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教育界有句諺語: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行業公認,初二是孩子成績下滑的高危期!

很多孩子在小學、甚至在初一都是“好學生”,怎麼一到初二就滑落下去了呢?家長應該做點什麼呢?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1

初二分化的實質是深層次思維的缺陷

小學是學生階段比較平穩的時期,一般不會出現大的問題。只要學習努力,聽老師和家長的話,取得好的成績並不太難。在小學時期,“語數雙百”司空見慣,90分以下一般就算差成績了。

然而,就在這“美好”的背後,不少學生在小學時期就已經種下了“初二分化”的種子:學習方式屬於死記硬背的、憑“小聰明”但學習習慣不好的、知識面很窄的等等。這種類型的分化不是 “智力分化”,但會造成“智力分化”。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視野太窄,思考問題的方式和習慣出了問題。

學習的實質並不在於知識量,而在於學習過程中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是“淺層次思維”,進行抽象邏輯思維是“深層次思維”。

初二的教學內容和以前相比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思維方式由“形象思維”為主,變成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為主。學生的“思維準備”在小學沒能做好,到了中學仍然按小學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思考,當然會變得很吃力,於是就被分化下來了。

策略

小學時期,由於孩子的智力發育和知識水平都還很低下,弱化“形象思維”的培養是不可取的,過於強化“抽象思維”往往又讓孩子無法適應。

初一、初二,正當時,要注意孩子的以下幾點:

⑴改善學習方式。肯動腦筋,善於思考,善於提出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是成功的一半。

⑵擴充知識面。要有大量的課外學習、大量的生活實踐作為“背景”。家長要注重孩子的知識積累,為孩子創造課外學習與生活實踐的環境和條件。

⑶關注學習成績的“智力含量”。不要只強調學生的成績分數,而要看成績是如何得來的。是靠死記硬背,還是明白了道理?是獨立思考,還是僅僅模仿而已?是“形象思維”取勝,還是“抽象思維”的結果?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參與的程度。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2

意志力和毅力上的原因

對於初中學生來說,學習的積極性主要取決於學習興趣和克服學習困難的毅力。

有一部分學生較聰明,在小學學得很輕鬆,於是就會錯誤地以為,取得好的成績,原來如此簡單,不認真不努力也可學好。養成了做事馬虎,不求勝解,怕吃苦等不良習氣。但到了初二就完全不同了,初二整個學年的知識量要超過整個小學六年的二倍。這時,不努力是絕對學不好的。

由於學習的長期性,需要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但部分學生缺乏起碼的意志和毅力,怕吃點苦,怕受點累,就產生應付的心態,造成學習不紮實,分化下來就是必然的了。

[策略]

如何培養孩子刻苦、勤奮的優良品格?

首先,家長要正確認識“會玩才會學習”、“快樂學習”。我認為應這樣認識:“會學習才會玩”,“學習快樂”。其實,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會有真正的、長久的快樂。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意志力!對於剛進初二的孩子,意志力是培養的目標。但是,現在城市裡的獨生子女們,經常連一點點精神上和肉體上的痛苦都不能承受,更別說讓他們擁有不怕辛苦、持之以恆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刻苦、勤奮地學習,需從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開始!

最後,教育學生,不要迷信天才,要相信勤奮。若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不勤奮學習是不可能的。任何機遇都是勤奮努力獲得的,只有奮鬥,才是通往成才的橋樑。秋天的碩果從來不屬於春天的賞花人,而屬於春天的辛勤耕耘者。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3

學習習慣上的原因

現在初中學生學習成績好壞並不是主要取決於智力因素(智商),而主要取決於非智力因素(情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終身受益,也是學習好壞的重要因素。

學習習慣具體指上課習慣、自習課習慣、做作業習慣、預複習習慣、考試習慣、記憶習慣、出考題的習慣、反思的習慣等。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就要看每個人的意志、品德等方面,尤其是遇到困難時非智力因素就非常突出。

然而,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非常糟糕,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和引導不足。

策略

培養孩子細緻、紮實、嚴謹、高效的學習習慣。指導並嚴格督促孩子全面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越是聰明的學生,越要注意學習的計劃性,思維的邏輯性,書寫的條理性。培養他們經常反思的習慣。對聰明卻容易驕傲、貪玩的學生,不能過多誇獎,應讓他覺得刻苦學習,取得好的成績是自己的本分。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4

