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建築師彭樂樂,在包頭設計了一座一千平米的建築,坐落在顯然是被挖掘得殘破的荒山,與乾涸了的河灘林場上,這個建築的甲方是當地農民,也是承包這塊林場的主人,這個農民叫張建,建築用於民宿,以及被張建命名為“慢生活”吃喝玩樂等功用的場地。說起這個農民選擇彭樂樂來設計這個建築,可以寫成一篇有關建築和審美觀念變化的奇異新聞。因為,彭樂樂以給藝術家設計房子而聞名於建築界,意思即:無論對於甲方還是乙方,農民與建築師,都與此前甲乙雙方的身份,毫無瓜葛。但這件事情就是成了,這個建築就是按照彭樂樂各種設計理念的堅持下完成了,而且,這個建築一經完成,就在所有喜歡尋找居住有創意民宿去住一住的“有心人”們找到,並在這些“有心人”的圈子裡形成了口碑。並且在當地,這個建築已然成為當地年輕人召開各種會議和派對的熱門選擇場所。

▼群山下的紅石山房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於是,這些“有心人”中的好事者,開始在網上搜索這個建築的甲方張建的“真實身份”,即懷疑張建不是一個真實的農民,而是一個有留學背景的“海歸”,當然,張建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當地農民。我說這段話的意思,是這座私人定製的小型建築,從甲方數次懇請這個設計過N個美術館和藝術家工作室的建築師,以及這個建築落成,和造成的影響,事實上成為一個社會的審美事件:即人們在何種意義上欣賞並接受了一種接地氣並且有創造性的當代建築。或者說,一座建築,無論大小,它的創造性,常常與能否形成一種社會的審美事件關聯著。

▼整體鳥瞰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創造性與“接地氣”有關,中國古話叫做“天時地利人和”,對於這座被彭樂樂自己叫做“紅石山房”的低成本小型建築,它的創造性得益於此時(天時)此地(地利)此心(人和)。所謂此時,就是中國所有的現、當代文化和建築,是經歷了一百多年向西方現、當代文化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矛盾,以及借西方文化重新認識,和轉換中國傳統文化和建築因素這個歷史的交結點上,即它意味著近三十多年來,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過程中,所積累的建築上的弊病,諸如隨處可見的水泥森林模式,耀眼的玻璃和金屬光芒,以及對歐美現、當代建築模式的抄襲和拼接所形成的審美“疲勞”,人們希望看到“接地氣”並有創造性的當代建築。

▼建築與遠山的關係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事實上,近若干年諸如日本建築師西澤立衛、隈研吾等人轉換東方傳統建築的有創造性的試驗。去年獲得普利策獎的印度建築師巴克裡希納.多西,他把早期西方學習的背景和本土文化相結合,發展出與其自身歷史、文化以及本土傳統相關的現代建築語彙。乃至中國年輕的建築師在理論和實踐上也都取得一些“接地氣”的經驗和成就,如張永和較早試嘗試做夯牆建築的試驗成果,王澍對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和實踐,當然還可以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或者說在現代、當代建築的全球化過程中,接受歐美現代當代建築文化的營養的同時,注意研究並在建築實踐中轉換自己傳統文化和建築因素,強調因地制宜,在中國乃至整個歐美之外的地區,已經蔚然成風。

▼方整簡潔,質感粗糲的土紅色“盒子”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玻璃表面的置入帶來感知上的對比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石砌立面細部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此時或者天時,也正是彭樂樂在近幾年的建築實踐中,已經形成了某種可以描述的經驗與處理空間和選擇建築材質的語言脈絡。這正是甲方——一個地道的農民但是有一顆不隨大流的審美訴求,居然在建築雜誌和建築網絡上,認可了這個獨特的建築師及其建築風格,並數次來到宋莊彭樂樂的工作室,真誠地懇請彭樂樂接受這個建築的設計,以及後來形成的一系列相同審美的“口碑”,這就“人和”即我說的“此心”——某種社會階層的審美認同——所形成的社會審美事件。

▼建築入口空間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地利或者此地,“此地”可以大到指中國這個環境,包括自然的、社會的,甚至是歷史傳統的此地。我這裡主要說的是彭樂樂紅石山房的環境,目前我們看到彭樂樂的“紅石山房”以及她的其他建築,其顯而易見的語言方式就是“因地制宜”。比如宋莊她設計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她自己的工作室《百子甲壹》,以及《貴點藝術空間》【2】和《向京和瞿廣慈工作室》【3】。空間設計自然是第一步的,但生成空間的建築牆體各具特點,所以彭樂樂在設計空間的過程中,就不斷地考察“此地”最適合也是最能與“此地”的環境——有時是自然、有時是社會歷史——有關聯的建築材料。如《貴點藝術空間》外牆體,選擇了七十年代流行,至今仍然在當地民居中可以看到的“水泥花牆砌塊”,這個選擇,讓《貴點藝術空間》這個當代建築,與“此地”的歷史產生了一種審美趣味上的關聯。這是一種有創意的材料轉換,因為原來的水泥砌塊只是作為零星裝飾在牆體中使用,而彭樂樂在《貴點藝術空間》牆體的設計上,採用整個牆體的外砌方式,就讓這個現在幾乎消失了的建築材料,變成一種具有當代感覺的“新材料”。

