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1、狗和马

和杨志、关胜动不动就把祖宗搬出来说事儿不同,呼延灼从来不提自己的家世。

在他看来,只有评书界才会把“金呼家、银杨家”或者关二爷当成英雄。

“呼家将”和“杨家将”一样,都只是赵官家的狗,在看家护院时牺牲,得以名垂狗史。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连环画《呼家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1985-05

人和狗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比如高太尉。在皇帝面前,他就摆出狗的姿态去摇尾巴;

在下属面前,他做人的优越感油然而生。尾巴轻盈地缩进了猩红色的官服,高高的官靴被爪子撑得快要崩裂。

为了显示他做狗的忠心,他向主人推荐了“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呼延灼率师攻梁山泊。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呼延灼是一个爱马之人。他的命运和马息息相关。

狗和马的相同之处是,都需要一个好主人。

呼延灼用高俅从京师的军事仓库调集来的精良装备,让马在战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也就是让梁山大军节节败退的铁甲连环马。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每一队三十匹马,一齐跑发,不容你不向前走;

那连环马车,漫山遍野,横冲直撞将来。

前面五队军马望见,便乱撺了,策立不定;

後面大队人马拦当不住,各自逃生。”

当呼延灼把梁山大军逼得退入水寨死守不出时,“鼓上蚤”时迁站了出来。

在大多只会打打杀杀的梁山好汉中,他是难得的技术型人才。

时迁的绰号源于《周礼》的“军旅夜鼓”,在戒守之夜用击鼓来防备盗贼;

“鼓上蚤”指时迁的偷盗技术出神入化,在夜晚戒备森严之时,依然能够轻松自由的行窃。

徐宁爱金甲,和林冲爱宝刀一样,爱好往往成了被人利用的契机。

高俅不是爱刀之人,却懂用刀去迷惑林冲;宋江不懂战甲之于战将的意义,却懂让时迁偷金甲来控制徐宁。

呼延灼精心训练的铁甲连环马败给了徐宁的钩镰枪。

在他攻打梁山前,宋徽宗赵佶赏了他一匹马中的战斗马——乌骓马。

从品种上来说,乌骓马应该属于河曲马系列,颜色以黑色、青色为主,是中国最优良的军用马种。

因为乌骓马被偷,呼延灼去攻打桃花山,先后与周通、李忠、鲁智深、杨志、孔明、秦明以命相搏,最终落入梁山精心设计的陷马坑。

败军之将如丧家之犬,败阵的战马“有停半被钩镰枪拨倒,伤损了马蹄,剥去皮甲,把来做菜马”。

作为一匹马,或终老于草原,或战死于疆场,结果却沦为盘中餐,真是马之耻辱。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2、脸和命

就和大多数梁山好汉动不动就以命相拼不同,他身上一直不变的,是对活着、对升官发财,娶妻生子、光耀门楣的渴望与热爱。

呼延灼从来不拼命,一直走防御路线。

有人就送了他一个外号:平局大王。

他登场时,和林冲打个平手,和孙立也是平手;

到了青州后,打鲁智深、杨志、秦明都是平手;

上梁山后,打韩存保平手;打辽国的时候,战耶律宗霖,还是平手。

唯一的一次打败,是因为不熟悉张清的战斗方式,被石子打中。

有时候,输赢都不如打平——最多是丢脸,至少能保命。

《水浒传》里,好汉出手“打”并不都是伸张正义,比如武松为施恩出头醉打蒋门神。

打输了不一定会死,只要认怂下跪然后问对方姓名表示仰慕已久,“不打不相识”就成了好兄弟;

打赢了也不见得能保住性命,比如打赢了晁盖的史文恭;

一不小心“赢”还会打到宋江的脸,比如张顺打赢了来抢鱼的李逵,结果还得提着四条大鱼送给宋江。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以《水浒传》里的价值观体系来看,呼延灼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毫无骨气不讲义气,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脸”。

和他有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

他太有骨气了,以至于为“要脸”,什么都可以不要。

他祖上杨老令公是宁可撞死在李陵墓前,也不愿被俘受辱的。

so,在他看来,在梁山落草,坐第四把交椅,排在林冲前面之类,等于“将父母遗体来玷污了。”

呼延灼是“呼家将”嫡派子孙,祖上是北宋河东开国名将呼延赞“铁鞭王”。

相对于正史中以“行为艺术”而闻名的呼延赞,把“赤心杀贼”纹满全身还拉着全家男女老幼一起纹的不正经,在小说中落草为寇的呼延赞严肃靠谱许多。

呼延灼上梁山,算是走祖传“非主流”路线,基本上不会影响“呼家将”的名头。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套书《杨家将演义》之一《呼延赞落草》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01

