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中國自然好書獎”頒獎,在這裡讀懂大自然

11月2日,第二屆“中國自然好書獎”的頒獎典禮在武漢植物園舉行。這個年輕的公益獎項旨在推廣自然閱讀理念,傳遞和諧自然生態和在地人文關懷,是專門評選以自然為寫作主體,在傳遞自然知識、傳播人文價值、踐行社會責任等方面具有卓越成績的作品的公益性圖書獎項。除此以外,參選作品還需為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期間(以版權頁日期為準)在中國大陸正式出版、公開發行的圖書作品。

今年的評選主題是“生命共同體”,圖書評選將從這一角度出發,挖掘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作品,旨在傳遞人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集中體現尊重生命的綠色生態價值觀和“與物共適”的生態審美觀。

且讓我們跟隨剛剛新鮮出爐的獲獎書單,試著在書本上與大自然親密相處一次吧。

年度國際作品獎:《我包羅萬象》

這是一本關於微生物的自然新史。作者埃德·揚是《大西洋月刊》的科學記者,也被稱為當代最傑出的科普作家之一。在標題上,他借用了惠特曼的詩句“我遼闊博大,我包羅萬象”(I am large, I contain multitudes.),並在書中闡述,提出“我”從來不是單數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軍團”。的確,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微生物不僅從未缺席,而且必不可少。放眼萬物,斑頭雁遷徙飛躍喜馬拉雅山時帶著微生物,象海豹潛入深海時也攜有微生物。當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登上月球時,他們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類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

書中接連拋出一個又一個令人嘖嘖稱奇的微生物學洞見:費氏弧菌令夏威夷礁坪中的短尾烏賊閃爍微光,可是移除細菌後的短尾烏賊縱然能繼續生存,卻無法走向完整的成熟——微生物如何影響了動物的發育?沃爾巴克氏體會採用“厭男”手段把雄性黃蜂個體趕盡殺絕,轉身又會保護蒼蠅、蚊子免受病毒侵擾——微生物究竟是宿主的朋友,還是敵人?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我包羅萬象》,[美]埃德·揚 著,鄭李 譯,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7月

年度華文原創獎:《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

年輕的攝影師初雯雯是一個神奇的女孩子,她2歲就被在新疆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父親抱去出野外,7歲時便得到了一臺相機,從此以後迷上了徒步野外,用相機記錄野生動物的狀態,並逐步走上了野生動物保護之路,併成立了自己的自然保護協會。她和野生動物手繪師王昱珩合作,用影像、手繪和文字呈現了初雯雯探索自然、追尋野生動物故事。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初瞳:我和我的野生動物朋友,王昱珩 / 初雯雯 著,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2月

自然文學獎:《活山》

在蘇格蘭女作家娜恩·謝潑德的眼中,山不僅是地面上隆起的一塊土丘,更像是一個日常生活中可信任的夥伴,一位相伴終身的摯友。這或許是謝潑德為自己一生唯一的散文作品取名為“Living Mountain”《活山》的原因。在這本書裡,她以十二個章節細細描述家鄉阿伯丁附近凱恩戈姆山裡的一切:從光線、水、空氣、草木到生活在其中的動物等(人類只是其中一員)。

近年來,人們把謝潑德視作英國自然文學寫作的大家。2016年,蘇格蘭皇家銀行將其肖像印在了5英鎊的紙幣上,也有越來越多的旅行者隨著她的腳步,踏進凱恩戈姆山與其相伴,並試圖像她一樣,毫無評判與征服之心地進入山林,“就像去拜訪一位朋友,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自然文學獎:《活山》,[英]謝潑德 著,管嘯塵 譯,文匯出版社,2018年8月

年度思想獎:《美的進化》

2017年,《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中,五本非虛構類中的第一部是《美的進化》,作者理查德·普魯姆是耶魯大學的一位鳥類學家,觀看過已知1萬種鳥類的三分之一以上。

