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1、光刻機

《這些“細節”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製造芯片的光刻機,其精度決定了芯片性能的上限。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覽上,中國生產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精度是90納米。這相當於2004年上市的奔騰四CPU的水準。而國外已經做到了十幾納米。

光刻機裡有兩個同步運動的工件臺,一個載底片,一個載膠片。兩者需始終同步,誤差在2納米以下。兩個工作臺由靜到動,加速度跟導彈發射差不多。在工作時,相當於兩架大飛機從起飛到降落,始終齊頭並進一架飛機上伸出一把刀,在另一架飛機的米粒上刻字,不能刻壞了。

2、芯片

《中興的“芯”病,中國的心病》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低速的光芯片和電芯片已實現國產,但高速的仍全部依賴進口。國外最先進芯片量產精度為10納米,我國只有28納米,差距兩代。據報道,在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設備、內存設備和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多個領域中,我國國產芯片佔有率為0。

3、操作系統

《喪失先機,沒有自研操作系統的大國之痛》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普通人看到中國IT業繁榮,認為技術差距不大,實則不然。3家美國公司壟斷手機和個人電腦的操作系統。數據顯示,2017年安卓系統市場佔有率達85.9%,蘋果IOS為14%。其他系統僅有0.1%。這0.1%,基本也是美國的微軟的Windows和黑莓。沒有谷歌鋪路,智能手機不會如此普及,而中國手機廠商免費利用安卓的代價,就是隨時可能被“斷糧”。

4、航空發動機短艙

《居者無其屋,國產航空發動機的短艙之困》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飛機上安放發動機的艙室,俗稱“房子”,是航空推進系統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成本約佔全部發動機的1/4左右。短艙需要將發動機包覆,減少飛行阻力;其進氣道還要具有防、除冰的能力;飛行中,要保護髮動機不受干擾正常工作;在地面,需要做到方便發動機的維護和維修,一旦短艙有損,飛行中可能會引起發動機嚴重事故。短艙越大技術難度越高。我國在這一重要領域尚屬空白。查閱所有公開資料,我國尚無自主研製短艙的專門機構,相關院校似乎也沒有設置相關的學科。

5、觸覺傳感器

《傳感器疏察,被愚鈍的機器人“國產觸覺”》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觸覺傳感器是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精確、穩定的嚴苛要求,攔住了我國大部分企業向觸覺傳感器邁進的步伐,目前國內傳感器企業大多從事氣體、溫度等類型傳感器的生產。在一個有著100多家企業的行業中,幾乎沒有傳感器製造商進行觸覺傳感器的生產。日本陣列式傳感器能在10釐米×10釐米大小的基質中分佈100個敏感元件,售價10萬元,而國內產品多為一點式,一般100元一個。

6、真空蒸鍍機

《真空蒸鍍機匱缺:高端顯示屏上的陰影》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OLED面板製程的“心臟”。日本Canon Tokki獨佔高端市場,掌握著該產業的咽喉。業界對它的年產量預測通常在幾臺到十幾臺之間。有錢也買不到,說的就是它。 Canon Tokki能把有機發光材料蒸鍍到基板上的誤差控制在5微米內(1微米相當於頭髮直徑的1%),沒有其他公司的蒸鍍機能達到這個精準度。目前我國還沒有生產蒸鍍機的企業,在這個領域我們沒什麼發言權。

7、手機射頻器件

《射頻器件:仰給於人的手機尷尬》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一塊手機的主板上,1/3的空間是射頻電路。手機發展趨勢是更輕薄,功耗更小,頻段更多,帶寬更大,這就向射頻芯片提出了挑戰。射頻芯片將數字信號轉化成電磁波,4G手機要支持十幾個頻段,信息帶寬幾十兆。

2018年,射頻芯片市場150億美元;高端市場基本被Skyworks、Qorvo和 博通3家壟斷,高通也佔一席之地。射頻器件的另一個關鍵元件——濾波器,國內外差距更大。手機使用的高端濾波器,幾十億美元的市場,完全歸屬Qorvo等國外射頻器件巨頭。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手機生產國,但造不了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這需要材料、工藝和設計經驗的踏實積累。

