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提到三国时期的刘备,人们的印象中会想到什么?百折不挠,或者是仁义。但是仁义这个东西是很主观的事情,而且过高的道德标准反而让人产生疑惑。千百年来经过小说家的丰富和改动,刘备的仁义变得过了头,人们渐渐开始不吃这一套了,不但不认可刘备的仁义,反而认为他是一个伪君子。这就是所谓的“长厚而似伪。”

有了这个印象以后,刘备似乎做什么都不多,哪怕一件好事也会被蒙上阴谋的色彩。这是典型的先下定结论,再将事实进行附会。

比如“携民渡江”一事,在《三国演义》中刻画为刘备的仁义之举,而现在却又很多“清奇”的观点:刘备“携民渡江”其实是“挟民渡江”;真实目的是不舍得这些人力资源;必要的时候还能把这十万百姓当做自己的肉盾,帮助自己跑路云云。下面小编就来说说真实的“携民渡江”,以及刘备当时的心态。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小说中的“携民渡江”:刘备被安上一口“大黑锅”

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携民渡江”,出自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刘备从新野往南撤向樊城,出发前向新野百姓发布告示,收拢愿意跟随刘备到樊城的百姓。曹操追杀刘备,刘备又改向襄阳。

这个时候刘备又一次告示百姓,新野和樊城的百姓都愿意与刘备一起到襄阳。樊城在汉水以北,襄阳在汉水以南。这一次大规模的徙民要渡过汉水。渡水时两岸哭声不绝,刘备于心不忍,认为是自己拖累了百姓,差点要跳水自尽。

渡过汉水之后,刘备被刘琮所拒,只能继续南下到江陵,身边仍然带着十万百姓。走到当阳的时候,曹操的兵马赶到,百姓离散,刘备逃过一劫。这就是小说中的“携民渡江”。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这样看来,刘备事先是有组织这件事的,利用了自己的人望,拉拢十万百姓成为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在渡汉水时想要投水自尽,更是十足地刷了一波人望。

但是以正常的道德标准,这个自杀的行为实在是不可思议,所以鲁迅先生说刘备“长厚而似伪”,确实是有道理。

《三国演义》本意上是想塑造刘备仁德的形象,但是太过火,反而给刘备安上一口“大黑锅”。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备既没有“携民”,也没有“渡江”。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历史上的“携民渡江”:刘备反受其累

历史上对刘备“携民渡江”的记载很清楚,小编先贴在下面。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

《三国演义》中刘备迁徙了新野和樊城两县百姓,这是不可能的。刘备虽然在新野阴了一把夏侯惇,打了个胜仗,但其实新野已经丢了。曹操要进攻刘表的时候,刘备已经退居到樊城,成为襄阳在汉水以北的门户。

老天给曹操一个大便宜,曹操刚想对刘表动手,刘表就病死了,刘琮成为了荆州之主。刘琮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威望的,本身上位就名不正言不顺,是由荆州世家和实权人物推举上来的。

小编私以为,刘琮未必想要投降曹操,但其他人不愿意为他拼命,没人听他的。所以这些人打个包一起投降了曹操。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刘备这个时候还傻乎乎地守在樊城呢。刘琮也不告诉刘备,估计是拿刘备的身家性命当做向曹操的见面礼,也可能是怕刘备反扑。不过刘备也是个人精,慢慢就嗅到了不对劲。刘备派人质问刘琮,刘琮对刘备还是颇为忌惮的,也就以实情相告。

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到南阳郡宛县,刘备的态度是“大惊骇”,赶紧渡过汉水南撤。这个时间里刘备想来也没有闲心去动员百姓。

《汉魏春秋》:“备亦不知,久之乃觉,遣所亲问琮。琮令宋忠诣备宣旨。是时曹公在宛,备乃大惊骇。”

到了襄阳以后,刘琮的一些手下以及襄阳百姓才开始跟随刘备。而且这些百姓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十万之巨,而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到了当阳的时候,才达到了“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的规模。

可以这样说,这些百姓是自发地跟随刘备,而非刘备主动收拢,用“携民”不太合适,用“附备”更贴切一些;按照原本的路线,刘备是要渡江到江陵的。但是在当阳就遭遇惨败,这江也就没渡成。所以“携民渡江”这四个字与历史并不符合。

这些人跟着刘备一起南撤。刘备如果将他们抛弃,与自己长期树立的“仁义”的形象不符,所以无论出于什么目的,是真的面对这些流民心有戚戚,还是维护自身形象来刷人望,或者是贪图十万的人口,刘备都不可能轻易抛弃这些百姓。