我們通常認為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可以解釋生命樹上的每一個分支:哪一個物種會繁衍,哪一個物種會滅絕,哪些物種會進化出哪些特徵……但是, 達爾文說過:“每當我看到雄孔雀的尾屏,就覺得難受!”這是因為在他的自然選擇理論看來,雄孔雀尾屏上過於華麗的圖案似乎毫無生存價值。對此,傳統科學的觀點是:動物的擇偶炫耀特徵是展現它們的遺傳優勢或素質優勢的“廣告”。

但是,憑藉在世界各地30多年的實地考察和野外觀鳥經驗,普魯姆對這一觀點發起了挑戰。在熱帶叢林深處分佈著多才多藝、美麗優雅的鳥類:雄性梅花翅嬌鶲會用翅膀唱歌;雄性大眼斑雉的翼羽展開後成4英尺寬的錐面,上面點綴著立體的金棕色球形圖案,燦爛奪目;雄性紅頂嬌鶲會用太空舞步來求偶……作者看到了許多動物的炫耀特徵,而且這些特徵似乎都與自然選擇理論的關係不大。在尋找真正答案的過程中,普魯姆將達爾文於150年前配偶選擇的審美進化理論從故紙堆中挖掘出來,它是驅動進化歷程的一臺獨立發動機。

這趟美的進化之旅的起點是“生命之樹”,終點是我們對人類進化及自身的重新理解。自然界的絢麗多姿填補了我們理解進化史和人類起源的一塊空白,為我們全面客觀地認識達爾文進化論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科學視角。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美的進化》,[美]理查德·O·普魯姆 著,任燁 譯,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

在地關懷獎:《武漢植物筆記》

親近大自然並不需要長途跋涉,也許就從你居住的小區中的一棵小草開始。作者劉從康中國地質大學地層古生物學專業出身,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來,他持續觀察、記錄武漢城市環境植物七百多種。本書中,他按照二十四節氣的順序,用近百幅全手繪的圖片,介紹了70多種武漢常見植物,山林間的覆盆子,東湖邊的野生花椒,馬路旁的楓楊、苦楝樹,路邊的酢漿草,他將我們習以為常又全然陌生的生命記錄在冊。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武漢植物筆記》,劉從康 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年11月

自然生活獎:《與蟲在野》

《與蟲在野》是一個有豐富寫作經驗的作者嫁接其大學生物學素養的背景,當了一回“荒野偵探”。作者半夏畢業於雲南大學生物系,又長期從事協作工作。她在拿人類的兩隻單眼與蟲蟲們的複眼對視後,察覺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傑作,五年來作者俯身大地,同時也平視或仰觀高處,她發現,蟲蟲的世界令她眼界大開。

這本“與蟲書”絕不是一本科學的專業論著,給讀者正而八經地講述知識、搞科普,它用圖文並茂、文圖互證的方式,講述自己寄情自然的親歷故事。作者特別強調自己不是生態攝影師也不是分類學家,她五年來只用手機近距離拍攝蟲子,用鏡頭去看渺微的蟲子們的一生,看它們如何生存,看它們的愛情和繁衍,看它們幾億年來生存在地球上的非凡技藝。萬物皆奇蹟。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與蟲在野》,半夏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9月

年度編輯獎:《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

廣西東臨大海,西靠高原,從南海上的潿洲島到與雲貴高原相鄰的靖西,分佈著豐富的化石遺址,已成為國內繼北京周口店之後又一古人類研究的熱點地區。在這些遺址周邊,還是廣西世居民族的聚居地。三位古生物考古學家,共同走遍廣西從寒武紀到第四紀典型化石門類的重要產地,寫成了此書。本書是廣西乃至全國首部區域性化石種類與產地的遊記式原創自然科普書籍,它採用地質紀年,以敘事散文為體裁,講述了廣西境內主要化石遺址。同時,書中還對野外如何尋找化石、不同門類化石的採集方法、化石的室內處理等方面做了簡要介紹。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颁奖,在这里读懂大自然

《隱藏的風景:廣西古生物化石記》,曾廣春 縱瑞文 劉琦 著,廣西美術出版社,2018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