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幽_红林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讲解病句时不得不说“凯旋归来”有误。考卷上更是多次出现这类病句题,参考答案上也明确说其有误。我若说它无误,那岂不是误人子弟吗?

从语法角度来看,“凯旋归来”是一个语意重复的短语,放在句子里就是一个病句。

《现代汉语词典》对“凯旋”的解释是“战胜归来”。也就是说“凯旋”除了“战胜”还有“归来”之意,在其后面再用“归来”,自然是重复啰嗦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凯旋”与“归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与“千言万语”“三言两语”“千恩万谢”“轻声细语”“半斤八两”“日新月异”“斗转星移”“如此这般”之类“同义复用”的短语是有区别的。同义复用起强调作用,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合乎语法。

但属于包含关系的词语连用,就犯了“语法”错误。如“很多莘莘学子”,“莘莘”即形容众多,前面不能再用“很多”去修饰。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忍俊不禁”即忍不住笑,已经包含“笑”了,自然不能再与“笑”连用。

同样的误用还有很多,诸如:邂逅相遇、亲眼目睹、互相厮打、浑身遍体鳞伤、被人贻笑大方……

这类短语或句子,若老师说没误,行家肯定说老师水平差;老师说有误,又被讥讽为“咬文嚼字”乱讲。鲁迅说:“呜呼!无法可想!”





钟蝰


三水三心观点: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没有错,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口语说“凯旋归来”也没有大问题,但书面语中不能出现。

作为资深专职语文教师,我来谈谈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凯旋归来”确实是病句,语文老师的判断完全没有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的是常见病句中的“重复啰嗦”的问题。在语言中,常见的病句类型,共有十种,比如,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颠倒,前后矛盾等等。为什么重复啰嗦是一种语病呢?因为,我们的运用语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规范、通顺、简洁,然后是连贯、得体,最高的要求是美。

那为什么说“凯旋归来”是重复啰嗦呢?这要从字义入手。

“凯”,其实是一个名词,意思是“军队得胜回来奏的乐曲”,我们经常说的“凯歌”,就是指它的本义,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奏凯而归”,意思是“奏着凯歌回来了”,很明显,意思就是打了胜仗回来了。

旋[xuán],有六个义项,分别是“ 转动”“ 回,归”“不久” “ 表示与各方来往或来往于各方之间”等。比如,《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当中,"(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这句话里的"还"是通假字,"还"通"旋",意为:来回走动。

这样看来,“凯旋”的本来意思就是打了胜仗回来,你在加上一个“而归”,那字面意思就是“打了胜仗回来,回来”,无疑,就是重复了。

当然,有些文学作品,又当例外。比如,柯岩的著名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这里运用的事反复地修辞手法,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感情。

"第二,在口语中使用“凯旋归来”,涉及到的一种语言习惯。

那我们为什么口语当中经常还要说“凯旋而归”呢?其实,口语,对于语言的使用要求,并不是特别严格。比如,“喝一杯”,走,今天我们去喝一杯。你说,你会把杯子喝了吗?

也就是说,一般来说,书面语要求相对来说严格,而口头语,只要大家彼此明白意思,不影响交流,就一切ok。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思,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有些约定俗成的,甚至长期使用之后,把原来的意思都改变了,有的还截然相反。比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

前段时间,网络流传要把很多字的读音改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我赞同改,从语言文字的发展的角度,我反对改。但最后究竟如何,个人以为,不管你改不改,老百姓都这样说,自然就改了。

“凯旋归来”也是一样,经常用经常用,最后,约定俗成,就正确了!


三水三心


为什么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在我就读师范二年级的时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告诉我们:“‘凯旋归来’这个词组搭配其实是错的,因为凯旋已经包含了‘归来’的意思,而在‘凯旋’的后面再加一个‘归来’,那这个词组岂不是成了‘归来归来’了吗?如果一个句子当中用‘凯旋归来’这个词组,那么这个句子无疑是一个病句。”

一个句子中用到了“凯旋归来”这个词组,就真的会变成病句了吗?

