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分封諸侯時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小小嬴政


導讀:項羽作為秦末的諸侯霸主雖然稱不上雄才大略,但是也絕對不會再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時候苛待自己。封疆裂土可以傳子孫的關鍵時刻,項羽絕對是深思熟慮後作出的劃分。並且在小編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統籌兼顧了很多因素。如果不是劉邦的異軍突起,沒準秦末的分封能夠綿延百年。可以歷史大勢浩浩湯湯,歷史選擇了大一統成為主流。那麼計劃趕不上變化,堅持分封小富即安的項羽最後敗給了雄才大略有統一執念的劉邦。這才由劉邦統一楚漢,開創大漢王朝四百年的國祚。所謂時也運也命也,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項羽分封時期的精打細算。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的歷史背景

秦朝末年二世昏庸,趙高把持朝政實行嚴刑酷法荼毒世間。陳勝吳廣一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點燃了秦末反秦的烽火。陳勝、吳廣建立張楚政權,早已蠢蠢欲動的六國貴族紛紛響應起兵復國。

項羽、項梁叔侄扶保楚王后裔熊心為楚王起兵,打出了復立楚國的大旗;田儋田橫、田榮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後佔據齊地為王打出復立齊國的大旗;魏寧陵君魏咎咎和魏豹先後稱魏王,打出了復立魏國的大旗;趙國貴族後裔趙歇在張耳、陳餘的擁立下稱趙王,重建趙國;韓成災張良的輔佐下重建韓國(此時劉邦還在沛縣當鄉長);燕國人韓廣本來是被趙王派到燕地經營,但是風雲際會之下韓廣被燕人擁戴稱燕王。至此,無論實際情況如何但是六國都聲勢浩大的宣稱已經復國了。如下圖所示:

當然像後來的張耳、英布、劉邦、吳芮等等諸侯很多很多。當時秦朝的兩個重兵集團一個在北部防禦蒙古,隨著蒙恬和扶蘇被矯詔鴆殺群龍無首戰鬥力下降很快;南方的平定南越的軍團被趙佗隔斷五嶺自立。所以秦末諸侯類似項羽和劉邦等無後顧之憂得以順利的和秦軍鬥爭。

到各路諸侯在楚懷王的大旗下約定先入咸陽者王之下,秦朝的國祚進入了倒計時。當秦朝被滅,項羽燒殺搶掠一番後各路諸侯都到了排排坐、分果果的時候了。如果僅僅分封六國,項羽還得在楚王門下不但項羽不樂意六國以外的諸侯也不樂意。其他諸侯也要地盤列土分疆傳之子孫。

所以項羽越過楚懷王實施了分封,《史記 項羽本紀》記載: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項羽深思熟慮後分封的結果

參與分封的是項羽和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劉邦、英布、張耳、共敖、吳苪、韓廣、臧荼、司馬卬、申陽、魏豹、趙歇、田都、田市、田安、章邯、司馬欣、董翳。這些諸侯分為三類:一類是平民起義領袖;第二是六國遺留的貴族或者王族;第三十原來秦朝投降加入起義軍的官吏。


按照項羽的說法,這天下應該按照功勞來分。“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因為只有這樣項羽才能因為戰功分的更多的地域。說消滅秦朝的是我項羽和大家的功勞,所以我們要先分地稱王然後才輪得到目前稱王的舊王(像趙歇和田榮等人都只能分了很小地域甚至沒有地盤)。


項羽這麼分明顯就是不安好心,他把原來的六國劃分為更多的分數(因為諸侯太多)。原來的舊王手中的地盤都被劃分出了大部分給了其他諸侯,這樣六國的舊王和佔據自己故土的新封的諸侯王就有了深刻的矛盾。這就是典型的兩桃殺三士的套路。臥榻之旁啟容他人酣睡,彼此都看著不順眼。而有些功臣比如齊國的田榮和趙國的陳餘都沒有地盤,雖然他們也處於高位但是心裡也很不滿。所以矛盾重重才有利於諸侯之王項羽的左右逢源。