8、iCLIP技術

《“靶點”難尋,國產創新藥很迷惘》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iCLIP是一種新興的實驗技術,是研發創新藥的最關鍵的技術之一。它的發明,讓人們拋棄精密的觀測儀器,也能確定RNA(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在哪個位置“交匯”,甚至可以讀出位點“密碼”。iCLIP技術難,猶如萬千人海中找一個人,要從幾十億個鹼基對找到一個或幾個確定的結合點,精確度可想而知。國外研究團隊已在此領域展開“技術競賽”,研究論文以幾個月為週期輪番上演。國內實驗室卻極少有成熟經驗。

9、重型燃氣輪機

《“命門火衰”,重型燃氣輪機的葉片之殤》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燃氣輪機廣泛應用於艦船、火車和大型電站。我國具備輕型燃機自主化能力;但重燃仍基本依賴引進。國際上大的重燃廠家,主要是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意大利安薩爾多4家。與中國合作都附帶苛刻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也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沒有自主化能力,意味著我國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環,仍然受制於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風險。

10、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昏聵,讓自動駕駛很糾結》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激光雷達是個傳感器,自帶光源,主動發出激光,感知周圍環境,像蝙蝠通過超聲波定位一樣。它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必備組件,決定著自動駕駛行業的進化水平。但在該領域,國貨幾乎沒有話語權。目前能上路的自動駕駛汽車中,凡涉及激光雷達者,使用的幾乎都是美國Velodyne的產品,其激光雷達產品是行業標配,佔八成以上市場份額。

11、適航標準

《適航標準:國產航發又一道難邁的坎兒》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一款航空發動機要想獲取一張放飛證,必須經過一套非常嚴格的“適航”標準體系驗證,涵蓋設計、製造、驗證和管理。但目前在國際上,以FAA和歐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適航審定影響力最大,認可度最高。儘管在規章要求層面,中國與FAA基本一致,但由於國產航空發動機型號匱乏,缺乏實際工程實踐經驗,使我國適航規章缺少相應的技術支撐。實際型號的適航驗證工作,成為被卡在別國空域之外的關隘。

12、高端電容電阻

《沒有這些訣竅,我們夠不著高端電容電阻》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電容和電阻是電子工業的黃金配角。中國是最大的基礎電子元件市場,一年消耗的電阻和電容,數以萬億計。但最好的消費級電容和電阻,來自日本。電容市場一年200多億美元,電阻也有百億美元量級。所謂高端的電容電阻,最重要的是同一個批次應該儘量一致。日本這方面做得最好,國內企業差距大。國內企業的產品多屬於中低端,在工藝、材料、質量管控上,相對薄弱。

13、核心工業軟件

《核心工業軟件:智能製造的中國“無人區”》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中國的核心工業軟件領域,基本還是“無人區”。工業軟件缺位,為智能製造帶來了麻煩。工業系統複雜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以計算機輔助的工業軟件來替代人腦計算。譬如,芯片設計生產“必備神器”EDA工業軟件,國產EDA與美國主流EDA工具相較,設計原理上並無差異,但軟件性能卻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現在對先進技術和工藝支持不足,和國外先進EDA工具之間存在“代差”。國外EDA三大巨頭公司Cadence、Synopsys及Mentor,佔據了全球該行業每年總收入的70%。發展自主工業操作系統+自主工業軟件體系,刻不容緩。

14、ITO靶材

《燒不出大號靶材,平板顯示製造仰人鼻息》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ITO靶材不僅用於製作液晶顯示器、平板顯示器、等離子顯示器、觸摸屏、電子紙、有機發光二極管,還用於太陽能電池和抗靜電鍍膜、EMI屏蔽的透明傳導鍍膜等,在全球擁有廣泛的市場。ITO膜的厚度因功能需求而有不同,一般在30納米至200納米。

在尺寸的問題上,國內ITO靶材企業一直鮮有突破,而後端的平板顯示製造企業也要仰人鼻息。燒結大尺寸ITO靶材,需要有大型的燒結爐。國外可以做寬1200毫米、長近3000毫米的單塊靶材,國內只能製造不超過800毫米寬的。產出效率方面,日式裝備月產量可達30噸至50噸,我們年產量只有30噸——而進口一臺設備價格要花一千萬元,這對國內小企業來說無異於天價。

