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一位妈妈在育儿群里发帖称,儿子才三岁,但是一犯错,孩子爸爸抬手就打。

这位妈妈一直在学习育儿,知道不能打,然而却连自己老公都说服不了——她老公说,孩子不打不成才,尤其是男孩,更要打。

这位妈妈语气中透着焦虑,用她的话说,各种办法都试了,她老公就是要打孩子。

孩子跟爸爸的亲子关系也很差,一听到爸爸的动静就常常精神紧张。

一群妈妈在屏幕这边也看得着急——孩子才三岁啊!然后七嘴八舌地说:

“打孩子让孩子产生恐惧,大脑会受损。”

“打孩子会让孩子生活在恐惧下,时间长了会影响专注力继而影响孩子学习。”

“爸爸打,妈妈护,时间久了,孩子只会和妈妈亲近,看脸色行事。”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这些道理,其实当妈的都懂,但是为了教好孩子去学习育儿的大部分是妈妈,跟孩子在一起相处时间多的是妈妈。

怀胎十月,从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心疼孩子挨打的,依然是妈妈。

对大部分人来说,爸爸打妈妈护成了一种“集体意识”,尤其是同为男性的父亲,从小在“打孩子”的社会氛围中长大。

有了孩子后,这种遗传自大环境的“育儿经验”,仍然是教育孩子的主要手段。

其实,这不仅仅是打孩子的问题,也关系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双方出现了育儿分歧怎么办。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1

我闺蜜小芳今年已经三十多岁,为人其为人母了,但是说起原生家庭里的痛,仍然不能释怀。

父亲工作不顺心,脾气暴躁,母亲只是逆来顺受的家庭妇女,很多时候父亲为了发泄工作上的不满,对着孩子随便找个理由就打。

“我小的时候,有一次看到爸爸因为打哥哥,手拿一根擀面杖,妈妈在旁边神情紧张地去护,生怕爸爸盛怒之下,打哥哥发生什么意外。最后哥哥哭喊着这屋逃到那屋,我爸追我哥,我妈追我爸。”小芳回忆到。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吓得她在旁边大气不敢出,一动也不动,直到战战兢兢地等到父亲打完了,世界安静了。

几天后,小芳妈妈跟小芳提起,前几天的“护打”过程中,父亲手中的擀面杖不小心捅到了母亲胸部,母亲的胸至今隐隐作痛。

小芳从小是家中的乖乖女,循规蹈矩,一路从大学上到研究生,毕业后也很快成家,只是,跟父亲的关系一直很淡。

她说,父亲虽然没怎么打过她,都是目睹哥哥被打,但是那种发生在她眼前的暴力场景常常让她心生恐惧,她做任何事情、说任何话都小心翼翼,生怕落得和哥哥一样挨打的局面。

小芳后来遇到了对她像对自己女儿一样的老公,脾气很好,情商很高,两个人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老公育儿有方,对孩子都是耐心沟通,从来没有打过孩子。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她说,感觉自己在原生家庭的痛慢慢被自己老公治愈了。

打孩子,其实是很多夫妻的矛盾点。

很多人因为育儿立场的不同,造成夫妻关系也剑拔弩张。实际上,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首要关系。

夫妻对待育儿上,打不打也应该有商有量,达成共识,让孩子生活在健康良好的家庭氛围中。

2

长期生活在被打的阴影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美国著名儿童创伤研究院的资深治疗师布鲁斯.D.佩里在他的著作《登天之梯》中,有这样一个实验。

两组小白鼠,A组是在年幼的时候施加过压力,B组没有。然后训练两组小白鼠钻迷宫。

在穿越迷宫的过程中,对两组小白鼠施加压力,实验结果表明,即使是最轻微的压力,也会使A组小白鼠完全忘记如何穿迷宫,它们会乱作一团,四散开来,而B组小白鼠却不会受到影响。

幼儿时期,孩子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而这个时期,恰恰又是大脑发育飞速又关键的时期。

在面对打骂的时候,压力容易造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影响并参与和控制人的应激反应。

如果大脑受到一再重复的压力,那么应对压力的肾上腺素和降肾上腺素会因为过度活跃,使孩子在以后面对不同情境的压力环境时不能做出恰当的应对。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这对孩子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上课听讲和单独学习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而是一直担心如果没听懂,学不好,作业不会写又要挨骂怎么办。

不但要给孩子宽松的,没有恐惧担心的家庭氛围,也要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可以容错的成长环境。

3

一位外国妈妈的育儿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3岁的女儿不小心把放在桌子上牛奶弄洒了,她马上掩饰道:It is not my fault.(不是我的错)

孩子爸爸则温和地说:It is not whose fault,it is just an accident.(这不是谁的错,这只是一个小意外)。

然后父女俩一起收拾地面,画面温馨。

没有责备,没有打骂。相信每一个犯错的小孩子,都期待有这样宽容的对待吧。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世界还是一张白纸,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经历来填满,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从错误中积累经验也是一种学习,没有人会生来不犯错。

孩子犯错,父母不要着急地立刻跳出来指责。爱孩子,首先接纳孩子犯错。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并学习,就是一个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

只有当培养孩子的方法中浸透着宽容和理解时,孩子才会茁壮成长。

他不必担心随时随地的批评,时刻担心如果错了怎么办,他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勇敢无所畏惧。

因为他有坚强的后盾给予他支持——父母的爱和支持。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4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然而在抚养这个“结晶”长大的过程中,夫妻俩真是面临了重重考验。

小到买什么玩具,大到是否迟一年上学,更不用说生活里的种种细节,真是事无巨细,一地鸡毛,用来形容带孩子真是不为过。

这个过程,才是真正考验“夫妻感情”的。

儿子有一次和我打闹着玩,一巴掌拍我脸上,我虽然知道这是打闹过程中的不小心,仍然忍不住怒火中烧,当即给了儿子一巴掌。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孩子爸爸在旁边看到,儿子竟然打了妈妈的脸,这还了得?“快给妈妈道歉!”爸爸非常生气。

儿子委屈地噘着嘴,委屈地看着爸爸,就是不说道歉。“说不说?”爸爸在旁边看到儿子这么倔,也怒了,“不道歉我就要惩罚你了!”

儿子眼里噙着泪,我立刻心软了。平心而论,他拍了我,我也立刻还了手,要说道歉,我们都有错。

于是我立刻劝孩子爸爸,别对孩子生气了,我刚刚也有不对。爸爸于是看了儿子一眼,不再说什么。

事后想想,还好爸爸的火及时灭了,不然,一场鸡飞狗跳的家庭大战不可避免。

最重要的是,爸爸没有被情绪控制,听从了我的意见。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对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一种争权,都希望能掌控主导权。

然而,如果夫妻各执一词,不仅孩子会左右为难,时间久了,还要学会察言观色,战战兢兢,不知道听谁的好。

我很感激孩子爸爸配合我,在这种情况下,将这种主导“权利”拱手与我。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最好的方式是父母站在统一战线,既不当场拆台,也不冷眼相看。

夫妻意见一致,孩子听从统一的意见,一家人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孩子才能明确方向,做出改变。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过:孩子会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拷贝父母的处世方式,将它视为人生的标准和榜样。

“老公,谢谢你给我面子不打儿子”,其实孩子想要的是这个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是只有简简单单的“打”与“不打”,更多时候,是面临共同的育儿问题,父母是否可以良好沟通,妥善协商,达到“双赢”的局面。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将来有一天,孩子遇到跟别人意见相左,解决矛盾时,就会学习父母的样子。

能在孩子面前保持意见一致的父母,才是合格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