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一口氣造了155艘航母,為何現在造一艘航母都費力?

Camilld


在廣袤的太平洋戰場上,真正執行艦隊決戰的是美國的大型航母和輕型航母,他們的數量加起來並沒有155艘,還有不少護航航母。雖然同樣被稱為航空母艦,但這些航母並不是按照同一種標準建造的,而是根據美國海軍的需要重新設計或改裝而來。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建造的航空母艦大致有三類:

護航航母:保護運輸船隊安全,執行偵察、反潛、對地攻擊等作戰任務的輕型航母,有時會充當運輸艦用來運送艦載機、車輛等軍用物資,是海軍中的多面手。

輕型航母:大型航母批量服役前,填補海軍艦隊航母空缺的小型快速航母,應急性質較強。

大型航母:伴隨海軍艦隊一同行動,進行海空決戰的大型航空母艦,是美國海軍的核心。

這幾類航母間戰鬥力迥異,所需要的工藝技術和難度水平也各不相同,建造起來差異巨大,有的兩三個月內就能下水形成戰鬥力,有的則超過了一年以上。



護航航空母艦(CVE)

護航航母是由萬噸民用商船的船體改造而來。因為當時的艦載機重量輕,對跑道的要求不高,所以改造起來也相當容易。早期的護航航母就是在削平民船的上層建築後鋪設一條飛行甲板,有時候連甲板都是木質的。護航航母也沒有標誌性艦島,不具備指揮和引導艦載機空戰的能力。後期的護航航母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增加了艦島設計,但仍比較簡單。最主要的是護航航母的船體內部按照民船的標準生產,沒有類似軍艦的隔艙化設計,整體水平十分簡單。

早期的護航航母直接加裝飛行跑道即可

按照這種設計下建造的航空母艦沒有什麼技術難度可言,只要當時有能力建造大型艦艇的國家都可以批量改造護航航母。得益於強大的工業基礎,美國在建造的速度非常快,一艘護航航母從上船臺到建造完成僅用兩個多月即可。整個二戰期間從美國船廠下水了117艘護航航母,平均不到3個星期就有一艘下水服役,成為了美國建造最多的一類航母。

因為護航航母由民船改裝而來,航速偏低,抗損能力差,因此不僅很難伴隨美國海軍主力艦隊的行動,而且生存力低下。在實際應用中,美軍就將護航航母被註冊為護航艦艇而非作戰艦艇。使用上護航航母往往會被分派執行保護運輸船隊的任務,去欺負毫無還手之力的潛艇和沒有防空能力的地面部隊,很少直接參與正面的海空戰鬥,否則損失慘重。1944年菲律賓萊特灣海戰中,美軍6艘護航航母及伴隨驅逐艦遭遇日軍戰列艦編隊突襲,經過殊死血戰逃離險境,但也付出了2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沉沒的慘重代價

卡薩布蘭卡級是美國建造最多的一型護航航母,其同樣是在民船基礎上改裝而來,在一年的時間內就有多達50艘建成下水。

輕型航空母艦(CVL)

美國的輕型航母主要由輕型巡洋艦改造而來,其設計思路基本遵循護航航母的改造方案。拆除原有主炮,在上層建築頂部加裝飛行甲板,更改煙囪位置,增加機庫和升降機,設計安裝一個全新的艦島用以引導和指揮艦載機。

克利夫蘭級輕巡洋艦

對輕型航母的改裝需要一定的技術和設計水平,但也沒有太大的難度,將一艘巡洋艦改造為輕型航母大致只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二戰時期美國、日本、英國、意大利等國均具備改裝輕型航母的技術和水平,真正的差距則是各國間工業基礎的強弱,以及對輕型航母的定位和需求。美國利用克利夫蘭級級輕型巡洋艦改裝了9艘獨立級輕型航母,日本也利用軍艦改裝了多艘輕型航母。

由軍艦改裝而來的輕型航母雖然在排水量和載機數量上和護航航母不相上下,但在航速和防護上都具有天然的優勢,可伴隨海軍艦隊高速航行,美國建造的輕型航母是大型航母服役前彌補艦隊空中力量的應急產品。

獨立級輕型航母

大型航空母艦(CVB)

最難建造的當屬大型航空母艦。

大型航空母艦要麼由大型戰列/戰列巡洋艦改裝,要麼是全新設計。這些航母不僅排水量、載機量巨大,航速還要跟得上艦隊作戰,而且擁有完善的防空火力和厚重的裝甲,艦體內部完全隔艙化,損壞管制能力一流,抗沉性極強。巨大的艦島內部安裝了大量的通訊器材和各種電子設備,既能指揮引導飛機起降作戰,又可以作為整個編隊的指揮作戰中心使用。另外,大型航母還安裝了彈射器和攔阻系統,可快速起飛和回收艦載機,整體作戰效率遠高於輕型航母。總體來說,建造一艘大型航空母艦的難度不亞於建造同噸位的戰列艦,需要投入海量的資金和人力物力

