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重温《知否》,再一次被明兰的聪明隐忍,睿智果断折服

也让我注意到了剧中的另一女子,英国公独女--张氏

一开始,张氏给人的感觉自命清高

她不屑于附合任何人

不愿惺惺作态

更不会甜言蜜语,哄着丈夫开心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她的这种性格注定她不讨人喜欢

丈夫不疼爱她

连个小妾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她

更是敢在她生产之际,阻拦太医,险些害得母子双亡

在那个以丈夫的宠爱为生存条件的年代,她几乎是毫无胜算,任人宰割

她却能在最后翻盘逆袭,靠的究竟是什么呢?

1

霸气大义的父母

作为独女,且又是高龄得此女,英国公夫妇自然对女儿呵护备至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在物质上给予最好的条件,在精神上又给予了充分的爱

作为国之栋梁,英国公把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当皇上为了朝堂安定,有意新旧两臣连姻,他毫不犹豫的答应,把女儿嫁给沈国舅

尽管他知道沈女婿对亡妻念念不忘,女儿嫁过去必定受委屈

为了百姓少受战乱之苦,他还是以百姓为主,同意把女儿嫁了去,这是大义

作为女儿,张氏清楚明白父母的心思

这桩婚事,她愿意尝试

她有强大的内心,她觉得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在女儿产子,命悬一线时,作为父亲听到女儿那句:“爹娘,我尽孝了”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忍不住老泪纵横,跌倒在地,眼中满是痛苦和心痛,

也许在那一刻,他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

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他霸气的带着女儿和外孙,回到了自己的家,并提出合离

有如此霸气的父母,何其有幸

张氏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决定,父母一定会支持到底

因为她的背后站着一对无条件支持自己的父母

2

患难的朋友

在剧中,张氏一开始并不待见明兰

她听信别人的攀诬,认为明兰不贤不孝

上不侍奉婆婆,下不体恤夫婿

并扬言:“要是落到我手里,一定要让她尝尝厉害”

在后来的接触中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别人的污蔑,改变了对明兰的看法

并且在明兰的开解下,一改过去的颓废

张氏难产,明兰挺着肚子在旁守护,危难之际,不惜拔刀相救

明兰遭遇大火中产子,家园被毁,她细心安慰

侯府被斥,别人纷纷躲避,看笑话时,霸气护友

……

对张氏来说,明兰亦师亦友

像老师一样,以自身的经历,指点她走出迷茫

像朋友一般,推心置腹,劝解开导

所谓患难见真情,大概就是她们两人的模样

电视剧《小欢喜》中童文洁和宋倩也是一对患难之交

宋倩遭遇丈夫出轨而离婚,每天痛哭,童文洁陪在身边安慰她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一起怒怼前夫的女朋友

童文洁失业,宋倩不仅从经济上减少房租,更是在行动上支持她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她们之间有过误会,有过争吵,但都最终和解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就像童文杰说的:我最讨厌塑料的东西,一碰就坏,我们决不做塑料姐妹花,我们还要一起变老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珍惜我,我才会珍惜你

你搪塞我,我自然会冷落你

你套路我,我就会疏远你

你以真心待我,我必用真情对你

3

强大的自信

正是由于父母的呵护支持,朋友的陪伴

张氏重拾往日的风采,不再自怨自艾,不再默默落泪,躲在屋里不肯出来

而是潇洒的外出参加各种马球会,大放光彩

比起娇滴滴 只会躲在丈夫庇护下的小邹氏

她让丈夫发现自己优秀的一面,吸引了丈夫的注意,获得了宠爱和尊重

《知否,知否》:英国公独女逆风翻盘,靠的是这个

在后来的宫廷事变中,合府被困,她一介女流

指挥众人,有条不紊的布置方案

集合全府之力抵抗

在贼人翻墙入院时 ,拿起弓箭,干脆利落的一箭击中目标

鼓舞了士气,保住了全府的安全,免去了丈夫的后顾之忧

这样能文能武的女子,如何不能在乱世中立足呢?

于文,她琴棋书画,女红,家事样样精通

于武,她能拿起武器,击杀歹人,保护家人安全

她的那份从容,来自内心的坚定

那份胆识,源于自身的强大

一个自身强大的女人,即使没有父母的呵护,丈夫的宠爱,也可以活得很好

因为她明白凡事必须靠自己,别人给的终究是不长久的

4

曾经有位大师说过:无论跟谁过一生,其实都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我们总认为一个人过的是不是幸福,要看另一半是否对自己好,是否真心是否心疼自己

可这样的好运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

对大多数人来说,经营好婚姻,远比拥有一个好婚姻更实在

我们总想以自己的方式去改变对方,可效果却微乎其微

于是我们经常陷入矛盾和痛苦的怪圈中,不停指责,不停控诉,不停抱怨

最终伤人伤己

唯有自身强大的人,婚姻顺遂,自然犹如锦上添花

即使婚姻不幸,也最多伤及皮毛,不会伤筋动骨

毕竟有些风雨,是要一个人独自面对

有些路,是要一个人独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