當然項羽不要六國富庶的舊地比如關中、河北等地也是有道理的。那是人家原來其他舊國的土地,六國遺民心向故國的情分猶在。況且六國貴族也會激烈的反對,即使自己佔據了更好的地方也站不住腳。還不如自己以家鄉會稽為核心的包括南陽郡、泗水郡、會稽郡十郡,佔得地盤最廣也很富庶(按功勞劃分地盤,他的是諸侯之王功勞最大所以地盤最廣)。一方面兼備了西楚的故地,贏得子弟兵的擁戴;另外一方面也佔據河南大部的富庶之地滿足了糧餉保證。境內轄區物產豐饒,河水充沛(長江、黃河都是下游平緩富庶)。

至於說漢王劉邦的地盤雖然是天府之國比較富庶,但是從後來的劉備以及五代的前後蜀國來看地盤封閉地形複雜。周邊都是高山峻嶺,很容易被困死成為割據勢力。所裡歷史上蜀漢才會有數次北伐,妄圖衝破地理環境的桎梏但是卻失敗了。

所以說誰說項羽只是一個莽夫,在這麼多原因的基礎上劃分諸侯可謂面面俱到。絕對不止什麼衣錦還鄉這點考慮,所以項羽是被低估的霸王。


小結:


雖然項羽打算的挺好,但是歷史大勢還是選擇了大一統的潮流。計劃趕不上變化,堅持大一統的劉邦最終順應歷史潮流戰勝了堅持分封的項羽。劉邦延續了自從秦朝來的大一統的局面,建立了國祚超過四百年的大漢。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項羽並不是把最差的地盤分給自己,其他更好的地方,項羽也想要,但是確實是不能要。

首先,項羽是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眾諸侯的,他自己僅僅是一個楚國上將軍。他統帥的四十萬人,除了五萬是楚人,其他都是各個諸侯的軍隊,他的實力和威望並不能使他隨意的剝奪或分封天下諸侯的地盤。

其次,當時最好的地盤是關中,關中沃野千里,是強秦一統天下的堅實後盾。但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人二十萬人,使關中人人戴孝。項羽怎麼敢把自己放在這種人人敵視的環境中,而且,他的嫡系部隊都是楚人,如果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中世代敵人的地盤,他們怎麼會願意呢?

第三,項羽並不是楚國的最高統帥,他之上還有楚懷王。如果項羽王關中,那他的基本盤楚地恐怕就全部歸楚懷王所有了。到時候,楚懷王再令天下諸侯討伐項羽,項羽怎麼辦?他手下的士兵說不定就都投降楚懷王了。

最後,項羽其實看到了關中的潛力,他分封了三個被秦人痛恨的降將為王,而且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正是讓他們四個人互相牽制,阻止或者延緩原秦國地盤的再現。

項羽正是正確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分封諸侯後,立刻回楚國打垮了楚懷王和支持楚懷王的勢力,自己全取梁楚九郡。只是他沒有料到,劉邦比他更快的打敗了秦地三王,一統了秦國故地,出關與他爭奪天下。