美國列剋星敦級航母由列剋星敦級戰巡改裝而來

大型航母的建造時間很長,即使戰時的美國投入全部精力,一艘大型航母從開工到下水也至少也要一年的時間,如果再加上舾裝和人員的訓練,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正式服役。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總共建造了大型航母24艘,而難度很低的護航航母則建造了113艘,差距可見一般。

即使是資金雄厚、工業發達的美國,在整個二戰期間也只建造了17艘埃塞克斯級大型航母用於作戰,同噸位的航母日本則僅有6艘。


最後總結一下,可以說在二戰時期建造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艦也頗為不易。美國名義上擁有155艘各型航母,實際上除去117艘護航航母外,真正用於正面決戰的也只有38艘航空母艦(27艘大型+11艘輕型)。也就是說在整個戰爭時期美國人舉全國之力,才建造了27艘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

還覺得造一艘航母容易嗎?


水井土城


二戰後期美軍戰艦設備高度的標準化流水線生產。當時基本還是工業機械化時代,武器系統只是各種機械零件的生產裝配即可。那時一家大型海軍工廠基本不需要外包即可完成全套設備的生產。就像“埃塞克斯”級航母,有大量的訂單,就像流水線上生產轎車一樣。從船臺開工到交船服役最快僅用14個月,更大的“中途島”號也只用了22個月便建成服役。而現代武器裝備的系統化集成化遠高於二戰,涉及的學科門類廣。一家船廠除了船殼,幾乎所有設備都得外包生產,甚至是全球化採購。即使採用分段模塊焊接法等現代造船工藝,進度還是比不了二戰。儘管分段模塊的預舾裝程度高,但是繁多的管線很難保證不出差錯,一次性就能精確連接,假組後出現問題再返工修整是家常便飯。這不,國產某大船前不久上第一塊外飄時就卸下來返工了……在二戰時期美軍航母建造速度快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是美國經濟轉入戰時軌道,生產能力得到了加強並充分的發揮!其次是二戰時期的航母和今天的航母不可同日而語。在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之前,美國共生產了各種航母161艘,其中艦隊航母38艘、護航航母123艘,看著數量很嚇人但總噸位卻只有300萬噸而已。

(同時建造四艘航母的美國船廠)

埃塞克斯級 24艘X33000=792000

克利夫蘭級 9艘X15000=135000

賽班島級 2艘X19000=38000

中途島級 3艘X60000=180000

長島級 1艘X14937=14937

復仇者級 4艘X15000=60000

艘博格級 45艘X15390=692550

桑加蒙級 4艘X24275=582600

卡薩布蘭卡級 50艘X10200=510000

(產能過剩的航母其實都是將就量產的,真正的精品只有三艘中途島級)

以上計算之和是3005087噸,也就是300萬噸的樣子,請記住這是在1942~1945年之間的3年又8個月內完成的,也就是大概44個月的時間,平均每個月建造6.8萬噸的水平。而尼米茲級最後一艘布什號排水量10.4萬噸,在2003年9月6日~2006年10月9日之間的37個月完成船體建造,到2009年1月10日交付使用時耗時大約64個月,平均每月完成了1625噸。這建造速度慢的不是一拍那麼簡單啊!(布什號航母)

這是因為布什號的建造就是各種新技術在尼米茲級航母上實驗的過程,就相當於重新設計建造一級新的航母了!而且現代化核動力航母的零件數量遠超二戰時代的航母,光是2個核反應堆的製造週期都能建造一艘33000多噸滿載排水量的埃塞克斯號了!更復雜、更龐大、更精密是現代化航母建造週期較長的主要原因。

(福特級航母)

而排水量11.2萬噸的福特號建造從2009年11月到2017年7月,經歷了足足92個月的時間才建成服役,嚴格加上動工前的準備工作這個時間會更長,這是因為福特級航母與尼米茲級最後一艘布什號又大不一樣了,美軍公開稱福特級使用了60%以上的新技術,新型彈射器已經是實驗了1967次、新型雷達採用雙波段還要集成到史上最小的艦島裡、新型A1B核反應堆比尼米茲級使用的產品提高了四分之一的功率,發電量是尼米茲級的3倍……,所有的這些新技術導致它至今都沒有真正服役。技術複雜真要命啊!