青春期帶來的煩惱

初二學生一般剛進入青春期,心理起伏較大,體驗深刻。特別是女生,比較關注自己生理的變化,並開始注重自己的外貌,造成學習不專心。

策略

加強青春期教育和引導,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生理上的變化,坦然迎接挑戰。儘管學校對學生進行了青春期教育和引導,但來自家庭、親人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父母要及時地以適當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對出現青春期生理不適的學生,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幫助孩子解除心裡的包袱,專心學習。

5

個性與人際關係的尷尬

性格比較狹隘、偏激的學生,或內向而不善於交流的學生,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問題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績。有的因人際上孤獨而出現心理疾病,有的會交壞朋友,有的會從不良書刊、遊戲和網絡上尋找寄託。

策略

引導孩子正確處理與親人、與老師、與同學的關係。

對於偏激、狹隘的孩子,家長應教導他學會“換位思考”,去緩解心理上的不平衡。以愛心、寬容之心去包容他人,善待他人,體諒他人,友好相處。

對於不善言談的孩子,要鼓勵他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為他人服務,多幫助他人,多與人交流,多交朋友。心裡有事要向家長、朋友和老師傾述。家長要經常和孩子溝通,做孩子的朋友,瞭解孩子思想動態,及時給予開導。必要時,可以帶孩子看心理醫生,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6

家庭的干擾

家庭關係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在孩子上初中的階段,應儘量保持家庭生活狀態的穩定。如果在這期間出現了比較大的生活變故,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親子關係的對立,也是常見的分化原因。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值發育期,生理上的變化也讓他們更需要個性發展,更希望讓父母瞭解、尊重自己的真實想法,表現出來就是“初二孩子逆反心理較重,反叛的行為比其他年級更明顯”。

策略

儘量保持家庭的和諧、穩定,儘量不改變生活狀態。如:不發生父母離異、父母不長期遠離孩子、不讓孩子知道大喜大悲的事情等等。如果非改變生活狀態不可,也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或提前與孩子溝通,取得孩子的理解。

孩子最不喜歡的家長的共同特徵就是“居高臨下”。因此,家長與孩子的溝通一定要平等,以營造和睦的親子氛圍。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教育孩子,宜採取疏導而不是堵塞的方法。

家長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如果與孩子起了語言上的衝突,家長一定要冷靜,決不能激化矛盾。中學階段的孩子容易衝動,家長是成年人,應該理智。應立即主動採取適當方式停止爭辯,但決不放棄。等雙方冷靜後,再來開導孩子,效果一定會好得多。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7

社會的影響

初二時期,媒體和同伴對學生影響比較大,甚至超過父母和老師。有時候,父母、老師的一千句,還抵不上他夥伴的一句。一個很好的孩子,因為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與壞朋友交往,成績可能一落千丈。

策略

這一點家長要十分注意。對孩子崇拜歌星影星、痴迷上網、痴迷遊戲、交壞朋友、談戀愛、看黃色書刊影視等要密切關注。要儘可能地避免正處於初中階段的孩子頻繁接觸這些東西,少受不良影響。

最好在孩子上初一時就與孩子講清道理,說透危害,“約法三章”。出現這些問題的苗頭時,及早發現,早做工作。

初一相差不大,初二兩極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背後您瞭解多少?

8

理想和價值觀因素

初二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這時的孩子如果沒有理想,有不正確的價值觀(如拜金主義、虛無、仇視、冷漠等),就會形成人的發展的“價值空白”或“價值邪惡”,以後再也不好教育了。這不僅會造成學習上出現分化的問題,還會影響孩子一生。

策略

要教育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理想,要愛護、幫助弱小。要做對社會有用、對家庭和父母感恩、對自己負責的人。

關注孩子結交的人,瞭解孩子交朋友的情況。交什麼樣的朋友,能反映出孩子的真實狀態。幫助孩子結交好朋友,斷絕壞朋友。

在孩子擁有成熟的心智和判斷力之前,家長就是孩子成長的掌舵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