▼水池庭院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而答應了甲方張建邀請之後,彭樂樂沒有帶任何先見的框框,去包頭項目現場仔細考察了周圍環境——包括當地民居、自然環境、當地風俗,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當地盛產各種石頭,顏色,密度,硬度均不同,都是砌石堰最普通最常用的材料。她經過一番考察做試牆之後,決定使用當地大量生產花崗岩板所剩餘的紅石廢料,來作為主要建築材料。第一便宜;第二使用這種廢料所帶來的效果是:除了遠看大塊石頭的砌築質感之外,還有近處觀看時,每一塊石頭取完石板之後,所留下痕跡豐富而不同,形成另一種近觀肌理。這和《貴點藝術空間》的取材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材料確定下來了,甲方就地請了十幾個本村的農民,採用最原始的砌築方式,斷斷續續用了一年的時間,砌出高高低低十幾個方形的功能“盒子”,當這些整體造型方整簡潔,但質感粗糲的土紅色“盒子”,嵌入河灘林場的時候,紅石山房在林場綠蔭的包裹下,它的整體效果與殘缺的荒山、乾涸的河灘,簡直就象天造地設地從這塊自然環境中生長出來的!

▼粗糲的“盒子”嵌入河灘林場,如同從自然環境中生長出來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紅石山房”屬於這個自然環境,就像彭樂樂的每一個作品,都屬於特定的環境那樣。當然更屬於彭樂樂的設計理念——即與她這些年的設計語言脈絡密切相關:她總是先選擇最主要功能空間,並根據甲方的要求、地塊的優劣、地勢、日照朝向等自然環境,乃至社會風俗、周邊建築等條件去作綜合思考之後,形成一個主要思路。思路一旦產生,她總是善於抓住象圍棋佈局中的“眼”【4】那樣,首先把主要的功能空間,佈局在合適的位置。然後,採用類似傳統建築中連廊的方式,串聯起這些主要的功能空間,由此形成一個複雜有序並帶有公共或多種靈活使用的“連接空間”,這些“連接空間”有時呈帶狀,有時似廊非廊,似廳非廳,或者既廊既廳,窄似廊,寬即廳,曲折迴轉,曲徑通幽,連接著各個主要的功能空間。我知道早期彭樂樂設計的藝術家祁志龍工作室,這個建築,“盒子”與“盒子”之間的“連廊”還只是連廊,連廊短,窄,矮,很有效率。彭樂樂一路實踐下來,到了紅石山房,“盒子”與“盒子”之間的“連廊”已非連廊,而是通過擴大了尺度的“連廊”讓連廊感消失。

▼複雜有序並帶有公共或多種靈活使用的“連接空間”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石頭房子之間的庭院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紅石山房一共有三組功能盒子。每組盒子的數量不同。第一組:客房,有六個“盒子”。第二組:娛樂,有四個“盒子”。第三組:餐飲,有兩個“盒子”。還有一個入口獨立的公共“盒子”。所有“盒子”的大小,高矮都不同,然後她用“連廊”來連接這些“盒子”,讓所有的“盒子”與“盒子”之間的空間,形成類似“連廊”的公共空間,然後用玻璃封住“連廊”,造成多樣並可以靈活使用的透明空間。無論是空間還是材質,“紅石山房”都凸顯出強烈的對比效果:粗糲的紅石封閉的“盒子”與透明的玻璃空間,既突出了原始毛石與現代玻璃在材質上的強烈對比,又突出了空間的封閉與透明、內和外的對比——即進入功能空間的封閉感覺,走出功能空間,就是“連廊”的透明空間,在透明空間裡,人們既可以感受“連廊”的曲折迴轉,又可以看到外面的樹蔭、大山、河灘,乃至於細細體味不同尺度的紅石“盒子”、以及“盒子”與“盒子”之間的小庭院、天井、水池、各種有趣味的過道……總之就一千平米的建築,極盡了各種空間趣味和多樣的感覺。

▼由“連接空間”圍合的水池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透明“連接空間”與庭院的關係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大堂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從大堂看石頭房子與“連接空間”的層疊關係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紅石山房還有一些細節,值得稱道,比如我在現場看到的傾斜玻璃窗戶,玻璃窗戶上下有一個傾斜度,很明顯包頭風沙大,向內傾斜的窗戶,會避免風沙在窗戶上的存積,當然這都得益於她“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還有把窗戶從外牆牆面凸出出來的設計,除了避免風沙存積,這個玻璃窗戶,設計在兩面粗糲紅毛石的夾縫中,格外有一種異樣的對比效果,如此等等,還需要那些喜歡這個建築的人去發現更多有趣又獨特“接地氣”的設計細節。

▼室內空間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帶有天窗的廊道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無論陽光燦爛,或是夕陽西下,甚至陰雨綿綿,由於包頭郊外的天空格外透亮,藍天白雲,室外光線異常明亮,這時的紅毛石牆與玻璃明亮的反光,既相互襯托,同時周圍的山光樹影又映照在大面積玻璃上,此時,你甚至懷疑:周圍山光樹影是建築的一部分?還是紅毛石牆體的建築就是山光樹影的一部分?“紅石山房”完全融入到周圍自然環境中了。

▼原始毛石與現代玻璃材質的強烈對比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近看砌築石塊的肌理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整體夜景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建造階段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建築模型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場地平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首層平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二層平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屋頂平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立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剖面圖

一座建築與一個審美事件——紅石山房,內蒙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