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 力求“終端見成效”——崇左市打好脫貧攻堅戰側記

□ 本報記者 李鴻熙

寧明縣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裡,搬遷貧困戶子女每天早上有序排隊坐車去上學。為了幫助小區裡的搬遷貧困戶解決子女就學問題,寧明縣把搬遷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全部安排到縣城學校讀書,並每天安排專車四趟、定時定點在安置小區接送搬遷戶子女上下學。同時小區內還配套新建了幼兒園,讓搬遷戶子女得以就近入園。

——近年來,我市在打好脫貧攻堅戰中務求“終端見成效”,通過抓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開展好粵桂扶貧協作工作、大力推進產業扶貧工作等,讓廣大貧困群眾切實享受到開展脫貧攻堅帶來的實實在在好處,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抓好民生工作、推進民心工程帶來的溫暖。

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自治區下達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為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456人。根據自治區的統一部署,2016年初,我市開始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市委、市政府把該項工作作為全市脫貧攻堅一項重大工作抓緊抓好,整合各方資源推進全市27個安置點項目建設,努力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全市40456人的搬遷指標任務已全部完成。

“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按照自治區關於做好群眾搬遷入住後開展好就業、就學、就醫等“後半篇文章”的部署,圍繞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我市結合實際情況及時轉移工作重心,一攬子統籌謀劃,做好群眾搬遷入住後的“就業、就學、就醫”後續扶持和科學管理工作。各縣(市、區)結合實際,在這方面創新探索出了不少好經驗。如寧明的“一攬子統籌,各環節同步”、扶綏的就業安置“一戶一薪清零行動”、龍州的“易地搬遷+邊貿扶貧+駐邊守疆”抵邊安置模式、天等的“強化服務穩入住”、大新的“2幫1”就業精準幫扶,以及憑祥打造“國門安置小區+城鎮宜居家園”、江州“結合園區就業佈局安置點”等。

據瞭解,目前全市27個安置點增收產業、發展服務業、就業技術技能培訓、社會保障等12項後續扶持政策加快落實,幫扶政策措施及幫扶項目有效落實到每一個搬遷戶。截至目前,全市27個安置點已累計發放《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到戶明白卡》逾萬張,有效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置點的義務教育、群眾患病就醫實現了全覆蓋;在搬遷的40456人中,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創業意願的有21762人,已通過就業技能培訓實現就業14972人,佔68.80%;自主創業241人。正在實施後續扶持規劃項目共212個,已完成項目42個,完成投資3467.08萬元。全市27個安置點公共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基層組織建設全面完成,管理服務機構全面建立,各類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後續管理職能作用逐漸發揮出來,群眾的低保、醫保、養老保險等後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

粵桂扶貧協作“攜手奔小康”

在憑祥—寧明貿易加工園區粵桂扶貧經濟協作示範基地,貧困戶黃達生就在基地內的德潤服裝廠上班,他家所在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距離工廠不到2公里,“不僅有了工作,上班還非常方便!”黃達生高興地對記者說。

這兩年,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和寧明縣共同推進粵桂扶貧協作,累計投入幫扶資金9967萬元,實施扶貧項目15個,引導廣東企業在寧明簽約項目4個,投資額1396多萬元,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上實現了“全面開花”。兩地攜手打造的粵桂扶貧協作產業園先後引進投資2.5億元,建成標準廠房18棟、面積12萬平方米。深圳龍輝體育用品、鼎翔體育用品、泰利宏體育用品、德潤服裝有限公司、江蘇金翌車業等22家企業簽約落戶,已投產的鼎泰科技等7家企業共帶動就業30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65人,解決了寧明縣城中鎮易地扶貧搬遷點貧困戶就業問題。