風雨的學習號


寫項羽受各路諸侯、楚懷王掣肘的說法都是不太靠譜的,這個要從項羽的性格說起。他本身就是一個直來直去、敢愛敢恨的人,沒有那麼多彎彎繞,不服就打,打服為止。剛起義時諸侯對項羽百般不服,各種小心思,坐山觀虎鬥,看熱鬧不嫌事兒大,都等著別人鬥殘了,自己下山摘果實。誰知項羽太能打了,不管有沒有豬隊友援助,不管敵我雙方比例懸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一路披靡,豬隊友都傻了眼,後悔當初沒跟項羽跑個腿,好歹有個從龍之功。大破秦軍後,諸侯沒有不服的,項羽坐營中,各路諸侯拜見,入轅門時全都“膝行向前,莫敢仰視”。什麼意思?諸侯入見時估計小腿都是哆嗦的,跪著進轅門,一路跪過去,不敢抬頭看。項羽沒有要求諸侯跪著,是諸侯心裡害怕、後悔,有請罪的意思。這個時候你要說項羽對楚懷王、諸侯心存憂慮,鬼才信。項羽完全不把他們放在眼裡,分封諸侯完全是看自己心情,就是這麼隨意、任性,或者說他也想不到那麼多、那麼遠。在他眼裡,何險之有,也從不考慮防守。當然,他也有這個資本和氣魄。把自己封在吳楚,最大的原因是一種鄉土觀念,講究衣錦還鄉,自己的老家所在,自己又是楚人。他要是有戰略眼光,能深謀遠慮,就不會有後來的悲劇故事了。


鍾離大叔


項羽分封諸侯時,是將最富庶的地方留給了自己作為封地,由於自負,並沒有考慮到當時的地緣戰略。

秦末時期,爆發了反秦的農民大起義,舊六國貴族勢力趁勢重新崛起。西楚霸王項羽在各路諸侯國的協同下,推翻了秦朝。
項羽分封諸侯


推翻暴秦後,項羽分封天下,給各路諸侯分封諸侯國領地,當然,項羽也給自己分封了一大塊領地。

然而,從地緣戰略上來說,項羽的地盤是非常不利的,因為他的領地除了東部是大海以外,其他三個方向都被其他諸侯國所環抱,很容易導致多面衝突,多線作戰,多樹敵人。

那麼,項羽為何將這塊地緣戰略很差的地盤留給自己呢?

一、項羽虛榮,打敗秦朝後,想衣錦還鄉
西楚霸王項羽


秦軍掃蕩六國,一統天下,六國領地遭受戰火洗禮,六國人民疾苦,一片狼藉,唯有三秦之地的秦國免遭戰火摧殘,當時算是最為富庶的地方了。但是項羽記恨秦帝國,一把火將阿房宮燒了,還將咸陽宮全部洗劫,秦國成了一片哀地。項羽也就只能出走秦地,去別的地方給自己劃分領地。

去哪呢?項羽想到了要回自己的西楚之地,並對左右人說,發達了不回故鄉,就如同晚上穿好看的衣裳走路一般,沒有人知道。當時有個將領聽到項羽的這句話後,說道,都說楚國人都是“沐猴而冠”,確實是這樣,項羽聽到後,惱羞成怒,殺了這名將領。從這裡可以看出,項羽劃分這樣的領地給自己就是為了讓江東父老看看自己出息的樣子。

二、項羽將封地是否富庶作為自己的領地,並沒有考慮到地緣戰略。
劉邦


項羽給自己劃分領地時,並非單單只是保留有原楚國領地,他還將之前六國的富庶領地划進了自己的地盤,像魏國東部的大片富庶之地,盡歸項羽地盤,而項羽一直提防的劉邦,被踢到了貧瘠的巴蜀之地。

項羽領地位於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之間,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富饒之地,人口密集、經濟富足、農業發達,哪怕從現在來看,項羽地盤也是位於富庶的江浙之地、廣袤的平原地帶,項羽將這些領地劃給自己,也不難理解了。

三、項羽過於自負,自認天下無敵,沒人能打敗他,並不在乎地緣戰略。
韓信


項羽當初不學一人敵,只學萬人敵,就已經展現了項羽自負的一面。項羽有萬人不敵之勇,從項家軍起事開始,在項羽的率領下,項家軍一路過關斬將,在鉅鹿擊敗了秦軍主力,傾覆了秦朝,立下了蓋世奇功,項羽膨脹到了極點,認為自己已經是天下第一,沒有誰再能夠與他項家軍抗衡。在分封天下的時候,就沒有考慮到地緣戰略的層面,把自己的地盤置於四戰之地。

