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好求才“橄欖枝”威海這樣打造人才“強磁場”

這是一組令人驕傲的數字——

當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62.5萬人,擁有市級以上人才工程專家1158名,高層次人才總量、增量均居全省前列,連續五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山東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

抛好求才“橄榄枝”威海这样打造人才“强磁场”

數字背後,是我市對高層次人才的熱切期盼和渴求。

今年以來,我市按照“七賽七比”要求,相繼出爐一個個人才培養計劃,陸續建立一項項人才引進機制,讓各類人才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威海正以開放的姿態,在“比誰雙創平臺更優,比誰人才集聚力更強”這場比賽中,擁抱世界各地的高層次人才。而這些齊聚威海的英才,正為威海實現高質量發展打牢堅實的人才支撐。

傾誠招引 讓人才紮根威海

留學人才邢洪濤可謂“榮譽等身”:擁有生物學博士學位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有超過16年的海外經歷和豐富的研發管理經驗,曾在美國強生、施貴寶等世界500強醫藥企業的全球總部擔任商務高管。而今,他將工作地點選擇在了威海。

像邢洪濤一樣的才俊之所以選擇紮根威海發展,和威海發出力度空前的“召賢令”密不可分:深入實施以“威海英才計劃”升級版為統領、21項人才工程、13項支撐措施相互銜接的全方位政策體系,對引進的頂尖人才給予最高1000萬元經費資助,對來威就業創業的博士、碩士和本科生髮放“521”津貼,對駐威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給予“同城化”資助,對入選各級人才工程的專家給予省內最優的配套支持。

我市持續優化人才發展“軟環境”,打造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中心,為在威工作的高層次人才發放“英才卡”,提供“一對一”服務專員、“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及出行、旅遊、醫療、健身等30項綠色通道服務,推進人才服務“一站受理、一次辦好”。

一條條人才新政傳遞著威海對人才的熱切渴望,一項項優厚待遇飽含著威海對各類人才來威創業發展的滿滿誠意。

僅有政策“大禮包”還不夠,引才手段、引才渠道也不斷創新。

抛好求才“橄榄枝”威海这样打造人才“强磁场”

10月31日,2019中國威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大會啟幕。21名兩院院士以及來自國內及英國、法國、以色列、日本、韓國、烏克蘭等不同國家、操著不同語言的人才面對面對接交流,雙方合作的夢想從這裡起航。這座對接交流的“鵲橋”已經連續搭建四年,有數字統計,前三屆共累計吸引15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參會,350多名人才直接留威創新創業,110名入選國家級、省級人才支持計劃。而今,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刷新。

一次次高層次人才交流對接活動,將威海帶向更為廣闊的國際舞臺;威海,也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一次次熱情擁抱世界!

傾力築巢 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今年年初,任露泉院士及其團隊的19項成熟成果落地南海新區科創城,引發不小轟動。隨後,他帶動60多位教授落戶,重點開展工程仿生核心技術開發應用,為我市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方向。

物質待遇、激勵獎勵、事業平臺……對於人才而言,哪個因素更有吸引力?大部分的高層次人才表示,物質待遇、激勵獎勵等措施固然重要,但他們更看重的是一個地方能否提供與其知識結構、能力素養相匹配的事業平臺,是否真正有“用武之地”。

為此,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建有國家級創新平臺21家、省級創新平臺330家,與國內176家高校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組建了郭永懷高等技術研究院,打造以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為龍頭的“1+3+N”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一組數據顯示出人才平臺在我市產業發展中的幾何效應:目前,威海建有院士工作站33家,杜善義院士、沈昌祥院士、任露泉院士等一大批高端人才紮根威海,用人才引擎激發強勁動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先進裝備與智能製造、碳纖維等複合材料等七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蓬勃發展。

如今的威海,產業聚集,百舸爭流,美國惠普、韓國現代、日本軟銀、德國馬夸特、比利時貝卡爾特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入駐,威高、迪尚、三角、迪沙等本土企業群峰競秀,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電子信息與智能製造產業園、碳纖維產業園等一批高端特色產業園區迅速崛起,全市高科技產業產值佔比達到49%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