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市將打好粵桂扶貧協作作為一場“硬仗”。今年截至目前,廣東省累計投入粵桂扶貧協作資金1.645億元,實施幫扶項目83個,帶動貧困人口脫貧1.06萬人;引導27家廣東企業到我市4個貧困縣助力脫貧攻堅,實際投資額3.03億元,帶動貧困人口脫貧近2000人。經努力,兩地建立了勞務輸入輸出精準對接機制,引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參加各類職業培訓、赴粵就業或務工,截至目前共舉辦培訓班20期、培訓人數670人次,幫助貧困戶勞務就業3.1萬人次。今年6月份,在天等召開的兩地聯席會議上,雙方簽訂了《江門市—崇左市共建扶貧車間框架協議(2019—2020年)》《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合作框架協議書》,就進一步深入推進雙方扶貧協作達成共識,這讓雙方扶貧協作更充滿憧憬。

尤其在產業合作上,我市強化招商引資工作,積極承接產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市已建起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扶貧產業園,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共建,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據統計,目前粵桂共建扶貧產業園5個,引導24家廣東企業進駐園區,實際投資額2.78億元,援建扶貧車間16個,扶貧車間吸納就業勞動力697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3人。另一方面,加強與江門市的產銷對接,致力打造“產、供、銷”全流程的產業協作,通過搭建購銷平臺、宣傳推介、定向採購、商超直銷、基地認領訂銷等方式開拓江門市場,引導廣東社會各界消費產自貧困縣的產品和服務,從而促進貧困戶增收脫貧。今年截至9月底,廣東方面採購、銷售結對地區特色農特產品金額達2477萬元。

產業富民曲”嘹亮奏響

在大新縣,依託旅遊資源優勢,黨委、政府創新旅遊扶貧載體,以“龍頭景區+農宿協會”“農戶入股+公司運作”“龍頭景區+農戶經營”“旅遊項目幫扶+股份分紅”等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為群眾打開了脫貧致富大門。如碩龍鎮德天屯群眾依託德天瀑布景區,發展以餐飲、農宿為主的“農家樂”產業,以及提供竹排旅遊、電瓶車觀光等有償觀光服務,群眾年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一舉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有產業支撐,才能真脫貧、不返貧。”這是我市扶貧戰線的共識。多年來我市在脫貧攻堅中致力於發展扶貧產業,“種、養、貿、遊、工”,“一齊往前衝”。至裡目前,全市種植糖料蔗395.22萬畝,水果59.99萬畝、蔬菜52.03萬畝,中草藥6.52萬畝,帶動約7萬戶貧困戶實現增收。我市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市農業企業累計總數達1871個,其中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20個;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26個,總數達到4190個;新增家庭農場25個,總數達到407個。培育各類示範社182個,其中國家級示範社2個、省級 8個、市級63個、縣級109個。目前全市參與產業扶貧的企業有145家,303個貧困村有452個新型經營主體,有79個產業基地,帶動2.63萬戶貧困戶發展產業。

於此期間,我市組建了9個產業扶貧專家服務隊,開展春季大培訓行動和秋冬季大培訓行動,引導、指導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發展產業致富。先後選派160名科技特派員到貧困村開展科技扶貧工作,實現貧困村全覆蓋。加大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力度,全市共培育貧困村致富帶頭人954名。加強選聘特色產業指導員,全市選聘產業指導員1850名,開展政策宣講、技術服務、引導加入合作社等活動,幫助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

居於甘蔗產業的有效支持,我市將牛羊養殖作為一大扶貧產業來抓,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牛羊養殖,目前全市牛養殖量達43.34萬頭,存欄100頭以上的牛場23家,羊飼養量15.09萬隻,100只以上規模羊場284個,累計創建牛羊生態養殖小區92個,有211個貧困村發展牛羊養殖,組建牛羊專業合作社124個,累計創建牛羊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園、點)79個,覆蓋帶動5萬戶貧困農戶發展牛羊養殖,實現人均增收700元以上。

我市還充分利用國家邊境貿易優惠政策,成立25個邊貿合作社(貧困社員3458人),組建邊民互助組632個(貧困組員4628人),貧困邊民通過參與互市貿易直接或間接獲益2833.5萬元,人均增收1700多元;大力推廣景區輻射型、城郊休閒型鄉村旅遊扶貧模式,累計輻射帶動貧困人口1.33萬人,參與旅遊產業的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達4211元,在脫貧道路上邁出了矯健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