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是个地球人就知道,学习本就“反人类”,是件让人痛苦的事,毕竟凡人皆有惰性。

但这个观点与此同时又是矛盾的,因为不学习同样是反人类的。哪怕是动物,从出生开始也会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来探索整个世界,成长发育本身也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就像家长们常说的那句:学习不是为了学到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你有思考的能力和更多的人生选择。

但是,让孩子学习可不是件容易事,毕竟他们的自控力不像成人那样强,仍然由自体的欲望支配着。对他而言,玩耍的快乐要远大于学习的必要性。

很多家长对这种情况采用的方式都是批评或惩罚,可不愿写作业本身就是孩子的天性,这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

心理学上对此的解决办法是积极正面的强化,用科学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切实可行的是普雷马克原理。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01关于普雷马克原理

1959年普雷马克做了一项实验:

他让一群孩子在吃糖果、玩弹珠游戏机两种活动中选择一种。有趣的是,对那些更喜欢吃糖果的孩子而言,如果把吃糖果作为一种许诺的奖励,便会强化他们玩弹珠游戏的几率。而对于那些更喜欢玩弹珠游戏机的孩子,如果用玩弹珠游戏机作为奖励,就可以强化他们吃糖果的数量。

得出的结论是,用孩子的高频活动来强化低频活动,会促进低频活动的效率,这就是普雷马克原理。

换成人话来说就是,用孩子喜欢的事来强化并激励他先做不喜欢的事。

其实这样的方法很简单,一直以来也有家长在用,老人们就常常对孙子用这一招:把这些蔬菜吃了,才能吃甜点,因而这也被亲切地称为祖母原则。

■心理依据: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曾经进行了一项小白鼠实验:

在装有白鼠的箱内设置一个杠杆,与传递食物的机械装置相连,只要杠杆受到压动,便会有一颗食丸滚进食盘。白鼠发现踏上杠杆后会滚出食物,反复多次后就成了一个条件反射。

反射做出的行为,被称作操作行为,而最终构成这个反射的过程,就叫做操作学习。

斯金纳认为,强化是使行为最终成为操作学习的基本规律,两者间的关系具备强化的依随性。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普雷马克原理利用孩子喜欢做的事作为强化物,来增强他不喜欢做的事。要让孩子逐渐摆脱惰性,家长需要用好这6个字才行。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02如何正确使用普雷马克原理?

1)先有行为,后有强化

这个顺序是一定不能颠倒的,只有孩子想要的奖励放在后面,才能提供外在的激励,让他愿意付出努力先做不愿意的事。

很多家长常常会这样跟孩子说:你再看一个小时电视,就要去写作业了。

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孩子想要的行为已经做完了,内心自然就懈怠下来。

2)让孩子认识到强化与学习行为之间的依随关系

与奖励机制相似,家长一定让孩子认识到,只有认真努力地完成作业,才能做之后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孩子为了看电视而敷衍完成作业,家长仍然让他完成接下来的步骤,这种强化就不会起到养成学习习惯的作用。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只有让孩子主观认识到,自己必须按照规定认真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才会形成正面的循环。

3)必须用高频活动强化低频活动

运用这种方法,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真正喜欢什么。不要用某样孩子没那么感兴趣的活动,去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根本不会有效果。

而且,每个孩子喜欢的东西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对这个孩子有效的强化,放到另一个孩子身上可能就无效了。

如果家长实在把握不好,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然后双方商量出一个方案,督促对方遵守。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03普雷马克原理与内在驱动力的可化解矛盾

当然,跟很多家长担心的一样,普雷马克原则尽管能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并不是长远的。

因为采用这种方式激励孩子,属于一种外力推动,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之后一旦失去外推力,就可能懈怠疲倦。

这只能作为不爱学习的孩子初步培养阶段,而后父母就要注重点燃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了。

那么,普雷马克原理如果要转化为孩子的内在驱动力,需要家长做什么呢?

我们要了解的是,在一些刻意练习下形成一种固定习惯,会对大脑产生刺激,分泌多巴胺。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也就是说,普雷马克原理所形成的暂时性习惯,已经培养出了孩子的大脑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如果能通过表扬、激励、引导、适当的压力等方式,不断刺激大脑,重复产生多巴胺,产生理性分析或欺骗,就有可能让孩子逐渐找到自己的内心驱动力或人生价值,甚至进入心流体验。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一个人的内驱力源于自恋。而要形成健康的自立人格,就必须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适度的连接。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要把这种外力推动的方式,逐渐转变为孩子内在的自信心。让他认识到“自己能行”,而后朝着一个个短期目标前进,并在不断成功的过程中获得喜悦,产生胜利者效应。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04关于健康自恋人格的培养

1)早期给孩子足够的赞美和接纳

自恋型人格在婴幼儿时期呈现一个峰值,此时的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属于全能型夸大自体。

也就是说,如果在早期环境中,父母能给到孩子充分的关注和友好的对待,这种自恋型人格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之后再成长过程中,孩子就会将父母这个客体作为镜子,通过他们的回应来认识自己,并对自己的自体进行重新构建。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如果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这种夸大自体需求,那么他就可能在自体发展中原地踏步。长大后,外在推动力会压制内在的驱动力,有人推的时候就能往前走,没人推的时候就懒散如沙。

因而,从小对孩子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赞美,也是促进他日后学习内在驱动力的基础。这能让孩子与外界得到积极的连接,一定程度上为点燃内驱力提供火花。

2)让孩子得到更深层次的自我肯定

除了外界连接之外,孩子还需要得到更深层次的支持与肯定,这来自于他自己。

他需要先了解自己是谁,而后才能做到接纳欣赏与鼓励自己,并自发地想要提升自我价值。

对于这一点,父母可以做的是,不断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像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是因为觉得题目太难,家长可以说:

我们先做简单的,然后再来把这中间的问题搞清楚,就可以做出难题了。班上的其他同学之所以能做出这道题,是因为他们平时付出的努力更多一些,如果你也想获得他人的肯定,付出努力追赶上他们,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

不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而要告诉孩子如何做,并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不愿写作业是孩子的天性,批评只会越来越糟,要了解普雷马克原理

​日常生活中,家长都可以不断重复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这对一个人的改变是由内而外的,能更好的促进内在驱动力的发展。

想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先从普雷马克原理这6个字做起吧!

二胎宝妈、营养师,为大家分享育儿生活中的心得;图片皆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另外,码字不易,如有个别错别字,请别介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