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擁有7成的太湖水域,為何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更響亮?

沙漏遺愛


客觀分析,目前的無錫幾乎是舉全市之力建設發展太湖,而蘇州呢,則是謀全市均衡發展,正像許多本地人所說,看新無錫在太湖,蘇州沒有市中心,這兩句話就看出了兩座城市的思路不同,各有千秋,無錫在發展點,所以這個點必然精,蘇州是在發展面,覆蓋了面,必然具體到點就不會特別精。從長遠計,太湖是無錫的也是蘇州的,水是流淌的,也是融匯的,蘇錫也是如此,兩座城市文化相通地理相連人情相通,有什麼可內耗的,有什麼需要大嘴仗的,與其反反覆覆的互相指責,不如多想想怎麼深入合作,共同建設好點和麵的關係,做大太湖文章,做好全域充分發現的功課,再過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讓太湖成為蘇錫的代名詞,讓全國旅遊份額更多的來自太湖,讓蘇錫成為城市協同發展和無障礙都市圈建設的典範,一體化的路網一體化的軌交,從此蘇錫沒有市中心,從此蘇錫大地又處處都是市中心,最終給兩地百姓帶來實惠,帶來發展和一體化的紅利。兩座城市以同飲太湖水而相親,兩座城市以吳文化而相近,兩座城市以一體化而騰飛。到那個時候還有誰會問太湖是誰的代名詞?有誰還會去掙誰更出名?


發展才是硬道理2018


看了一些人的回答,簡直就是“小兒科”。什麼“蘇州可以炫耀的東西太多,不在乎太湖”云云,連起碼的事實都不顧。要知道,環太湖周邊共有蘇州、無錫、常州、湖州四個地級城市,其中湖州是唯一以湖命名的城市。如果按照這些人的邏輯,那麼,就是常州、湖州可以炫耀的東西更少?

事實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太湖一直為江、浙兩省所共有,有“一湖跨三州”之說,姑蘇(現蘇州)居東,稱為東吳;常州被稱為中吳;湖州被稱為西吳。

太湖的行政歸屬真正產生變更,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初。1950年,為剿匪需要,華東軍區將浙江省湖州管轄的太湖和江蘇省蘇南行署區管轄的太湖,統一劃歸新設立的太湖區統一管轄。而太湖區所在地在設吳縣震澤鎮。1952年,撤銷太湖區建縣,設立震澤縣。1960年,震澤縣撤銷併入吳縣。至此,太湖便完全屬於江蘇,並被吳縣、吳江縣、無錫縣、無錫市、武進縣、宜興縣等市、縣所分。

不得不說,在1983年實行“市管縣”之前,太湖本身就沒有蘇州市任何的份。

直到“市管縣”後,吳縣、吳江縣併入了蘇州市,無錫縣、宜興縣併入了無錫市。常州市則“擁入”武進縣後才分得了一杯羹。與此同時,在國家有關部門協調下,湖州也分到了太湖南岸垂直延長70米規模的水域。

我們不難可以從太湖管轄的歷史沿革中看出,無錫市自始至終就一直擁有太湖,而且太湖離無錫市區很近,蘇州則不然。與此同時,無錫在解放後在太湖邊上建有梅園、蠡園、黿頭渚三大著名景區,改革開放後又建了唐城、三國城、水滸城,以及靈山聖境等,再加上有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加持,使得太湖成為了無錫的代名詞。


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地理上橫跨江浙兩省,蘇州、無錫、湖州和常州均瀕臨太湖。也就是說,以上四個城市都可以打“太湖牌”。就現狀來說,“太湖牌”打得最響的是無錫,以至於很多外地旅遊者,一提起太湖就會想到無錫,甚至有地理知識欠缺的人以為太湖就是無錫一家的。同時,近年來太湖周邊其他三個城市在打“太湖牌”上也奮起直追。這其中尤以蘇州最為突出,在宣傳上凸顯排他性,處處宣傳“蘇州太湖”,是唯一在宣傳中將城市名字放在太湖前面的一個城市,支撐他們這種做法的依據是蘇州獨佔太湖70%的水域,似乎誰佔的水域最大,誰就有了對太湖的“控股權”似的。

從上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蘇州佔據太湖70%左右的水域確實不假,就目前蘇州的行政區域來說,蘇州所轄的相城區、虎丘區、吳中區和吳江區均瀕臨太湖,其中尤以吳中區獨佔鰲頭,佔據了東山、西山這兩塊最具風景開發潛質的地區。應該說,蘇州現在大打太湖牌的底氣就來源於此。

那為何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最響呢? 那就說來話長了。

首先,太湖自然風景最精華的部分在太湖北岸的無錫以及太湖東部的東山和西山,所謂湖光山色是也,具體我在去年8月10日的一篇悟空問答中講得比較詳細,題目是《為什麼無錫能在太湖旅遊資源競爭中佔據領先位置?》,大家可以去翻看一下,這裡限於篇幅就不展開了。

無錫市中心離太湖風景的精華區域最近,所以無錫人開發太湖旅遊資源最早,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當蘇州的巨賈在蘇州城內熱衷於攀比建造假山假水的蘇州園林的時候,無錫的民族資本家則熱衷於在太湖(包括其內湖蠡湖)邊建造真山真水的私家園林。這些私家園林也就是無錫最早的湖景公園黿頭渚和蠡園的前身。無錫對太湖風景資源的開發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從沒有停頓過,對太湖的熱愛是無錫人自發的一種情懷,就像海邊的人熱愛大海一樣。無錫人始終以自己的城市為“太湖明珠”而感到自豪。