最終禍起蕭牆,項羽分封的諸侯國反叛項羽,漢王劉邦、九江王英布等諸侯王從各個方向向項羽發起挑戰,萬人不敵的項羽在韓信的步步為營之下節節敗退,最終被劉邦軍團從西楚領地之外進行合圍,項羽最終殞命。


月夜讀春秋


項羽並不是有勇無謀的粗人,況且即使項羽粗鄙失策,還有范增這麼一個經歷過戰國、秦末烽煙的老油條指點。從項羽分封諸侯來看,就知道項羽獨佔彭城(徐州)完全是佔據了當時天下的最佳位置,或者說這也是項羽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談到此,不妨從敖倉的位置說起,再引申看待項羽為何定都彭城。

當年楚漢爭霸,劉邦的謀士認為項羽最為失策的一個原因即是沒有控制敖倉。敖倉的位置大約位於今日的滎陽地區,地當黃河與濟水分流之處,為戰國至秦漢時期東、西方運輸物資的水運咽喉。秦朝統一六國後,它的矛頭開始轉向了北方匈奴。為此,秦始皇需要調集足夠的物資運抵陰山前線。雖然關中、巴蜀號稱“陸海”,但僅依靠關中八百里之地與肥沃的成都平原是難以滿足北方大軍的軍需供應的。當然,秦始皇之所以如此著急地需要糧食,也是為了支撐他在關中大興土木修陵建宮。所以,秦始皇開始將目光轉向了關東(先秦時崤山以東稱為“關東”,崤山以西稱為“關西”)。為此,秦始皇曾五次出巡,有三次就是到山東地區,也就是齊國故地巡視。除了尋仙問藥之外,齊國舊地的產糧地黃、垂、琅琊也是他重點視察的目的地。此外,戰國時代齊國的鄰居魯國所在沂水、泗水流域也是一個盛產五穀、桑、麻、六畜的地方。



戰國時期的鴻溝系統,可以與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相連直通長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前文已述,敖倉地當秦帝國的東西運輸物資的水運咽喉。秦時山東諸郡的糧食經水路兩道運往關中。但是無論是水運還是陸運都必須集中在滎陽東北的敖山之下,然後再溯黃河而上,轉入渭水,抵達長安。事實上,成就敖倉如此重要地位的還有一個名為鴻溝的運輸網。可以說,項羽的封國基本囊括了鴻溝運輸網(魏惠王時期開鑿,又稱浪蕩渠)。



楚漢戰爭中的戰事基本圍繞著鴻溝展開

在中國古代,大江南北有四條十分重要的河流——黃河、濟水、淮河、長江,此為古人所說的四瀆。這四條河流都是自西而東獨流入海的,而中國則無一條自然河流貫穿南北。此外,黃河(黃河與濟水可歸於一個水道系統)、長江、淮河彼此又不相通。所以,古人若要進行南北航運,則需要將此四大河道進行聯通,而複雜的鴻溝系統則恰好解決了這個難題。這在交通欠發達的古代,控制了交通運輸網意味著什麼,結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為何項羽與憑藉敖倉之粟的劉邦打了四年而不落下風的一個重要原因,亦是當彭越破壞項羽的水運糧道後導致項羽落敗的原因之一。此外,雖然項羽封國大多位於平原地帶,但是項羽選擇的都城彭城卻有山脈憑藉。同時,彭城附近水流眾多,亦可憑藉鴻溝系統迅速將兵力轉入到前線。


大福讀史


項羽要私心重 把諸侯召集一起殺就完了,分封諸侯找麻煩嗎,鴻門宴項羽自己就能把劉邦收拾。項羽分封諸侯是因為明白一個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分封制是當時的主流認知。

【原文】

文王曰:“樹斂若何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 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 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白話】

文王問太公道:“該制定什麼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佔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 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 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於生存,歡迎 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式子