呼延灼还有个可以不要脸的重要原因:不要脸是赵宋王朝的特色。

如果赵官家要脸的话,就不会有“海上之盟”,也不会有“联蒙抗金”;

如果高俅要脸的话,就不会坐上殿帅府高位,更不会被梁山俘虏了还能安然无恙回到京城。

许多要脸的武将,如像鲁达、王进等,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

呼延灼、关胜等武举出身的将门之后,通过童贯、高俅这些不要脸的举荐,才能在危机关头得到朝廷的重用。

这和宋江想招安的初衷一样,都强调着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则:

好汉还是忠臣,梁山或者朝廷,先顺应,才能获得叛逆的资本;先被承认,才有机会展示和选择。

想要最大程度地自我实现,必须先遵循主流。在主流的温水中越是如鱼得水,所获得的自我空间将会越大。

大权在握,才能为民谋福祉;执掌帅印,才能守疆土御外敌。

(本文杨家将、呼家将指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长篇历史小说《杨家府演义》全名《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中的人物和衍生、改编的评书、戏剧、话本、小说等,非正史,非正史,非正史。

3、“爱国”和“爱赵官家”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

梁山上有许多“投降派”。他们以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关于投降的经验心得:

投降不是最终目的,要看为什么投降,有哪些资本可以投降;

不能不惜一切代价,而是要想办法只付出最少的代价。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向生活投降时,信普希金不如信现实。

一定要赶在生活欺骗你之前,学会欺骗生活。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双鞭呼延灼像/摄于浙江省海盐县海滨西路

被钩镰枪打败后的呼延灼,看起来有很多选择,比如回京述职领败兵之罪,或者帮慕容知府剿匪,将功赎罪……

事实上,呼延灼根本没有选择。

回京?杨志当年丢了花石纲,带着财物回京上下打点,想保住职位,结果如何?

帮慕容扫平三山,呼延灼根本没有胜算;

在此前他和鲁智深、杨志交过手了,一点便宜都占不到。

慕容知府并不是好相与、守信诺的人,只是听说秦明投降了,就立刻杀他全家。

对赵宋朝廷来说,呼延灼投降梁山属于通敌叛变;对于呼延灼来说,我在朝廷,是为人民服务,在这里,也是为人民服务。

作为一颗螺丝钉,何必在意姓赵还是姓宋?

更何况,宋江信誓旦旦说了要招安,向他投降也等于重归朝廷。

“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决无还理。”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五)》特种邮票

投降梁山后,呼延灼欺骗了慕容知府和关胜,最终在排座次时位列天罡星第八,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

和李逵、花荣和宋江不同,呼延灼的“忠”,是对国家和民族,而不是朝廷和赵官家。

二者有区别吗?当然有。

宋江这类叫做“文学爱国主义者”,他们分不清“国家”与“朝廷”之间的区别,把“爱国”和“爱赵官家”混为一谈。

他们最常将祖国比作爹,这是一种激发民众爱国主义热情的很好修辞。

它将文学性的比喻与客观真实混为一谈,进而将全部辩论基础建立在靠不住的文学比喻之上。

在生活中,我们不能随便认什么人当爹,父母与子女关系是有极为清晰的界定的;

在文学中,除了大宋,可以认宋头领、长江、泰山……甚至宇宙做爹。

“文学爱国主义者”信奉的是,爹可以负我,快要打我骂我杀我,我绝不能负爹,爹要臣死,臣Facebook。

好汉们并没有几个知道所谓的“忠义”到底是什么,招安后,也没有几个知道一场一场的战役打下来,到底是在保护谁?

杨志在征方腊半路就病倒了,到死也没实现一刀一枪博个功名,不愧对祖宗的梦;

林冲因为看着高俅被宋大哥放走,稍微用力或者悲伤胸口就会痛,有一天终于不痛了,死在六和寺中。

关胜……有他时,看他;没他时,看关帝庙塑像。

他死不死?几时死?怎么死?Who cares?

4、不要命

在中国传统文学语言里,呼延灼归于反派兼丑角类;

直到《水浒传》结尾,才明白施耐庵塑造这个人物,为的是把这种传统细细切成臊子。

金兵的铁蹄裹卷着中华黄土而来,金陵陷落,战火烧到天子脚下,宋高宗仓皇逃到海盐。

“四太子”金兀术紧追不舍,眼看已越过长江,兵临城下。

朝廷启用了呼延灼,此时他已经80岁。

他想起年少时的官场生涯,想起梁山的热血与苟且,那时的他常在心里对自己说:

“窝里斗狠算个球!江湖义气算个鸟!

我呼延家三代名将,军人当为国家为民族而战。马革裹尸何所惧,不破楼兰终不还!”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他把满头白发塞进战盔,飞身跃马,他举着双鞭,向城门冲过去。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水浒传》中,这个人最怕死,也最懂忠义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