(一)严格来说,“凯旋归来”这个词组确实有点不太严谨。

刚才查了女儿书包里的新编小学生字典,了解了一下“凯旋”这两个字的意思:“凯”——胜利的音乐或歌曲;“旋”——返回,归来;“凯旋”——唱着胜利的歌曲归来。原本对“凯旋”这个词不太了解的时候,大部分人感觉“凯旋归来”就是一个很简单的词语,甚至把它当作一个成语;但是,理解了“凯旋”这个词的意思之后,发现“凯旋归来”,既不是词语,更不是成语,而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组:如果在“凯旋”的后面再加个“归来”,总感觉说这个词组的时候有一种特别别扭的感觉。

对于“凯旋”这个词,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在小学语文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中有这么一句话:

“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句子之所以用“凯旋”这一词而不是用“凯旋归来”这个词组,作为语文教材的编者,他们当然懂得“凯旋归来”这个词组不够严谨,搭配起来存在一定的瑕疵,存在争议的词组,能不用就尽量不用。

(二)口语与书面语不同,书面语比较严谨,口语只要言可达意就行。

书面语,特别是受众面比较广的书面语,对用词是非常严谨的,哪一个词语或者词组可能存在问题几乎都是不容许的。特别是教科书之中的书面语,几乎是必须要求编者做到精益求精,绝不容出现一丝一毫的差错。在书面语当中,“凯旋而归”这个词组一般是不能出现的;而在口语当中,基本上就没有那么多忌讳,甚至一些电影中主角的台词都经常用到“凯旋而归”,而一些比较低端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也会在不经意中用到“凯旋而归”这个词组。这是因为,虽然书面语讲究严谨性,但口语只要言可达意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去商店里买一瓶豆腐3.5元钱,用书面语应该这样说:这瓶豆腐的单价是三块五毛钱一瓶;而用口语表达就比较随意了——“豆腐三块五”,五个字就能把意思说清楚,因为大家听了这句话之后会想当然地觉得豆腐一瓶三块五,而不是一块豆腐三块五,或者一整箱的豆腐才三块五。

(三)一个词成为公众的常用词,“众口铄金”之下有可能会“化伪为真”。.

以前考普听话等级证书的时候,“呆板”这个词是读作[ái bǎn],有些同学把这个词读作[dāi bǎn]就被扣分了。后来,把“呆板”这个词读成[dāi bǎn]的人越来越多,于是,[dāi bǎn]这个原本被当作错误读音的“白字音”就变成了最为正确的拼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四个字,众口铄金!如果“凯旋归来”这个词绝大多数人都这么用,那么很有可能这个词组也会演变成一个既单纯又正确的词语。

你觉得“凯旋归来”这个词组有没有毛病呢?欢迎留言探讨。


微雨润苗


但殊不知,在实际生活中,像“凯旋归来”或“凯旋而归”,这样的说法是行得通的,人们使用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还有像“除夕之夜”,因为已经习惯了,习惯的东西就是约定俗成的。我觉得凡是约定俗成,它就是规范的,别把约定俗成当成病句。我的说法是否妥当,望大家评论。


忆梦月华


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本身没有问题,这是遵从于汉语语法规范所下的结论,但是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常说凯旋归来呢?

第一,口语和书面语在表达中严谨度不同。大家平时聊天说话,用的基本上都是口头语,口语往往不会遵从语法规范,只要把想表达的意思说清楚就行了,没有会计较你一句话说的完整不完整。但是书面语却不一样,必须要按着语法规范去表达,否则,像在写作与考试中很容易出现语法错误。

第二,约定俗成的东西大家都会习以为常。尽管凯旋归来这个四字词中,旋和归意思相同,但是四字词在口语表达中却常用,因为用着顺口啊。而这顺口是平时人们喜欢用成语来简洁表达,一句凯旋归来就能完整表达意思,如果说凯旋一词,给人的感觉就怪怪的。

第三,聊天中的口语中一般没有提病句说法。如果你对小孩学话感兴趣,也常关注,会发现孩子有时说话颠三倒四,会提醒孩子应该怎样说才对。但是有些家长不会提醒孩子,因为能听懂大概意思就行了。这恰就是口语表达中,几乎没有人去特别关注病句。但是在写作之中,却会针对口语表达有规范,因为评判的标准是按书面语执行。

综上所述,相信你会对约定俗成有了基本的理解吧?