(埃塞克斯級航母)

反觀二戰時期的美軍航母就簡單的不得了了,除了17艘埃塞克斯級之外,其它123艘護航航母都是用民用商船改裝的,許多船體都是現成的。2艘塞班島級使用巴爾的摩級重巡洋艦的艦體,連部分上層建築和上層甲板都懶得動,直接鋪上甲板和機庫就下水了!(塞班島級航母)

克里夫蘭級也是用一樣的生產手段,為了給右側的艦島配平直接向左側灌入水泥;為了解決中心過高、巡洋艦艦體細長的問題直接在兩側加裝防魚雷網和儲備重油的油箱。就連埃塞克斯級也沒少這樣將就,嚴格來講只有3艘中途島級算得上高精密的現代化航母,它們排水有60000多噸!艦載機可超過140架。


下午世界


美國在二戰的時候確實造了155艘航空母艦,但實際上很多都是護航航空母艦,也就是從商船或者是一些軍艦直接改過來的這一些運載飛機能力特別小,真正作為主力的是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二戰時期的航母與現在的航母根本就無法相提並論,在設計、建造難度上更是天壤之別。現在,一艘現代化的驅逐艦,就能打掉幾艘、十幾艘、甚至更多二戰時期的航母:雷達系統更復雜、先進,建造難度、週期更長,武器系統更先進、種類更多樣、威力更大、射程更遠,功能更多——反潛、反艦、反導、防空、對地攻擊等。如果單論建造難度、複雜程度,二戰時期輕型航母、護航航母、巡洋艦,在這方面還不如現在一艘先進的護衛艦建造難度大。

在那個年代,只要能讓飛機從甲板上起飛,基本就能算是航母了。所以那個時候美國不少航母都是用民用船隻改的。當時的艦載機是以螺旋槳為動力,整體質量也比較輕,所以對航母的要求不是那麼高,這導致了當時美軍的航母如同下餃子一般建造起來。

二戰打完以後,不管是海軍還是空軍都得到飛躍式的發展。噴氣式飛機取代了螺旋槳飛機成為戰鬥機的主流。這使得飛機起飛需要更好的平臺,傳統的木質甲板的航母再也無法滿足需求。同時隨著飛彈技術的發展,需要航母自身具備更好的作戰能力。這使得二戰後的航母與二戰時的航母技術水平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發展到現在,航母的技術已經被二戰時候複雜不知道多少。不管是防禦體系還是雷達系統亦或者是彈射技術,都不可與二戰時的航母放在一起比較。航母經過不斷的技術升級,現在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獨立體了,而是一個系統化的戰鬥單位,具有戰略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航母在建造的時候,必須用上本國最先進的技術才可以。美國目前的福特航母,上面運用了大量的領先技術,這些技術有些還在不斷的改進當中。所以現在建造一艘航母的工程遠比二戰時建造一艘航母的過程要複雜千百倍。

除了以上原因,航母的體積比二戰時候變大了很多。 美國的國寶級航母排水量都達到10萬噸以上,高度近120米。而在二戰時期,美國最大的航母排水量也僅僅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多點。現在航母的體積不斷的變大,是因為其要承載更多的武器和人員。還是舉美國國寶級航母的例子,其上面共有近70架不同作用的飛機,這些飛機起飛時候的重量基本都在20噸左右,而二戰時候的艦載機只有現在的五分之一。

要知道,這些武器的後勤補給,可都是帶在航母上的,這需要多大的儲備量,相信不用說,大家都知道。最後就是現在的航母普遍以核變化為動力,而二戰時期的航母都是常規動力。光光是這一點,建造難度就遠遠超過二戰時期。綜合以上原因,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建造一艘航母都難,而二戰時期能建造那麼多航母了。


航神愛分享


主要美國在二戰期間建造的航母與現在的航母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當時美國建造的航母大多都是排水量低、攻擊力弱,只是為了戰鬥需要而建造。現在不同了,美國現在建造航母大多是為了維持軍事地位以及震懾他國,所以在成本、排水量、體積和內部的科技上,已經完全不是一個級別,並且內部還有各種電磁設備、高科技武器、核反應堆等,建造成本遠遠高於二戰水平。比如美國的福特級航母 ,造價高達120億美元,這也是為何當今世界上可以自主生產航母的國家非常少的原因。






阿瑞koi


問題混淆了不同時間不同要求不同地點,是故意製造的“矛盾”。

二戰那時,供螺旋槳飛機起降的航母,各方面的要求與現在的航母不能相比。而且那時必須儘快造出足夠多的航母補充戰場,各方面的指標不能與現在相比。“都費力”是春秋筆法,用時多不一定就“費力”。

既然不是急趕著要補充一線,自然可以從容從事。

以為“下餃子”就是力量的體現嗎?


ZBLiu


戰時屬於特殊時期,所以特殊對待,加大政策與資源傾斜力度,以達到戰時的需要,所以能年生產155艘航母,同時也看出美國的強大無比。和平年代,沒了戰爭,工作重點側向民生,政策和資源配置遂轉變。所以年生產一艘航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