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前文提要:西元571年,正处于在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曾经任职大周雍州大中正,广、和、复、硖、殷五州刺史的永康公李崇义之子李诠迎来了他的第三个儿子,按照当时流行的佛教信仰,李诠为此子取名药师,后改名为李靖。据称,李诠的先祖来自西凉李氏,在北魏冯太后时期发迹,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陇西李氏。

李文度的儿子,也就是李诠的祖父,名为李欢。后来先后担任北魏的河州和秦州刺史(而根据《李药王墓志》,李欢还曾经担任过陕州刺史,却并未记载其担任秦州刺史)。其所管辖的地域,暨今甘肃南部的天水市及附近区域,也就是所谓陇西李氏的发家之地。


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图/网络。


如果从行政级别上来说,那时候的州刺史相当于省部级干部,而郡太守相当于地厅级,因此李欢作为行政官僚的成就显然要比其老爸高上那么一截。况且河秦二州是陇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其地位应当也较陇右的其余各州为高(这里可能有点问题,北魏在孝文帝迁都前后似乎州数还是很少的,好像要到六镇暴动前后才析置了大量的新州,因此也许那时候陇右根本就没几个州)。李欢被授予杜县开国公的爵位(根据《李药王墓志》,李欢也曾经是永康县公,而且可能是这一家族嫡系被授予永康县公的开始)。除此之外,历史上似乎没有留下关于此人更多的记载。

北魏历史上设置河州的前后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即西元445年以前,第二个时期是北魏太和十六年——即西元492年以后,而在西元445年至西元492年之间这一段,北魏政府的地方行政建制中是不存在河州这个单位的,当时在河州之地设置的是枹罕镇。因此李欢担任河州刺史应该是太和十六年——即西元492年之后。而陕州始设差不多也是同一时期——太和十一年、西元487年魏孝文帝设置陕州。由于其子李崇义在北魏末期已经登上政治舞台,因此似乎可以大致断定李欢的主要政治活动应该是在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或者前后。


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河州——今天的甘肃临夏自然景观,图/网络。


不过这李文度和李欢的父子关系,《卫景武公神道碑》中却没有确认,神道碑中说“盖以被於金石,无俟一二详焉。”实际上并没说李欢的先世到底是什么人。《李药王墓志》中最早仅只追溯到李欢,也不曾提及李欢的老爸是谁。李文度和李欢(新唐书中记为李权,实际是误记,《李药王墓志》原文中所用的是一个繁体异体的“欢”字,唐以后并不常用,因此可能是抄写的时候出了差错)的父子关系之建立,最早应该是源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是不知道所依据为何。因此实际上李靖先生的祖先其出身或许和李虎、杨忠、李弼、李穆等一干自称的高门之后一样不那么牢靠吧。

在那个时代,冒认祖宗的事情非常多,而冒认陇西李氏为祖宗的事情尤其多。这大概和陇西李氏的特殊繁衍环境有关吧——在当时的北朝高门之中,以所谓的“五姓七望”最为显赫,这五姓分别是崔、卢、郑、王、李,这其中卢郑王是指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三家。而崔李两姓则分别有两个著名郡望:崔姓分为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李姓则分为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其实博陵崔是清河崔的分支,赵郡李是陇西李的分支)合起来就是通常所称的五姓七望。五姓之间以婚姻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一个居于北朝士族顶端的门阀集团。曾经有人统计过南北朝以来陇西、赵郡李氏和崔、卢、郑诸姓间的不完整通婚名单,笔者发在下面,诸位可以一观:


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图/网络。


赵郡李休女--博陵崔殊

赵郡李诜女--博陵崔双护

赵郡李安世--博陵崔氏女

赵郡李叔胤--博陵崔巨伦姑

赵郡李翼--博陵崔巨伦姐

赵郡李宪长女--博陵崔仲哲

赵郡李宪第3女叔婉--博陵崔巨伦

赵郡李宪次子李希宗--博陵崔楷女崔幼妃

赵郡李宪第3子李希仁--博陵崔孝芬女

赵郡李希宗长女--博陵崔叔瓒

赵郡李孝贞--博陵崔昂次女

赵郡李琮子赵客--博陵崔彦遐女

赵郡李琮女--博陵崔君弘

李氏博陵崔孝芬叔母

赵郡李士谦--范阳卢氏

赵郡李顺妹--清河崔浩弟

陇西李瑾外兄范阳卢观

陇西李冲--范阳卢伯源

陇西李产之舅范阳卢道将

陇西李行之舅子范阳卢思道

陇西李彧范阳卢道虔外甥

陇西李氏之甥范阳卢度世

陇西李延寔妻弟范阳卢道约

陇西李冲女--范阳卢道裕

陇西李晓--从母兄崔甗

陇西李冲女稚妃--清河崔勖

陇西李冲姻亲荥阳郑羲

赵郡李孝伯女--荥阳郑羲

陇西李礼之--妻郑氏

陇西李神俊荥阳郑伯献从舅

陇西李礼成姑之子荥阳郑颢

清河崔陲--夫人陇西李氏

陇西李亶--清河崔融,范阳卢氏

崔程阿姨--陇西李蔚

卢践言--陇西李璹之女

崔卢氏次女--陇西李兖

陇西李梲--范阳卢氏

崔纾--外祖姑臧李行约

崔璘--夫人陇西李氏

高崔氏--姑臧李氏

陇西李颛--夫人清河崔氏

卢乐娘--母陇西李氏

崔晔--妻李道因

李侨--清河崔庭耀女

李应--清河崔少通女

崔绍--陇西李景回女

崔舣--亲舅李舟

崔弘礼女姐--赵郡李通微

李崔氏--赵郡李潘

崔--次嫁赵郡李存范

李璆--范阳卢氏女,长女适崔

卢就--赵郡李德裕之甥也

长女--赵郡李义挹

范阳卢夫人--赵郡李璋

李氏女--母荥阳郑氏夫人。

赵郡李殷--先太夫人卢氏,夫人适清河崔氏

崔女--李峄

卢约妻崔氏--外兄李邃

陇西李拯--范阳卢氏

赵郡李绅--母卢氏

这七望之中六望都是一望一郡,而唯独陇西李氏是奇怪的一望多郡,所谓“陇西李氏”的陇西,并不是指北魏时候的陇西郡,而是以秦代陇西郡的地理范围来套用。最早的陇西郡是秦代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其管辖范围相当的广大。但是从汉代开始,先后从原陇西郡中析置出金城、天水、抱罕、临洮等数个新郡,至于隋唐,所谓陇西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广义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陇西仅指当时行政建制上的陇西郡,其统辖范围,仅相当于秦代陇西郡的几分之一。而广义的陇西,则是包括金城、天水、临洮等多个州郡的近半个陇右地区,是一个宽泛的地理概念。

如前所述,一般情况下门阀郡望都会以当时行政上的郡名冠头,如赵郡李氏、博陵崔氏就是以其聚居地赵郡博陵郡冠头。而偏陇西李氏却不是这样,陇西李氏的概念,乃是沿用秦代旧郡冠名,即使金城、天水、临洮等郡的李氏,并不单列天水或者临洮的郡望,而统称为陇西李氏。我们看到的隋唐史书上,经常提到某某李氏声称其先人是陇西成纪人,其郡望实际是天水郡,而如果声称是陇西狄道人,则实际郡望是金城郡。无论狄道还是成纪在南北朝后期直到隋唐的历史时期内,都不属于陇西郡的辖区范围。所以李氏号称的陇西郡望,只要是在秦代大陇西郡范围内的都算。


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图/网络。


当然,这个现象还是比较邪门的。最初在北魏的时候,所谓五姓高门中的“陇西李”一开始仅指李宝这一支入魏的后西凉遗民,或者放宽一点勉强算上西凉王族的其他分支,但是后来几百年的历史中,李氏的很多著名人物并非出自李宝支系而是其他近支甚至远支的擦边球人物,他们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自然要举起“陇西李”的这块金字招牌,而“陇西李”为了巩固自己的历史地位,对于乱认亲戚的事情大概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当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像关东其他诸姓那样几千乃至上万个同姓家庭聚族而居的现象(宋孝王《关东风俗传》云: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在“陇西李”那里是不存在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陇西当地李氏的户口很有限,李氏入关以后也没有形成特别强大的聚居区——像赵郡李氏的“赵氏坞”那种上万户同姓以宗族为纽带建立的堡垒对于陇西李氏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反正大家都姓李,你敢认爹我就敢应,原来李靖是这样的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发源地,图/网络。


陇西李氏的历史也与其余六望不同,跟门阀制度成型的历史相契合,六望的形成最早也是东汉以后的事情了,而陇西李氏这一望号称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由于有老子出关说的存在,使得李氏天然的以陇西为祖庭,所以在李氏最强的二望之中,赵郡李和陇西李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使是赵郡李,广义地分析,那也只是陇西李的一个分支罢了。(不过李氏一族在北朝实际成型的时间反而是诸大姓中最晚的,也就是从李宝、李冲发迹开始,那时候几个山东巨姓已经折腾了几百年了。所以陇西李氏是在五姓中号称历史最悠久,实际发迹历史最短。)

如陈寅恪先生这般,执著于李唐先世到底出自陇西或者赵郡李氏也许并没有意义,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牧就是出自陇西李,如果认为所谓“赵郡李氏的破落户”就不算陇西李的话,那么我们是否也同样可以说赵郡李氏的江南三房和辽东、江夏、汉中三房不算赵郡李,除去这六房之外,赵郡李氏又能剩下多少呢?

正由于陇西郡建置年代久远,李氏在这块地界上繁衍的历史悠久,所以支系庞杂,在各地都有分布,而该处地处陇右,与胡族交集甚多,所以诸胡如果想冒认高门,编个不知名的祖宗就比较容易搭上陇西李氏的这趟车。反正枝繁叶茂,郡望复杂,胡汉交集,被戳破的概率总是小一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