寒石冷月


说凯旋归来是病句,是因为"旋"本就是归、还的意思,再加上归来就重复了,所以说"凯旋归来"是病句。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们平常的谈话中,总是说凯旋而归、凯旋归来。比如某人圆满的完成了某件事,或胜利完成了某件工作,人们总是习惯说:你真是凯旋而归啊。如果说:你真是凯旋啊,就会觉得怪怪的。

这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凯旋而归这种说法,习惯成自然。这也许就是"约定俗成"吧。

从语法上说,把凯和旋分开看的话,"凯"是一种状态,是形容词,"旋"是旋转、归、还的意思,是动词,把凯作为主语,凯旋就是主谓结构,这是不错的。从这个角度看,凯旋归来确实有重复之嫌。在正式的行文中尽量避免。

但是从约定俗成的角度来说,大家一致认为是对的,那就是对的。毕竟老百姓的村言俚语,是不用讲究什么语法的。我们见面时问"吃了吗"就缺少主语,这句话从语法上讲是有语病的。但被问的人都理解这是问:饭吃了吗,而不会理解成别的意思。这就是约定俗成。

其实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约定俗成的。我们就以"普通话"为例来解说一下。"普通话"的定义是:

"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古典文学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这就是"普通话"的"约定",全国人民都认可了这个约定,"约定"就俗成了,就成了"普通话"的标准。

其实语法最初也是约定俗成的,久而久之,经过加工修正,逐渐确立了语法的标准,大众都认可了就成了"语法"。


8232354703122老三届


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这是语文老师错了,“凯旋归来”很正常,一点病也没有,并不是有人认为那样是“重复多余”“重复累赘”,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构词方式。

首先,“凯旋归来”不是句子,也就谈不上是病句。病句是相对句子而言,不是相对词语、词组而言的,所以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自己就忽略了“凯旋归来”不是句子。

其次,有人认为“凯旋归来”有问题,说是病句,主要理由就是“凯旋”是回来的意思,“归来”也是回来的意思,所以前后两个分词语的意思重复了。

但是,重复就是病吗?并不是这样的,我们汉语词汇里有很多这样通过这种构词方式构成的词语,一点病也没有,非常规范。比如“陈旧”这个词语,“陈”就是“旧”,前后两个词素意思重复,有病吗?没有。

这种类型的词语很多,比如保卫、蹦跳、冰冻、出现、躲藏、分散、豪杰、欢乐、缄默、馈赠等。

也许有人会说,你举例的这些都是两个字的词语,人家那是四个字的词组。其实都是一样的,四个字的词组的构成方式跟两个字的词语是一样的。比如:“胡言乱语”,胡言跟乱语的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风驰电掣、崇山峻岭、流光溢彩、见多识广、甜言蜜语、引经据典,等等,多了去了。

综上,笔者以为,“凯旋归来”并非所谓的病句,理由有二,一是“凯旋归来”只是个词组,并不是句子,连句子都不是,也就谈不上什么病句。二是“凯旋归来”前后两个分词的意思相近,并非重复累赘,而是汉语的一种常见的构成方式。所以,语文老师说“凯旋归来”是病句,是错误的。


当代师说


关于“凯旋归来”,我想谈谈我的个人见解。按照语文老师的说法,我认为只对了一半。为什么说只对了一半呢?因为语文老师是从语法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词与词之间的成份关系,以及一句话应有的逻輯关系,从这方面而论,语文老师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仅用“凯旋"这个词,在书面组词并以此组成句子的时侯,便会很狭窄,能与匹配的词语,似乎不多。单独来看它的意思,我认为是:高唱凯歌,胜利归来。如果不用"归来",仅用“凯旋"又该怎样组词组句呢?这使我想起有部电影的名字叫《凯旋在子夜》。这样的组合和搭配,我认为既规范又顺口,绝对没有问题。它的意思是,(官兵们)在子夜时分,胜利归来。那么,如果没有去掉或在“凯旋"的后面不用“归来”,从词句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方面来看,虽然“凯旋"没有语法修辞方面的问起,但是要使它与其他词语搭配组合,现在可供参考的例句似乎并不多,我也不想在此你详尽的分析。单从语言的完整性和流畅性来看,“凯旋归来"或“凯旋而归”并无不妥。