结果就是刘备龟速行军,最后毫不意外地被曹操的虎豹骑赶上。可以说十万百姓没有给刘备带来实质上的好处,却是拖延了刘备的行军路程,导致后来的“当阳之败”。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关于“携民渡江”的一点思考

虽然刘备没有主动“携民”,但是事情确实是发生了。那么刘备“携民渡江”时候的心态;事情发生后的打算;如果没有“当阳之败”,这些百姓会不会成为刘备的助力,这些就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了。

一、人口和名望

首先是刘备在“携民渡江”时候的心态。当然谁也不是刘备,不敢百分百地确定刘备当时的心态是什么样的。所以小编仅怀揣着惶恐的心态,试着做一些猜测。十万人口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按《后汉书·郡县志》的记载,当时一些小点的郡也就是十万、二十几万人口。这还是没有经历东汉末年战乱的时候。所以说跟着刘备的十几万人,确实是比较丰厚的人力资源。

况且在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刘备冒着被曹操追上的风险和百姓一起行进,无论是什么目的,也让他在荆州的地界产生相当高的名望。

刘备“携民渡江”,一方面维护本来的名望,一方面收拢荆州士人的人心,这也是刘备一直以来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贯彻的行为。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至于刘备将百姓当做肉盾,帮助自己抵挡曹操,这个说法就很是站不住脚了。古代士兵急行军一天能走多长的路程,小编不清楚,只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中从汉中到关中只用十天,而刘备带着这些百姓,大包小裹地每天只能走十几里地。

刘备可是要逃命的,如果非要说他把百姓当肉盾,那不要这个“肉盾”,刘备不早就到江陵去了吗?

何况在“当阳之败”中,这个“肉盾”像豆腐一样脆弱,甘夫人、刘禅一度被刘备抛弃,幸好有赵云保护周全;刘备的两个女儿被曹纯俘虏。这种惨状怎么看也不像有计划将百姓当做肉盾,以便及时跑路的情况。至少说明刘备的家眷并不在刘备的身边。

《魏略》:“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日行十馀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三国志·魏书·曹纯传》:“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二、刘备的计划

刘备与鲁肃曾在当阳相遇,鲁肃问刘备的计划,刘备打算南下到交州投奔苍梧太守吴臣。吴臣是刘表生前为了渗透交州而派去的,刘备作为刘表的客将,和吴臣有那么一点交情也不奇怪。

事实上刘备想要投奔吴臣是在“当阳之败”之后,接近于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原本的计划中,刘备还是想先占据江陵,和曹操再干一下。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江陵对于刘表来说,倒不是处于前线位置,意义赶不上在刘备手中那样重大,但江陵这个地方确实挺重要,南可以控四郡(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西可以防益州(当然不是在江陵,但是确实挺近的),刘表在江陵也储备了大量的军需。

刘备和关羽水陆并进撤向江陵,当然是要拿到这些军需,然后依托长江抵挡刘备。十万多百姓当然也是要迁入到江陵,扩充刘备的实力。只不过曹操提前预料到刘备的行动,先是轻军赶赴襄阳,然后派五千骑兵,急行军三百里追杀刘备,成功破坏了刘备的计划。

《江表传》:“与苍梧太守(吴臣)〔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三国志·先主传》:“饕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

三、刘备的道德水准

刘备是一个军阀,亲自杀人的事情也没少干。用“白莲花”的道德标准要求刘备是不恰当的。所以刘备虽然能够冒着风险“携民渡江”,但遇到虎豹骑之后,二话没说丢妻弃子就跑。

连老婆孩子都可以放弃,这些百姓自然也不可能被列入到刘备的保护名单中。要求刘备留下来以卵击石,为民战死,这种想法相当的滑稽。

刘备“携民渡江”到底是不是伪君子?

可是转念一想,为什么古代带有非常浓重的乡土情怀的老百姓愿意抛弃家业跟随刘备南渡呢?还不是惧怕曹操的刀锋?毕竟曹操屠杀的百姓可不少。

刘备在身无立锥之地的时候,十万百姓自发跟随刘备;曹操成为北方霸主,江、淮地区十万百姓却惊散入吴。

同为磨牙吮血的军阀,谁更得人心不言而喻。有人说刘备“携民渡江”是伪君子行径,小编不敢说这个举动彻底摆脱伪君子的嫌疑(有嫌疑不代表下定论),但绝对没有迫害百姓的想法。况且即便刘备是伪君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伪君子是要比真小人好上许多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