我是【今古言堂】,這個問題我來答。

項羽作為秦末起義軍的領袖,在帶領各路伐秦起義軍推翻秦朝的統治後。由於當時各路起義軍中,除了少部分像劉邦這樣的草根階級以外,大多數都是秦滅六國後的六國遺族,這些人都具有很強的復國訴求。

儘管項羽是起義軍中最強的那一支,但並不具有完全壓制這些復國勢力的能力,更何況還有著劉邦這個威脅的存在。

為此,項羽在分封十八路諸侯的過程中,把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劉邦封到了當時遠離中原地區的巴蜀及漢中地區,同時在劉邦的北面封了當時秦國三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佔據秦國關中地區作為監視劉邦的力量。並在劉邦的東南面分封了自己的部下英布、吳芮和共敖。寄希望於他們能夠從北面和東面,幫助他看住劉邦這個野心勃勃的傢伙。

之後他將其他諸侯大都削弱,打散分封在黃河以北的地區,使得這些諸侯國的勢力犬牙交錯,難以對項羽形成威脅。從他的這些佈局完成之後,我們可以看到。項羽實際上已經佔據了自己起家的根據地,楚國吳越故地,並擁有了秦末最為繁華富足的中原地區,有錢、有糧又有人,怎麼會是地緣最差的地方?這分明是塊地緣最好的地盤!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觀點,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項羽分給自已的土地可不是最差的,反而是當時天下最好的。

秦末時期的農民起義軍 ,除了反秦,還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復國,恢復原來被秦國滅亡的東方六國:韓、趙、魏、燕、齊、楚。

事實上在反秦的過程中,東方六國紛紛復辟,陳勝吳廣首先起度,建立“張楚政權”,開啟了天下反秦的序幕。

原魏國寧陵君魏咎被陳勝部下擁立為魏王,魏國復國;

田儋以自己是齊王后裔,在齊地自立為齊王,齊國復國;

陳勝部將武臣平定趙地後,自立為趙王,趙國復國;

項梁和項羽在會稽郡起兵,隨後不久,擁立楚國後裔熊心為楚懷王,楚國復國;

張良在項梁的幫助下,立原韓國後裔橫陽君韓成為韓王,韓國復國;

趙王武臣派部將韓廣向北攻取燕地,然後效仿武臣,在當地民眾支持下,自立為燕王,燕國復國。



項羽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後,率領天下反秦義軍進入秦國都城咸陽,秦國滅亡。項羽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考慮,決定分封十八路諸侯:

1、原六國復辟已成即成事實,反秦的義軍基本上全是原來六國的民眾及貴族,那個時候大家的一致願意是回到秦滅六國前的政治秩序,包括項羽也是這樣想的,所以要分封。

2、反秦義軍眾多,根本不止原來的六國,如果不分封其它的諸侯,那這些人肯定不會罷休,為了暫時穩定人心,所以要分封。

3、項羽是對秦朝有著深仇大恨的人,他比較痛恨秦朝的一切,包括政治制度,而且在當時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是郡縣制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所以要分封。



4、當時的項羽雖然是反秦義軍的首領,是最強的諸侯,但其它的諸侯並不是項羽的嫡系部隊,表面上臣服項羽,內心並不服從,如果不分封,其它諸侯聯合起來對抗項羽,項羽未必有勝算,因此項羽決定先分封再圖天下,所以要分封。

既然要分封,那就得分土地,項羽經過一番思考,決定把自已封在西楚,首先你得了解一下項羽的封地是哪裡?