用户9009248596490高


十几年前,我县教研室的主任——曾经是一位语文老师,爱咬文嚼字——当上了教研室主任之后,更是有了“咬文嚼字”功夫,他就曾指出“凯旋归来”有语病。

他的意思大概是说“凯旋”和“归来”,都有回来的意思,属于意思重复。

“凯旋归来”是否病句姑且不论,先看看“归”和“来”的意思。

“归”的几种意思中,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返回”,这意思表示的是“出门在外的人回家,或者是离开原地的人返回原地”,所以“归”应该是出自于“出门在外的人或离开原地的人”之口。如:归去(回去)、归家、归国,再如说鸟“归巢”等等,这时“归”相当于(即可以替换为)“回”。

“来”的几种意思中,其中有一个意思是“来到”,按人物行为讲,它表示“以在家里的人的视角,看出门在外的人,从外面回来了”。

也就是说,“归”和“来”是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立场(位置)上说的。

而现在“归来”放在一起,演变成了只适合在家的人说。在外的人只适合说“归去”、“回去”。

现在回到“凯旋”与“归来”,就不难理解了,“凯旋”的意思是“得胜而归”,除却“得胜”,它表达的是“归”,是在外的人说的。但是当它和“归来”放在一起之后,意思同样发生了变化,变得说此话的人一定是在家,也就是说“凯旋归来”,不是在外得胜的人说的。所以在这里,“凯旋”里包含的“归”的意思,与“归来”一词中“归”的意思一样,被弱化了,弱化到了只有“来”的意思了。

如果上面的解释还不足以说明,“凯旋归来”不是病句,那么还有另一种有力的证明。

这里不得不说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又被忽略的两个词:“同义复词”和“反义复词”。

何为同义复词?同义复词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成的词。如:灾害、战斗、治理。这样的词在古诗文中就有很多,只不过被人“熟视无睹”,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李白乘舟将欲行”,“将”、“欲”都是“将要”的意思;《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爱”、“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郑人买履》中的“反归取之”,“反”、“归”指的都是“返回”。

所以说“凯旋归来”,其意思就是“得胜回来”,所以人们常说:欢迎×××凯旋归来!

至于说“反义复词”它就是指有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组成的词。但是反义复词只是表示组成它的两个词其中一个词的意思,另一个词则意思弱化或无意义。如:他失业了,他的嫂嫂也冷言冷语,人情冷暖,可见一斑。//他失势之后,尝尽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句中的“冷暖”和“炎凉”分别突出强调的是“冷”、“凉”,“暖”和“炎”意思则可以忽略,在这里也只是起个对比、衬托的作用。

综上所述,“凯旋归来”不是病句!


超敏教育


凯旋,就是得胜而归。所以,凯旋归来,重复了。归,就是回来。所以,归来,也是重复的。所以,凯旋归来,就是得胜回来回来回来,三次重复。

汉语的问题远不止这个,几乎到处都是,可以信手拈来。请看:

亲眼看到,看到必然是亲眼,不用自己的眼睛是看不到的。所以也是重复。

晒衣服,没错。晒太阳,把太阳拿来晒?

救命,不让生命消失。救火,不让火消失?

答案,回答的方案过案卷。如果只需要答一个字,也是方案、案卷?

考试,是甲考乙,甲是主考一方,乙是被考一方。乙就不能说,我要去考试。只能说,我要去被考试。

渴,就是想喝水。渴水就是重复。可以说,我渴了。不能说我渴水了。

吃,就是把东西塞进嘴巴。说吃饭可以,吃东西就是重复。

飞机,会飞的机器。导弹、卫星就不是会飞的机器?

手枪,可以拿在手里的枪。冲锋枪、机枪就不能拿在手里?

手机,可以拿在手里的机器。手表、遥控器怎么回事?难道不能拿在手里?

打米机,打击大米的机器。你打击的谷子吧?准确来说,打的是大米的壳吧?那打谷机服气吗?

简直乱成一锅粥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