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文化情结

父亲的文化情结

王小娟 | 父亲的文化情结


摄影 | 等等

父亲老了,已到古稀,今年七十有五,父亲退休前是个教育工作者,做过教师,担任过小学校长职务,可谓是桃李满天下,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喊他“王老师。”

我的父亲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1962年参加工作,2005年光荣退休,在近四十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情系学校,心系学子,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和毕生精力无悔地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自从担任学校领导职务以来,更是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爱生如子,多次被评为县、镇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和师生的一致好评。

父亲一生乐善好施,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多才多艺的父亲,从小就喜欢音乐,爱好器乐演奏,他自幼自学成才,板胡,二胡,电子琴,竹笛,口琴,古琴等等都是操作自如,得心应手。

进入21世纪,村民们逐步摆脱了贫困,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也存在不少负面的问题,比如:封建迷信、聚众赌博、家庭矛盾、邻里吵架,搬弄是非等等不良风气同时也在滋生,大有蔓延之势,当时父亲正好退休在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那时候,村民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单调,精神生活缺乏,即便群众想唱歌,跳舞,唱戏,也没有去处,这些现象引起父亲的深思。父亲说:”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可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也可以调解各种生活矛盾,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父亲就暗自琢磨,能不能从正面引导,把村民的文化建设工作做好的话,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所谓那些负能量的东西也就会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父亲自己又会吹、拉、弹、唱,他想发挥自己的余热,既能为村民做点公益大事,又能在自己喜爱的文艺事业上大干一场,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组建成立一个为村民提供活动场所的文化大院的话,对公对私,一箭双雕,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一不做二不休,父亲雷厉风行,说干就干。没有场地,父亲就和母亲商量,腾出三间住房,整修院落,在自己家里办起了文化大院。刚刚起步,没有设备,父亲就拿出近万元买来音响、乐器、灯光、帐幕等等。

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龙蹄村文化大院正式成立了,父亲任院长。除此之外,父亲还成立了午井镇龙腾艺术团,父亲任团长。文化大院坚持每周活动一次,风雨无阻,不搞商业运行,不收费,不图名利,只求自娱自乐,不画圈子,不设门槛,不以专业标准衡量,只要谁想唱、爱唱、愿意唱,谁都可以登台亮相,一展歌喉。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公私分明,坚持自力更生,不向国家和组织伸手要钱,不给群众增加任何负担,资金周转的事情都是父亲默默承担着。

文化大院自创办以来,活动精彩纷呈,多姿多彩,每年坚持出外演出不下30场次,别开生面,喜闻乐见,深受好评。在本村的纳凉晚会、节日庆典、庙会演出不下20场次,接纳观众上万人。2006年秋季,父亲一手策划,在村部广场举办了一次上档次的群众秦腔演唱会,扶风县县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扶风县妇联、扶风县文化文物局领导光临会场,并给予指导,他们表示文艺演出水准很高,希望继续发扬光大,并提出希望。同年在扶风县电视台举办的春节晚会上,龙蹄村文化大院就有8名演员登台亮相,收到与会领导和观众的好评。2007年8月18日,文化大院成功地与美国客人(环球自愿者)、外语培训班全体演员同台精彩演出,并合影留念,这次演出规模空前绝后,让人终生难忘。2008年7月13日晚,龙蹄村文化大院受中国移动公司小寨营业所的诚挚邀请,在小寨村部成功地举办了岐山、眉县、扶风三县自乐班精英大汇演,参与演员多达50多人,接纳观众上千人,现场掌声雷动,好评如潮,把晚会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

父亲创办的文化大院,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提高和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意义重大,《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陕西日报》、《宝鸡日报》、《宝鸡文化报》曾给过专题报导和大力支持。2007年未,文化大院被扶风县文化文物局评为“先进单位,”父亲也被评为“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并给与奖励。在颁奖典礼上,父亲还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可以说,父亲创办的文化大院似一股清流,对全县的文化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随后,扶风县农村自乐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农村自乐班队伍的壮大使我县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更充实更丰富多彩了。

2008年4月18日,县文化文物局、扶风县午井镇人民政府正式为午井镇龙蹄村文化大院挂牌,县、镇各级领导均出席挂牌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对各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龙蹄村文化大院已成为百花齐放的大花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艺人才,演员张俭丽,陕西“一剪红”陈俭利,王引爱,王惠琴,刘红芳等,多次在省、市、县电视台参加演出。台湾文化艺术界名流(安上秦风艺术馆)主办者郭晓利、黄敏燕曾来龙蹄村文化大院参观调研指导工作,演职人员倍受鼓舞,信心满满。2007年5月8日,县委精神文明办、文化文物局来文化大院参观调研,李局长、强晓峰、吕松柏亲笔挥毫泼墨,题赠龙蹄村文化大院:

(一)

龙的传人龙蹄村,

龙啸虎吟抖精神。

文化大院唱秦腔,

艺苑花开别样红。

(二)

龙蹄村里秦之声,

文化大院呈新景。

老牛奋蹄耕艺苑,

灿烂夜空又一星。

随后,陕西省精神文明办、农村党员教育中心、宝鸡市精神文明办、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县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宝鸡市电视台在龙蹄村文化大院观摩调研,并拍摄了电视专题片《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文化梦》,多次在省市县电视台播放,被陕西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心评为优秀节目,使文化大院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赏识与赞美,支持与鼓励。父亲创办龙蹄村文化大院的前前后后、工作的开展、纪实写真、取得的荣誉等等都在2009年出版的《扶风县文化艺术志》一书中有详尽的记载。

在鲜花和掌声面前,父亲一贯保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正确对待荣誉,戒骄戒躁,依然想法设法拓展村民文化活动,组织成立了舞蹈队,舞蹈队员多达50多人。除此之外,表演形式多样化,从原来单一的秦腔入手,增添了眉户戏、京剧、河南豫剧、流行歌曲、红歌演唱等,除此之外,还有舞蹈,歌伴舞,独唱,快板,三句半,魔术,大合唱等等,不断地把活动引向深入。2015年,父亲还专门请了管乐队老师为文化大院成功培训了女子号队,成绩卓著,口碑不错。“活到老,学到老“,父亲呢,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最近几年,父亲居然还学会了吹唢呐,学会了好多曲子呢。父亲对乐器演奏真的是样样精通。

父亲一生豁达大度,对人热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文化大院的每次演出,招待用烟茶,水,糖果,给名演披红(红被面),宣传广告等等费用全由父亲承担,每次都给前来演出的演员,来宾安排午饭,曾经最多一次吃饭人数多达百人。知书达理的母亲特别支持父亲的工作,每次活动准备会场,做饭,招待,打扫卫生,结束以后收场,全是她的事。母亲从不叫苦喊累,无怨无悔地付出,因为母亲也是一名优秀的党员。

父亲一生开朗乐观,善良随性,心态好。”养生之道在养心,心平气和不显老。心态乐观人健康,快快乐乐幸福抱!”父亲就是这样的人,平易近人,循规蹈矩,任劳任怨,一身正气。有这样的父亲,女儿感觉特别自豪。父亲,您重担在肩,成绩卓著,硕果累累。谨愿百忙之中,起居有节,身心长健,幸福开心。裁一片天上的祥云,拢一缕人间的喜气,采一株仙界的灵草,制一柄精美的如意,送给可亲可敬的父母,愿父母亲身体康泰,四季平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