項羽的封地在當時算是最大的,包括南陽郡、陳郡、碭郡、泗水郡、東郡、 薛郡、郯郡、 東陽郡、鄣郡、會稽郡共十個郡,是天下面積最大的封地, 西到今天的河南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東到今天的浙江、上海、江蘇沿海,北至山東的濟寧到臨沂一點,南到浙江的溫州一帶。

這個封地可以是當時天下最富庶的地盤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以下原因:



1、本來是關中到洛陽一帶是當時天下的中心,也是最富庶的地方,但關中之地雖富饒,被項羽一把火燒了,項羽又縱容手下搶掠,關中淪為一片廢墟;

2、劉邦的巴蜀之地,雖有秦國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是糧食產區,同時巴蜀之地也是秦朝流放犯人的地方,地處偏遠,又不是政治、經濟中心,看著大,沒有人願意待在那;

3、項羽的封地橫跨東西,縱橫南北,是當時天下的中心地帶,到達哪一個地方都比較近,交通便利,同時又是當時的經濟及人口中心,黃河與長江都在其境內,經濟算髮達的了。同時也方便控制各路諸侯。

4、項羽的封地大部分是原楚國勢力範圍,並且項羽是在會稽起兵的,有百姓的支持基礎。另外項羽是江蘇宿遷人,封地也包括了他的家鄉,項羽可以衣錦還鄉。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項羽與各路諸侯滅秦以後,分封領地!要說項羽分的差,這就要看是從那個角度來辨別了!可以說項羽分封諸侯的這件事情,對中國古代乃至現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為什麼是這樣說呢?小編娓娓道來!



一,從項羽角度來分析

從表面來看,項羽也是極為聰明!分封諸侯的領地,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佔盡先機!首先從地盤大小來說,項羽勢力當時可謂是如日中天!他的表面只有楚地一塊,但是實際掌控面積,佔據當時全國的國土面積一半以上!這個不細講,有空可以查閱一下資料!其次,就是項羽所能控制的領地都是沃野千里,經濟價值是最好最高的!其次立足點是消弱各諸侯國的實力!方便其掌握各個諸侯國!這裡可能才是項羽失敗的原因!題外話,項羽,史書評價說項羽這是為以後當皇帝做準備!或者就是高尚情操,大家已經滅秦,各自回家好生生活,誰不聽話我修理誰!這無從考證!但絕對是他一大敗筆!這為後代歷代兵家打下了經驗基礎!



二,從劉邦角度來看

從表面來看,劉邦分得三秦之地,經濟,人口,戰將,兵力,各個方面都不如項羽!在當時可謂是一頭都不站!按照時局分析,也就坐吃山空,養老等死了!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還敢和項羽爭天下!也可謂是壓了身家性命,不成功則成仁的地步!題外話,韓信背水一戰勝了!劉邦才是大的背水一戰,最後也勝了!依靠的不是別的,正好就是地理和人和!地理是先機,而人和是後天形成!



1人和至關重要!

劉邦得三秦之地以後,我們都知道他約法三章等一系列政治主張!與民無爭,建立了與社會大眾的人和基礎,其次就是韓信的橫空出世!可以說韓信奠定了最後劉邦的勝利基礎!但是這盤大棋是劉邦蕭何張良等人所下!這個是劉邦過人之處!後天培養人和!並且成功了!如果說從概率學來講,這幾乎不可能!因為當時對劉邦可以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時各個比他強勁有實力!本來實力就弱,能這麼打出來確實是非常不易!



2,天賜重中之重的地理優勢

前文小編提出過,說項羽分封,影響後世歷代兵家!給他們打了基礎,就在這裡!對我國地理有所瞭解的人知道!中國東西走向的地理環境,北至燕山,往下到太行山,再往下走就是大別山!這幾個地方以東可以說基本都是平原地區,而以西這可就基本都是山區!



我們這時來看看劉邦所在之地,那就是三秦之地!也是以前更早秦國的發祥地狀況!三秦之地的關中平原,正好被六盤山,陝北黃土高原,秦嶺所包圍!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三面都是險地,想攻進來就絕非易事!因為你的大部隊要是從三秦之地的除了東邊的三個方向打過來!那麼補給線很容易被切斷不說,另外就是大軍跋山涉水成本實在太大,不划算,風險太大!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諸葛亮的關中夢

我們知道三國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出祁山!目的就是直取長安,其實就是為了得到三秦之地的地理優勢!為什麼,諸葛亮不東進滅吳以後再進兵中原,道理就在這裡!因為東邊都是平原地區比較多!雖然經濟富庶,但是難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主力部隊有限!我不跟你主力部隊碰頭!你守西邊我打東邊,聲東擊西,蠶食你!讓你首尾不能兼顧!好吧!那你發動主力來攻三秦之地,那好我正好盼望你來,完後派一直偏師騷擾你後方大本營!打你的補給或者總部!這樣的地理優勢不言而喻!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老是要攻取長安!