每年我國ITO靶材消耗量超過1千噸,一半左右靠進口,用於生產高端產品。

15、核心算法

《算法不精,國產工業機器人有點“笨”》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中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但高端機器人仍然依賴於進口。由於沒有掌握核心算法,國產工業機器人穩定性、故障率、易用性等關鍵指標遠不如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日本)、ABB(瑞士)、安川(日本)、庫卡(德國)的產品。核心算法差距過大,導致國產機器人穩定性不佳,故障率居高不下。算法的差距不只體現在核心控制器上,更拖慢了伺服系統響應的速度。

機器人每完成一個動作,需要核心控制器、伺服驅動器和伺服電機協同作戰。對於單臺伺服系統,國產機器人動態與靜態精度都很高,但高端機器人一般同時有6臺以上伺服系統,用傳統的控制方法難以取得好的控制效果。

16、航空鋼材

《航空鋼材不過硬,國產大飛機起落失據》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無論起飛還是降落,起落架都是支撐飛機的唯一部件,尤其是在飛機降落階段,其承載的載荷不僅僅來自機身重量,還有飛機垂直方向的巨大沖力。因此,起落架的材料強度必須十分優異,只能依靠特種鋼材才行。

目前使用範圍最廣的是美國的300M鋼,該材料採用真空熱處理技術,避免了滲氫,零件表面光亮,無氧化脫碳、增碳和晶界氧化等缺陷,提高了表面質量。而國內用於製作起落架的國產超強度鋼材有時會出現點狀缺陷、硫化物夾雜、粗晶、內部裂紋、熱處理滲氫等問題,這些問題都與冶煉過程中純淨度不夠有關係。所以我國在高純度熔鍊技術方面與美國還有較大差距,存在很大提升空間。

17、水下連接器

《水下連接缺國產利器,海底觀測網傍人籬壁》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除了船舶、遙感衛星,海底觀測網已成為第三種海洋觀測平臺——通過它,人類可以深入到水下觀測和認識海洋。如果將各類纜系觀測平臺比作胳膊、腿,水下連接器就好比關節,對海底觀測網系統的建設、運行和維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水下連接器市場基本被外國壟斷。一旦該連接器成為禁運品,整個海底觀測網的建設和運行將被迫中斷。

27、燃料電池關鍵材料

《少了三種關鍵材料,燃料電池商業化難成文章》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國外的燃料電池車已實現量產,但我國車用燃料電池還處在技術驗證階段。我國車用燃料電池的現狀是——幾乎無部件生產商,無車用電堆生產公司,只有極少量商業運行燃料電池車。多項關鍵材料,決定著燃料電池的壽命和性能。這些材料我國並非完全沒有,有些實驗室成果甚至已達到國際水平。但是,沒有批量生產線,燃料電池產業鏈依然梗阻。關鍵材料長期依賴國外,一旦遭遇禁售,我國的燃料電池產業便沒有了基礎支撐。

18、高端焊接電源

《國產焊接電源“啞火”,機器人水下作業有心無力》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我國是海洋大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正在大力發展高端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維權裝備。海里的設備一旦出現開裂等故障,需要用有工業製造“縫紉機”之稱的焊接裝備修補。深海焊接的實現靠水下機器人。雖然我國是全球最大焊接電源製造基地,年產能已超1000萬臺套,但高端焊接電源基本上仍被國外壟斷。我國水下機器人焊接技術一直難以提升,原因是高端焊接電源技術受制於人。國外焊接電源全數字化控制技術已相對成熟, 國內的仍以模擬控制技術為主。

19、鋰電池隔膜

《一層隔膜兩重天:國產鋰電池尚需撥雲見日》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作為新能源車的“心臟”,國產鋰離子電池(以下簡稱鋰電池)目前“跳”得還不夠穩。電池四大核心材料中,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都已實現了國產化,唯獨隔膜仍是短板。高端隔膜技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不僅要投入鉅額的資金,還需要有強大的研發和生產團隊、純熟的工藝技術和高水平的生產線。高端隔膜目前依然大量依賴進口。

