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良壁古槐樹

家鄉美景__邳州良壁古槐樹

邳州北部有一個古老的鄉村集市良璧村。村北頭有一棵千年不老之古槐樹,良璧村因有槐樹的存在而彰顯厚重的文化底蘊,古槐因良壁的歷史悠久而使人感到。

大槐樹植於何年代,未留下任何歷史文字記載。在大槐樹下居住幾代的郭姓及傅姓兩戶人家,他們祖上就定居在大槐樹旁也說不清。只記得一代一代人傳說,“打馬看古槐",即是這棵老槐樹。

家鄉美景__邳州良壁古槐樹

據正史記載,唐代大將軍尉遲恭(字敬德)曾於貞觀十九年隨唐太宗李世民東征高句麗(即今),所以民間傳說他在行軍途中曾於此樹下歇息。東征隊伍從洛陽出發一路奔向高句麗,途經河南、安徽北部,淮海地區,一路上留下許多古槐樹傳說。尉遲恭長得五大三粗,面如黑炭,是胡人的後裔,所以百姓稱他胡敬德。根據有關資料推算一下,這名將軍行軍途徑邳州距今有1370多年曆史了。而流傳至今胡敬德當年看的槐樹現還在。以此說法詮釋,這棵古槐的栽植年代撲朔迷離、時間更加久遠。

民間還流傳一個更神奇的故事。這棵老槐樹故鄉在南方,那裡有他青梅竹馬的戀人,自從人們把他栽在北方後兩樹天各一方,非常思念昔人的戀人。有一天他鼓足勇氣去南方與戀人約會,這一走就是十年。在這十年間無論春夏秋冬,老樹一直處於休眠狀態,未見長出一枝半葉。十年後一個春天,槐樹回來了,又奇蹟般地長出又嫩又綠的枝葉。從此人們對這棵樹更加敬重,視他為神靈不可冒犯。

槐樹為什麼在古代受到人的恩寵?在有關資料中有說明。古代槐代表“三公"為祿字、是神的象徵。漢武帝建上林苑時命各地獻奇樹,而槐樹作為異樹獻了600多株。槐還蘊含著科第吉兆之意,唐代槐花為科舉之花,原因是每逢考試的月份正是槐花盛開之時。後來著名詩人黃庭堅感嘆道“槐催舉子著花黃,來時邯鄲道上樑。"這兩句詩形象地將槐樹這一功名利祿的象徵比作邯鄲道上那個黃梁一夢。可見槐樹在古代人心目中多麼珍貴。

良璧大槐樹歷經多少朝代的更迭,見證了蘇北大地的興衰榮辱,記錄了良壁村百姓的悲歡離合。記得六十年代每逢集日樹下成了說書場:三角架支起大鼓、兩塊月牙形的銅板在手中叮噹響、一根光滑的鼓棒,說書人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引來眾多男女老少來樹下聽說書。夏在樹下話桑麻,冬在樹下敘鄉情。南來北往趕集上店的放下擔子在此歇息,有的農家女兒也會選擇大槐樹下,求槐樹當月老牽紅線,許得天長地久、美滿。方圓百里百姓只要提到良璧就會想到這棵大槐樹,它已成為良璧村的一張名片。

據一些文章介紹,稱之為"胡敬德打馬看古槐"的古槐樹不止良璧一處,邳州市戴莊鎮山窩村也有一棵,江蘇北部、安徽北部一些地區也有古槐樹,傳說故事幾乎雷同。胡敬德行軍途中本人栽槐樹之說本人感到有些荒誕。躍馬看古槐或命士兵栽槐樹,這些情節讓人可信。讀崔學法先生《敬德打馬看古槐一尉遲恭治泗水運道》一文,書中記述:尉遲敬德當年為了治理泗水曾帶兵駐紮過邳州一些地方。當年的胡敬德為何頻頻出現在這些地區?為什麼槐樹又和扯上關係?他為什麼對槐樹情有獨鍾?他陪皇上東征是否路經邳州?是否栽過槐樹或在槐下拴馬之舉?史書和地方誌中幾乎空白。這留給後人無限暇思,也給無數大槐樹的景仰者編織夜話提供了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