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下班回家的路上,聽到一位媽媽在地鐵上教育他的兒子。

小男孩大概5歲左右,吵著要用媽媽手機看動畫片,他媽媽不高興的說“跟你說了多少次了,你明年就要上小學了,現在要養成好習慣,不能光顧著玩,以後要刻苦學習。”

小男孩聽了大哭起來“我不要上小學,學習那麼苦我不要…”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一聽起來,這位媽媽說的好像沒問題,上學要刻苦學習,可是媽媽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孩子聽到了什麼。

從媽媽的話中,小男孩先是聽到了媽媽的責怪,覺得自己是個不聽話的孩子,然後聽到了因上學而放棄很多自己喜歡的事,最後聽到了學習是很辛苦的。

小男孩還沒有上學,就被家長貼上不聽話的標籤,被家長所說的“苦”給嚇到了,徹底跟“學習”這件事對立起來。

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被老師和家長灌輸一種觀念就是“學習是一件很苦的事”。他們總是習慣找出各種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案例,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海無涯苦作舟”“刻苦學習”等等。可是事實上,學習是需要努力,但並不是一件苦差事。

為什麼覺得學習“苦”因為旁觀者體會不到學習其實是甜的

漢朝江淮以北的孫敬,年少時酷愛讀書。他常常在夜晚讀書思考,被鄰居稱為“閉戶先生”。

但是在夜晚讀書不免會打瞌睡,有時候孫敬一不小心睡著了,醒來後就會懊悔不已。有一天正當他抬頭思考的時候,目光停留在房樑上。他眼睛一亮想出一個避免瞌睡的好主意。

他找來一根繩子,掛在房樑上,垂下來的繩子剛好系在孫敬頭髮上。每當孫敬要打瞌睡的時候,繩子就會牽動孫敬頭髮,避免睡著。

就這樣年復一年,孫敬讀書思考,最終成為飽讀詩書,博學多才的才子。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像孫敬這樣古今中外成功名人的求學過程,在外人看來確實是艱苦的,他們要懸樑刺股、廢寢忘食的苦讀萬卷書,經歷幾十年才考取功名。可是這些外人也只能看到過程艱苦,卻無法體會到他們徜徉書本中帶來的暢快感受。於是這些外人只憑借自己看到的,認為他們是苦讀。便給學習定義為苦的。

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心理狀態——心流。當一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時就會產生心流,同時會有高度興奮和充實感。他全神貫注、全情投入並享受其中而體驗到的一種狀態。

比如我們在看一本書時,讀到精彩時刻全身心都投入其中,甚至連其他人說話都聽不到了。讀完後彷彿自己親身經歷過一樣,有一種暢快的愉悅感。

而我們之所以能夠全身心投入進去,是因為我們對這本書,或者當下這個故事特別感興趣,讀到精彩時刻才會情不自禁到忘我的地步。可這種感覺是甜的,並不是苦的。

盧梭說 孩子最開始的感覺完全是感性的,他們只能感覺出高興和痛苦。

人人都喜歡甜,不喜歡苦,在生活中也本能的去選擇自己感到甜的事。心智發育不完全的孩子更是如此,因此,想要孩子做好一件事,就要讓他們體會到做這件事的樂趣。沒有一個人討厭一件事的同時還能夠去做好它。想要孩子喜歡學習,就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興趣,就不能讓他們認為學習是苦的。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難,但是破壞學習興趣很簡單。

嬰兒自出生以來,就開始不斷的學習。他們除了天生的吮吸能力,還有最強的一點就是學習能力。在與周圍世界的互動中,嬰兒每時每刻都在學習、嘗試,並掌握學會走路、說話等各種基本技能。

盧梭認為,人類生來就有學習的能力,只是出生時懵懵懂懂,稀裡糊塗。我們的心靈被禁錮在還沒完善和成熟的器官裡,就連它本身的存在也感覺不出來。

所以家長和老師總會忽略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認為只有讀書才叫學習,這種偏見使兒童在生活中的各種實踐和嘗試遭到破壞,喪失了學習的本能,降低了學習的興趣,然後在家長喋喋不休的逼迫中失去自我。

家長對孩子的要求都很高,特別是在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總是特別焦慮。開始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大多數效果並不明顯。因為培訓班只不過是換了個教室學習而已,不僅讓學生趕到力不從心,還會對學習產生厭惡。

