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力求“终端见成效”——崇左市打好脱贫攻坚战侧记

□ 本报记者 李鸿熙

宁明县城中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搬迁贫困户子女每天早上有序排队坐车去上学。为了帮助小区里的搬迁贫困户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宁明县把搬迁户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全部安排到县城学校读书,并每天安排专车四趟、定时定点在安置小区接送搬迁户子女上下学。同时小区内还配套新建了幼儿园,让搬迁户子女得以就近入园。

——近年来,我市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务求“终端见成效”,通过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开展好粤桂扶贫协作工作、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等,让广大贫困群众切实享受到开展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真切感受到党和政府抓好民生工作、推进民心工程带来的温暖。

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自治区下达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0456人。根据自治区的统一部署,2016年初,我市开始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市委、市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全市脱贫攻坚一项重大工作抓紧抓好,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全市27个安置点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全市40456人的搬迁指标任务已全部完成。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按照自治区关于做好群众搬迁入住后开展好就业、就学、就医等“后半篇文章”的部署,围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我市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转移工作重心,一揽子统筹谋划,做好群众搬迁入住后的“就业、就学、就医”后续扶持和科学管理工作。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在这方面创新探索出了不少好经验。如宁明的“一揽子统筹,各环节同步”、扶绥的就业安置“一户一薪清零行动”、龙州的“易地搬迁+边贸扶贫+驻边守疆”抵边安置模式、天等的“强化服务稳入住”、大新的“2帮1”就业精准帮扶,以及凭祥打造“国门安置小区+城镇宜居家园”、江州“结合园区就业布局安置点”等。

据了解,目前全市27个安置点增收产业、发展服务业、就业技术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12项后续扶持政策加快落实,帮扶政策措施及帮扶项目有效落实到每一个搬迁户。截至目前,全市27个安置点已累计发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到户明白卡》逾万张,有效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置点的义务教育、群众患病就医实现了全覆盖;在搬迁的40456人中,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创业意愿的有21762人,已通过就业技能培训实现就业14972人,占68.80%;自主创业241人。正在实施后续扶持规划项目共212个,已完成项目42个,完成投资3467.08万元。全市27个安置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完成,管理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各类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后续管理职能作用逐渐发挥出来,群众的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后续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粤桂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

在凭祥—宁明贸易加工园区粤桂扶贫经济协作示范基地,贫困户黄达生就在基地内的德润服装厂上班,他家所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距离工厂不到2公里,“不仅有了工作,上班还非常方便!”黄达生高兴地对记者说。

这两年,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和宁明县共同推进粤桂扶贫协作,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96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5个,引导广东企业在宁明签约项目4个,投资额1396多万元,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上实现了“全面开花”。两地携手打造的粤桂扶贫协作产业园先后引进投资2.5亿元,建成标准厂房18栋、面积12万平方米。深圳龙辉体育用品、鼎翔体育用品、泰利宏体育用品、德润服装有限公司、江苏金翌车业等22家企业签约落户,已投产的鼎泰科技等7家企业共带动就业300多人,其中贫困人口65人,解决了宁明县城中镇易地扶贫搬迁点贫困户就业问题。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将打好粤桂扶贫协作作为一场“硬仗”。今年截至目前,广东省累计投入粤桂扶贫协作资金1.64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3个,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06万人;引导27家广东企业到我市4个贫困县助力脱贫攻坚,实际投资额3.0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近2000人。经努力,两地建立了劳务输入输出精准对接机制,引导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参加各类职业培训、赴粤就业或务工,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670人次,帮助贫困户劳务就业3.1万人次。今年6月份,在天等召开的两地联席会议上,双方签订了《江门市—崇左市共建扶贫车间框架协议(2019—2020年)》《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书》,就进一步深入推进双方扶贫协作达成共识,这让双方扶贫协作更充满憧憬。

尤其在产业合作上,我市强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已建起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扶贫产业园,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共建,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据统计,目前粤桂共建扶贫产业园5个,引导24家广东企业进驻园区,实际投资额2.78亿元,援建扶贫车间16个,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劳动力6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3人。另一方面,加强与江门市的产销对接,致力打造“产、供、销”全流程的产业协作,通过搭建购销平台、宣传推介、定向采购、商超直销、基地认领订销等方式开拓江门市场,引导广东社会各界消费产自贫困县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今年截至9月底,广东方面采购、销售结对地区特色农特产品金额达2477万元。

产业富民曲”嘹亮奏响

在大新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党委、政府创新旅游扶贫载体,以“龙头景区+农宿协会”“农户入股+公司运作”“龙头景区+农户经营”“旅游项目帮扶+股份分红”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群众打开了脱贫致富大门。如硕龙镇德天屯群众依托德天瀑布景区,发展以餐饮、农宿为主的“农家乐”产业,以及提供竹排旅游、电瓶车观光等有偿观光服务,群众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有产业支撑,才能真脱贫、不返贫。”这是我市扶贫战线的共识。多年来我市在脱贫攻坚中致力于发展扶贫产业,“种、养、贸、游、工”,“一齐往前冲”。至里目前,全市种植糖料蔗395.22万亩,水果59.99万亩、蔬菜52.03万亩,中草药6.52万亩,带动约7万户贫困户实现增收。我市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农业企业累计总数达1871个,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26个,总数达到4190个;新增家庭农场25个,总数达到407个。培育各类示范社182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2个、省级 8个、市级63个、县级109个。目前全市参与产业扶贫的企业有145家,303个贫困村有452个新型经营主体,有79个产业基地,带动2.63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于此期间,我市组建了9个产业扶贫专家服务队,开展春季大培训行动和秋冬季大培训行动,引导、指导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先后选派160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加大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力度,全市共培育贫困村致富带头人954名。加强选聘特色产业指导员,全市选聘产业指导员1850名,开展政策宣讲、技术服务、引导加入合作社等活动,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居于甘蔗产业的有效支持,我市将牛羊养殖作为一大扶贫产业来抓,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牛羊养殖,目前全市牛养殖量达43.34万头,存栏100头以上的牛场23家,羊饲养量15.09万只,100只以上规模羊场284个,累计创建牛羊生态养殖小区92个,有211个贫困村发展牛羊养殖,组建牛羊专业合作社124个,累计创建牛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79个,覆盖带动5万户贫困农户发展牛羊养殖,实现人均增收700元以上。

我市还充分利用国家边境贸易优惠政策,成立25个边贸合作社(贫困社员3458人),组建边民互助组632个(贫困组员4628人),贫困边民通过参与互市贸易直接或间接获益2833.5万元,人均增收1700多元;大力推广景区辐射型、城郊休闲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累计辐射带动贫困人口1.33万人,参与旅游产业的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4211元,在脱贫道路上迈出了矫健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