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到“十”的中國漢字,古人是如何創造的?

花冷妍


道家文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所代表的是天地萬物始於混沌,尚未分開的樣子。“二”代表的是天與地兩極,“三”則是代表“天地人”三者,人在天地間,頂天立地,這和《易經》的玄學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四是由四橫組成的,在天地人的基礎上再加上了“萬物”,後來的象形字則把“涕泗橫流”的“泗”簡化過後,來表達“四”這個字。古語中“涕”是“眼淚”,“泗”才是“鼻涕”。

五的寫法,是兩橫之間一個“X”,在《易經》裡,這個“X”所代表的是陰極轉陽的變化,也叫做“交”。與之對應的是“O”,所代表的是陽極轉陰,也稱“重”。

從五行學說來理解,金木水火土是相剋的,也是相生的。五行的每一個字,所代表的都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而是一類物體。比如金,可以解釋為黃金,可以解釋為金屬,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切堅固的物體。比如八卦中的“乾”也屬金,可以象徵城牆。這種總括式的理解可以說是中國版的“金字塔原理”吧。也正是因為如此,五行之間的聯繫和轉化,就成了萬物之間的聯繫和轉化。

“六”的最初寫法很像“四”大篆的寫法,只是上面加了個頭而已。現代學者流沙河認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簡作廬)的本字,也是假借字。在《易經》裡,六所代表的是“陰”,所以有“初六”之類的說法,就是指初爻為陰爻。再比如坤卦,全是陰爻,也就是“六個六”,通常來說是陰氣極重的,所以關於“六六大順”這個詞,有種說法是人為地想避開這種情況,圖個吉利。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義:動詞,用刀分割物體。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橫、一縱

表示切分物體。當“七”的“切分”本義消失後,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寫成“七”形,並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強調用刀分割。

“八”的本意代表的是相背分開。也是“別”的另一種表達。所以現在大寫的八還是“捌”。

“九”的本意是探究,伸手往洞裡掏摸、試探,以求確定情況。過去以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所代表的就是十以內最大的陽數。所以形容皇帝用的是“九五之尊”,九月初九被定為重陽節。

“十”的甲骨文字形為“|”,古時候有結繩記事的做法,“十”的古體字就像是一根繩子,金文則是在“|”上加了一點,代表結繩記事。《說文解字》說: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丨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所以“十”在古代也被認為是達到了完滿的數字,也就有了“十全十美”的說法。


小時代大文化


說文解字裡講得很清楚,所有的漢字有象形、會意、形聲等構字方法造成漢字

從結繩記事好理解 一、二、三

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從一。

“一”是個指事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書的字形都是寫成一橫,這四種形體是一脈相承的。“一”的本義就是單個,一個。如“一人”、“一桌”、“一絲”、“一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動不如一靜”。

“四”是個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用四橫來表示的,就像橫放著的四根籌碼,這跟一、二、三的表示方法一樣。金文的形體像鼻子出氣的樣子,由原來的指事字變為象形字了。

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凡五之屬皆從五。

“五”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和篆書字形都像是兩股繩索交錯擰在一起的樣子。

六,《易》之數,陰變於六,正於八。從入從八。凡六之屬皆從六。

“六”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很像房舍的側視形,兩旁有房簷突出。金文字形更像是房屋的樣子,有屋簷,有牆壁。“六”字的本義為“房舍”,後來其本義消失,而被假借為數目字用了,如“六月飛霜”等。

七,陽之正也。從一,微陰從中邪出也。凡七之屬皆從七。

七”是個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橫切一刀、豎切一刀的樣子,頗像後世的“十”字。為了與“十”區分,小篆將豎畫下邊彎曲。隸變後楷書寫作“七”。

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從八。

“八”是個會意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都是表示一個東西被分成兩半的樣子。“八”的本義是分,後來,“八”字假借為表數目的字以後,人們反而把它的這個本義忘了。

九,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 “九”是個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的左邊就像蟲頭,右邊像蟲向上曲尾的形狀。金文字形更像是一條長蟲上曲其尾。“九”的本義與蟲有關,但後世其本義消亡,而被借為數字用。古人造字計數,起於一,極於九,九是最大的個位數。 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九”字像兩條繩交叉,並拐了兩個彎,是個指事字。古人結繩記事,以此表示“九”這個數目。

十,數之具也。一為東西,|為南北,則四方中央備矣。凡十之屬皆從十。

“十”是個指事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中國古時往往以一掌代表“十”,所以“|”也正是一掌的側視形。金文像結繩記數,用一個結表示十。小篆符號化,一點變成了一橫。“十”的本義就是數字十。


國內ERP專題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〇

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零

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武則天,武則天在位時期,有很多立的石碑,上面有很多大有大寫的數字,而且詩文中也常見大寫的數字;一種是朱元璋,在明初時期,一起重大的貪汙案,就是利用的空白的賬冊做的假賬,通過篡改數字吞噬國糧,共累計有2400多萬石,相當與當時全國的糧食總徵收數,共涉及人數幾萬人,朱元璋得知此事後,龍顏大怒,下令將郭恆為首同案犯約幾萬人全部斬首示眾,與此同時也改進制定了嚴懲類似於現在這種貪汙、經濟犯罪的法律,並且在財務管理上進行了一些改進,就把一些數字改為難改的大寫,即“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零”。





梅庭詩語


這個不太好說……

甲骨文中,一到五的寫法是:

一是一橫,

二是二橫,

三是三橫,

四是四橫,

五是有寫交叉的,也有寫作五橫的。

六,七,八,九,十,為什麼不是一直畫橫,而是這樣造字,估計也是商朝人嫌麻煩,所以用最少的筆畫來造字。


至於四橫變成四,這個說起來,估計要天黑了。


每天遊離狀態的我


自古流傳著“倉頡造字鬼神驚”的神話,因為倉頡造的字正好向世間萬物訴說著天機的驚人秘密。實際上,中國文字應該是眾多先人的創造。

一至十是描述十個數字的漢字,應該是產生最早的文字之一,歷史悠久。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的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亖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更曲折的演變。反映了中國文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古人高超的造字智慧。


軼事1


數字最早是由武則天發明,使用始於明朝。朱元璋因為當時的一件重大貪汙案“郭桓案”而發佈法令,其中明確要求記賬的數字必須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為“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複雜的漢字,用以增加塗改帳冊的難度。後來“陌”和“阡”被改寫成“佰、仟”,並一直使用至今。


清平樂樂


從結繩記事角度考慮,一二三產生到楷化沒有多大變化,從三到四的變化,四到十後六個表數文字,其中有著曲折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