20醫學影像設備元器件

《拙鈍的探測器模糊了醫學影像》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目前國產醫學影像設備的大部分元器件依賴進口,至少要花10年、20年才能達到別人的現有水平。在傳統醫學成像(CT、磁共振等)上,中國最早的專利比美國平均晚20年。在專利數量上,美國是我國的10倍。這意味著整個產業已經完全掌握在國外企業的手裡了,所有的知識產權,所有的原創成果,所有的科研積累都在國外,中國只佔很少的一部分。

21、超精密拋光工藝

《通往超精密拋光工藝之巔,路阻且長》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超精密拋光工藝在現代製造業中有多重要,其應用的領域能夠直接說明問題:集成電路製造、醫療器械、汽車配件、數碼配件、精密模具、航空航天。“它是技術靈魂”。美日牢牢把握了全球市場的主動權,其材料構成和製作工藝一直是個謎。換言之,購買和使用他們的產品,並不代表可以仿製甚至複製他們的產品。

22、環氧樹脂

《環氧樹脂韌性不足,國產碳纖維缺股勁兒》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碳纖維質量能比金屬鋁輕,但強度卻高於鋼鐵,還具有耐高溫、耐腐蝕、耐疲勞、抗蠕變等特性,其中一個關鍵的複合輔材就是環氧樹脂。但目前國內生產的高端碳纖維,所使用的環氧樹脂全部都是進口的。目前,我國已能生產T800等較高端的碳纖維,但日本東麗掌握這一技術的時間是上世紀90年代。相比於碳纖維,我國高端環氧樹脂產業落後於國際的情況更為嚴重。

23、高強度不鏽鋼

《去不掉的火箭發動機“鏽疾”》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用於火箭發動機的鋼材需具備多種特性,其中高強度是必須滿足的重要指標。然而,不鏽鋼的強度和防鏽性能,卻是魚和熊掌般難以兼得的矛盾體。火箭發動機材料如果如果嚴重生鏽,將帶來很大影響。完全依靠材料自身實現高強度和防鏽性能兼備,這是世界性難題。現在,我國航天材料大多用的是國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的材料,發達國家在生產過程中會嚴格控制雜質含量,如果純度不達標,便重新回爐,但國內廠家往往缺乏這種嚴謹的態度。

24、數據庫管理系統

《數據庫管理系統:中國還在尋找“正確打開方式”》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兩種數據庫管理系統是Oracle和MySQL,都是甲骨文公司旗下的產品。競爭者還有IBM公司以及微軟公司的產品等。甲骨文、IBM、微軟和Teradata幾家美國公司,佔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數據庫管理系統國貨也有市場份額,但只是個零頭,其穩定性、性能都無法讓市場信服,銀行、電信、電力等要求極端穩妥的企業,不會考慮國貨。

25、掃描電鏡

《掃描電鏡“弱視”,工業製造難以明察秋毫》

扼住中國發展的諸多關鍵技術

掃描電子顯微鏡,一種高端的電子光學儀器,它被廣泛地應用於材料、生物、醫學、冶金、化學和半導體等各個研究領域和工業部門,被稱為“微觀相機”目前我國科研與工業部門所用的掃描電鏡嚴重依賴進口,每年我國花費超過1億美元採購的幾百臺掃描電鏡中,主要產自美、日、德和捷克等國。國產掃描電鏡只佔約5%—10%。

結論與啟示

現在,我們話語體系中“與世界接軌”似乎已成為某種與“自信”相悖的標籤。以高鐵為例,就是全面和世界接軌的最成功案例,中國高鐵從技術到標準、從製造到運營都和現有的世界工業體系接軌。

如果我們總是強調自主創新而極少提及和世界接軌,一方面會混淆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一方面也會阻礙我們今後的發展。

現在美國以及部分西方國家感受到競爭壓力,設置障礙不想讓我們接軌,如果我們也不是最大可能的爭取和世界經濟體系接軌,認為可以建立自己完全不同的工業化發展體系,可以繞開西方几百年來摸索出來的這套發展規律,那麼中國工業化的道路就有再次停滯甚至倒退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