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秦氏老屋的故事


高郵秦氏老屋的故事


  秦家垛是座古村落,大約從明代起建村,迄今已有六百年左右的歷史了,現成為少遊村的一部分。

  秦家垛古蹟不多,原秦氏宗祠等古建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幸運的是秦家垛前身——左廂裡的遺址還在,秦家垛還有一座百年以上的老屋,2010年掛牌,成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是在秦世傑(秦少游三十三世孫,秦正康伯父)手上建造的。磚瓦結構,三間兩廂。就民居言,無論用材還是砌造質量都為秦家垛第一。就拿砌牆來說,磚與磚之間,是用糯米熬成汁和石灰摻合一起粘合而成。牆上還用許多鐵巴子固定,難怪經歷百年風雨,屋牆一點都沒有走線。

  現年八十多歲的秦正康,是老屋的後繼接管者。秦世傑一手創置的房產,由他兒子秦正太(秦正康的堂兄)繼承,秦正太過世後又傳給他的兒子秦長松(秦正康的堂侄)繼承,秦長松一家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三垛鎮上發展,老屋易主,秦正康家購得老屋,擁有老屋的居住、管理權。

  人家人家,一座房屋如果沒有人住,就沒有人氣,也不能及時得到維修。常年失修,老屋會像張蛛網,經不住風霜雨雪的侵蝕,終將破敗下去。出於這樣的考慮,秦正康(孩子們都在外工作)捨棄原先的房屋,入住老屋,日夜廝守,與老屋同呼吸共命運,打開門窗通風換氣,撣除灰塵保持清潔,發現脫落,修修補補……防蟲防蠹,防黴生變,讓老屋老而不朽,生命常在。


高郵秦氏老屋的故事


  近年來,尋根大熱,前來造訪老屋的人越來越多,秦邦憲的後人來了,無錫的秦氏來了,東南西北的秦氏都來了。不僅秦氏宗親來了,還有許多遊客、名人也來了,秦正康老人為他們所做的就是能及時開個門,向他們問個好,讓他們知道老屋的建造史,也為來人倒杯茶,掇條凳子讓來人歇歇腳等。他樂此不疲,熱情有加。

  秦正康老人常常感慨地說,秦氏老屋,是秦氏文化的符號之一,留得住老屋,就留住了秦氏文化的根,保住了老屋,就是保護和開拓了秦氏文化。既來之則安之,既然肩擔責任,就盡餘生殘年保護到底。近年來,他家幾經花費財力維修老屋,並修建了院牆護衛老屋。

  老屋是秦氏老屋,意義非同尋常。為了能讓尋根宗親及廣大訪友進了老屋就能感受到秦氏文化的氛圍,他每年都要寫關於秦少游的兩副對聯貼於院門上,一副為:龍圖世澤,淮海家聲;一副為:名標大宋,教衍高郵。堂屋大門及兩邊的牆上,寫上秦氏文化的條幅,如秦少游詩詞、秦氏後人的名言警句等。

此文出自《高郵市姓氏文化研究會》會刊第三期。 版權為作者秦一義所有,未經作者同意,切勿轉載!文章配圖,如涉及版權、人物肖像權,請聯繫管理員,及時刪除。原創美文徵集: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