層次感,不及蓋碗泡出來的滋味。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第三衝,拍了會圖片後,再重新將水燒沸,注入泡茶。

同樣的出湯時間下,這衝的茶湯顏色,明顯比之前深一些。

這是因為,待在壺內的葉底,被漸漸泡開後,幹茶條索逐漸吸飽了水分,慢慢舒展。

而此時,由於茶湯無法徹底瀝乾,葉底內留著不少的水分,在不斷的消耗茶葉的內質。

這部分積壓在壺內的茶水,容易釋放不少出不少的茶色素以及多種茶味物質。

悶的時間一長,就容易浸出酸味。

……

那個小巧的陶瓷壺,容量大小與標準蓋碗相當。

但是,連著泡到六、七壺茶後,茶湯滋味淡得比蓋碗沖泡要快。

由此,也可以看出,陶瓷壺出湯不淨,難以瀝出茶湯,對整體茶味釋放的影響。

以壺泡茶,或者用其他茶具泡茶時,茶湯沒有徹底倒出,影響不小。

悶在底部積壓的零星茶水,看似只是小細節,但很容易將整泡茶浸出發悶的酸味!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喝巖茶,不要忘了,這種酸是被悶出來的

《5》

悶,對於好茶來說,永遠是種折磨。

這點,不僅僅體現在泡茶中,更表現在細節裡。

注水泡茶時,久久不倒出茶湯。

這樣的悶泡,容易讓悶出來的茶湯滋味過於濃釅。

而蓋碗泡茶時,中途間隔的泡茶時間太長,將葉底長時間的悶放,會容易悶出酸味。

又或者,泡茶出湯時,茶湯沒有徹底瀝乾,這少部分浸在底部的湯水,同樣會浸出酸味。

牽一髮而動全身。

由小細節,會影響到大整體!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旗下巖茶課堂李麻花(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