上面這張圖值得我們好好分析。這是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之前的行政區劃圖局部。褐色區域是蘇州專區管轄範圍,熒光綠色區域是鎮江專區管轄範圍,熒光黃色區域是常州、無錫和蘇州三個省轄的地級市。現在很多蘇州人總是有意或者無意地把那個時期的蘇州專區和蘇州市混為一談,說無錫縣和江陰都曾經是蘇州“市”管的,云云。其實專區(地區)是省政府對農業縣的派出管理機構,屬地市級單位,和省轄地級市是平級的。那時候的蘇錫常三市和蘇州專區以及鎮江專區是平級互不隸屬的,只不過蘇州專區的行政機關借駐蘇州市區辦公而已,並不說明蘇州市對蘇州專區有管轄權。就像當時的無錫縣政府機構借駐無錫市區辦公,也不說明無錫市對無錫縣有管轄權。現在的00後、90後甚至80後都很難理解這段歷史,這可以原諒,但若想在這一方面參與討論,還是拜託先惡補一下這段歷史為好。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蘇州市、常州市都不靠太湖,因為這兩個城市都被各自的附廓縣吳縣和武進縣360度全方位包得嚴嚴實實,連太湖的邊都挨不上。而唯獨無錫市的附廓縣無錫縣沒有把無錫全包圍,太湖風景的精華區被劃給了無錫市,無錫縣僅佔有今華莊、新安等非風景區的太湖沿岸。

正是由於上述原因,在建國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無錫市作為國家重點旅遊城市,著重開發了太湖風景區的旅遊資源。而同一時期的蘇州市也是國家重點旅遊城市,全力開發了古典園林的旅遊資源。常州則因為相對缺乏旅遊資源,相當長時間內只是一個工業城市。

1983年以後,實行了市管縣,瀕臨太湖的吳縣和吳江縣劃歸蘇州市代管,蘇州市區還是沒有臨湖。直到2000年12月31日,縣級吳縣市撤銷,被分拆為蘇州市吳中區和相城區,蘇州市才正式成為臨太湖城市,太湖的東山和西山才被蘇州納入懷中。到2012年,吳江市撤縣改區,蘇州市區總計擁有了太湖70%的水域。而蘇州旅遊在古典園林和江南古鎮上做足文章之後,才把太湖風景視作蘇州旅遊業發展的增量資源大做文章。

綜上所述,無錫的太湖牌打得最響,有地理、歷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原因。打得最響,同時也說明開發程度最高,後續可開發資源相對就匱乏。而蘇州進入本世紀後才開始打太湖牌,很多轄區內的太湖旅遊資源尚待開發,後續起點高,上升空間大,令人期待。無錫的旅遊業同行對此也不能掉以輕心。我們希望太湖沿岸的所有城市都能共同做好太湖這篇文章,在保護好太湖環境的基礎上,給我們帶來不斷的驚喜。


悠遊四方


歷史上太湖蠻荒之地,土著斷髮文身, 歷史是發展的,無錫有今日一席之地是經百多年工商救國理念和建國70年和40年改革開放以及城鄉市民奮勇當先的成果,不要與歷史潮流做對, 如果有一天無錫的發展一馬當先凌駕於常州之上,那就更印證了改革的正確性,當然這還需要無錫當地市民的繼續努力


紫竹醉清風


屁話 無錫不大太湖牌沒牌打了 而且也是勉強的在打 因為它的太湖資源比蘇州小的多 蘇州打的牌很多 太湖這張牌也是路人皆知 所以這個題目本身是一張臭牌


用戶1729647293617


因為無錫太湖附近的景點很多,比如三國城黿頭渚,其中黿頭渚是郭沫若老先生曾經稱讚過的,“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

蘇州太湖流域附近都是以養蠶為主,所以知名度沒有無錫高


初暖4


數十年前,蘇州中心城區離太湖有點遠,她的太湖邊多為農郊地區,而無錫則不然。另外,無錫太湖這邊景點比較有名氣,而當時蘇州的城市園林名氣比較大。所以不奇怪。就如浙江湖州也有不少太湖水岸,卻沒有人會說湖州太湖。


馬文林3


蘇州太湖早在古代已經名聞天下。有內湖第一大島西山島,還有東山古鎮,有名聞天下的碧螺春,枇杷,楊梅,桔子,太湖三白等。景點眾多,古村古鎮星羅密佈,名人輩出。


浪跡天際


蘇州養的是魚和螃蟹買的是樓盤,無錫搞的是旅遊影視文化加上水裡都是野生的魚貨不大規模捕撈!這就是差距。蘇州養的魚和螃蟹都是要大規模捕撈什麼河都能養每個農村都有沒看頭。


Knight55924919


因為無錫除了太湖旅遊資源,其他就沒什麼了。

蘇州不同,蘇州歷史悠久,景點資源豐富。蘇州園林,包括各種新湖新地標,以及以前的蘇州樂園等等。蘇州的旅遊資源更加豐富全面。不需要只打一張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