毛主席的英明與偉大

毛主席當時也是採用了這個原則!主要就是以圍繞三秦來做!從二萬五千里長徵就可以看出,從瑞金這個地方開始,當時國民黨對井岡山,瑞金等革命根據地可謂是圍追堵截,就是因為沒有戰略縱深,而且飛機大炮都好運輸,整天騷擾打擊紅軍!但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了陝北黃土高坡,情況就沒那麼嚴重了!就是因為都是崇山峻嶺的,輜重難以搬運,游擊隊打的國民黨也是聞風而逃!這裡也可以稍微講一下,為啥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就是插在敵人後背上的一把尖刀!因為,後來革命根據地多都是在靠山而建!包括太行山,沂蒙山等,就是做到以逸待勞!我打你就打了,打不過我就進山化整為零和你打游擊!雖然你兵多將廣,錢多糧足!但是你就經不起折騰!平原地區,跟你會戰時,就切你補給,口袋戰,圍為打援,打得國民黨最後也是兵敗如山倒!因為部隊老打敗仗,那就太喪失戰鬥力與士氣了!



舉了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當然有人會說,三國鄧艾奇襲江油滅蜀成功!或者說蔣介石也曾在西安安營紮寨!但是這個就要看決策者的能力和出發點了!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但要說他們明不明白,那就不好講了!從古代兵家來看,凡是佔據三秦之地從而出發的,不論成功與否,都佔有一定程度的優勢!這個大家可以查閱一下史料證據!



後記

項羽分封諸侯表面看佔盡優勢!但是給劉邦留得了一線生機!劉邦利用手中僅有的一點資本!先站地理,後養人和,最後憑藉兩點優勢,等到韓信為他創造了天時,從而問鼎中原,登基稱帝!不可不說是一連串的因果所致!而項羽這一分封諸侯的舉措,卻又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歷史沒有如果!到是飛雨輕煙吹若塵,一壺小酒道古今!一起論道分享各抒己見,也是一種快樂!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哥脫口秀


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咸陽,將秦王宮的寶物搶奪一空,最後焚燒了阿方宮,同時密令部下殺死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對於自己的底盤,項羽選擇了現在的江蘇、安徽加上河南、山東一部,號稱西楚,而項羽送控制的區域中,江蘇為吳越等地,當時都是屬於落後的地區,中原比較發達的河南和山東又只控制了一部分,從軍事戰略上將,項羽自己的地方也是很容易四面樹敵,為何項羽會選擇這樣的地方分封自己呢?

第一、項羽有富貴歸故鄉的心裡,項羽是楚人,所以當事業有成之後,就像回到楚國風光一陣,這是項羽本身幼稚想心態作怪。

第二、項羽在秦地不得人心,項羽坑殺秦兵20萬,部隊進入咸陽後又搶奪寶物,燒了阿方宮,對秦國軍民造成了不少的心裡仇視,所以關中之地項羽不可留。

第三、項羽的根據地在楚,以8000子弟兵起兵,到現在成為西楚霸王,項羽的人氣在楚地很多,有很多人擁護,群眾基礎牢固,所以項羽回到楚地。

第四、項羽對自己分封的是一個四戰之地,但是同時也是可以掃平各方諸國的地方,無論是對那一個諸侯國出兵會非常方便,這樣項羽就可以維持自己的霸業。

項羽沒有想到劉邦最後回依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奪取關中,最後楚漢相爭,一直持續4年,以項羽自己自刎烏江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