這些家長願意花大價錢讓孩子進行“培訓”,卻不願意花一點時間,跟孩子來一場深度交流。

還有一些學校的老師,動不動就那“寫作業”“抄課文”做為懲罰孩子不好好學習的手段,他們沒有想過,孩子不愛學習的根本原因,也懶得思考是不是自己教學有問題。畢竟老師也只是普通人而已,並不比其他人更高尚。這種拿“學習”懲罰學生的方法,更讓學生苦不堪言,覺得學習真的好苦。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感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才是讓孩子愛上學習的關鍵。

著名主持人楊瀾,博覽群書,才華橫溢,她非常注重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只要跟孩子在一起時就會陪孩子讀書。到孩子遇到問題,或者學習不會的題目,就會毫不猶豫將答案告訴孩子。

她原本以為這樣做可以讓孩子更熱愛學習,懂得更多知識。可是沒想到,孩子遇到問題總是問她,即便是自己能思考的問題也會跑來問楊瀾。孩子在學習中越來越不願意思考,甚至越來越不愛學習。

楊瀾開始自我反思,改變了自己的教育。後來當孩子再來問她問題的時候,她不再直接回答,而是跟孩子說,“這個題目我也不知道答案,不如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吧。”楊瀾引導孩子思考,查閱資料,最後把問題解決,孩子非常開心。

到後來孩子再問問題的時候,楊瀾乾脆說“

我現在有點忙,你去把答案找出來告訴我吧,我也好想知道答案。”孩子自己將答案找出來後告訴媽媽,顯得特別自豪,通過自己努力獲得知識還幫助了別人,孩子心理別提多開心了。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楊瀾利用這一方法,讓孩子學習興趣大增,並且知識點記得更牢固,還養成了主動分享的品質。

要想孩子熱愛學習就要讓他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本性中樂於幫助他人。家長利用這一點,讓孩子知道,學習知識不僅自己懂得更多,還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到孩子品嚐到知識的樂趣後,在以後的生活中會更樂於主動去學習。相反盲目的告誡孩子“要刻苦學習”只會讓孩子厭煩。

要想孩子愛學習家長也要做到熱愛學習,做一個聽話的家長

有一個朋友,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不愛學習。她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每天放學回家第一時間就是打開電視看動畫片,閱讀和寫作業常常到臨睡前才想起來。

朋友知道打孩子不好,於是對他兒子好言相勸,每天都要提醒他閱讀寫作業,但效果並不明顯。

我問她,“你每天下班回家都坐些什麼呢?”

她說,“我上了一天班累壞了,當然是休息了。我知道你想說要我以身作則,可是真的很難。”

我反問她,“既然你知道很難為什麼要為難孩子呢?他白天也是上了一天課也不輕鬆呀。”

朋友很不悅,白了我一眼說,“這能一樣嗎?”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生活中像我朋友這種家長並不罕見,他們明知道道理是怎樣,卻偏偏做不到,反而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他們以為用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威就可以震懾住孩子,讓孩子改頭換面熱愛學習。其實這種“專治”孩子內心並不買單,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只不過都是“不聽話的家長”。不聽話的家長如何培養出聽話的孩子呢?

想要孩子熱愛學習,家長首先要做好榜樣。並不是回到家讀書才叫學習。比如你工作了一天,學會了一項新的工作技能,回到家後完全可以把自己學習的這種喜悅和成果分享給孩子。或者回家後學會做一道新菜,讓孩子品嚐的時候,分享你學習製作的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與孩子分享的時候,這個過程和結果一定是甜的。時間久了,孩子潛移默化。知道學習原來可以這麼快樂,讓他們內心不再反感學習這件事。如果你表現出痛苦,孩子會對學習充滿擔憂。

除此之外家長一定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當孩子考試沒考好的時候,不要著急發火,首先要看到孩子進步得一點,比如可以這樣說,雖然這次沒有考好,但是卷面整潔看出來是用心做題,或者有幾個比較難得題目都做對了,其他的只要細心一定可以作對。

當孩子得到肯定時,內心就不會有排斥感,反而對學習產生好感,慢慢的從內心改變對學習的偏見。

學習其實不必刻苦,只要遵循本能的求知慾,就完全可以學好。很多不愛學習的孩子都是因為被家長灌輸了“學習很苦”這一錯誤觀念,只要他們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和美好便捷的感受,一定不會排斥學習,而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

別再讓“刻苦學習”嚇退孩子了,其實學習不必“刻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