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麼買基金的?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

投資者中,總是流傳著一句話“買基金不如炒股“,對不對?

相信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懷疑,在小聯看來,這句話既對又不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矛盾呢?因為這句話缺少了決策主體的信息,結論自然是模稜兩可。

你是怎麼買基金的?可能你自己也不知道......

下面就一起來探討一個理性投資者是如何做基金購買的決策。

1)為什麼選擇基金,而不是自己投資?

作為理性人,只有當基金有希望獲得比自己投資更多的收益,人們才會選擇基金來進行投資。我們來分析一下個人與基金投資的收益與成本:

l 收益

基金由於採取分散投資的方式,在降低風險的同時,也會降低潛在的收益,而個人投資者由於資金量相對較少,操作方面靈活性要高的多。因此,個人投資的潛在收益上限和虧損的下限都要高於基金

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投資的潛在收益或虧損分為兩個部分:

一方面取決於個人投資者的投資能力,即投資收益率:投資知識和經驗越豐富,與投資有關的信息資源越豐富,越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從這個層面上來看,

顯然基金更具有優勢,普通投資者在投資能力上普遍弱於專業投資者

另一方面取決於投資者的本金大小:在相同投資收益率的情況下,投資的本金越多,最終投資的潛在收益或者虧損越高。

l 成本

基金投資的顯性成本包括基金管理費、申購和贖回費用、利潤分成等,不同的基金會依據投資方式、規模的不同而採取不同的費率,但是這種費用是基金投資無法避免的,因為投資者需要支付費用來獲取專業投資者的投資能力為自己所用。

個人投資的成本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方面取決於個人投資者的時間成本或機會成本:這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部分,在委託基金經理進行投資以後,投資者可以將原本用於獲取與基金經理相同甚至更高收益所花費的時間,用於自己的本職工作。從分工效率的角度來說,個人投資者在自己專業的領域能夠獲得更多的潛在收益;

另一方面取決於個人投資者的基礎或悟性:投資者投資基礎越差,需要提高到專業水平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越高。如果說工作收入能力決定了單位時間成本或機會成本,那麼投資基礎將會覺得總的時間成本或者機會成本。

因此,一般投資者選擇投資基金,無非有以下原因:

ü 基礎薄弱,投資能力提升到專業水平的希望太遙遠;

ü 可投資本金太少,短期不划算;

ü 基金的費用相對較低,可接受;

ü 工作時間緊迫,且工作收入相對較高;

2)沒什麼選擇這隻基金?而不是其他基金?

在衡量自身條件,並決定以基金的方式來進行投資以後,投資者還將面臨著如何選擇基金的問題,同樣可以從收益和成本的角度來分析:

l 收益

一隻基金未來能夠獲取的收益主要分為主動和被動層面,也就是常說的阿爾法和貝塔收益

貝塔收益主要取決於基金的投資標的以及方向,一旦選擇以後,未來的系統性收益範圍就可以大概確定。以醫療基金為例,只要未來醫療快速發展,不同的醫療主題基金都會因此而收益,只是受益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而決定受益程度的就是阿爾法層面的因素,主要決定因素是基金管理人,因為基金管理人可以通過精選標的、分散目標、倉位管理來控制基金的風險以及未來的潛在收益。基金管理人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基金經理本人,另一個是其背後所依據的團隊,也就是基金公司本身。

l 成本

基金業成立已經20多年,基金的買賣和持有費用是投資基金的主要顯性成本,經過多年的發展,其費率已經大幅度下降。但在不同的基金中,其費用還是有一些差異,其中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費率相對較低,而主動性基金的費用則相對高一些。

基金投資的隱形成本則為機會成本,市場方向多樣,投資了一個或者多個方向以後等於默認放棄了其他方面的投資機會,如果看錯,等於損失了一些投資收益。

因此,一般投資者選擇某隻基金,無非有以下原因:

ü 看好某一個具體的投資方向;

ü 看好基金管理人;

ü 對基金公司非常信任;

ü 沒有太多其他更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