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文|趙曉璃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擁有460w粉絲的某微博大V,深夜發了一條微博,引發400w人關注,2w多人分享。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微博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這名大V的親人住院了,她去醫院陪護,親眼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心裡突然對生命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有件事讓她頗有觸動:

一箇中年男人帶著父親去看病,要做心臟支架,心臟支架有國產和進口之分,國產的更便宜,這男人就說要國產的。

醫生說了一句:“你爸爸年紀大了,還不放個進口支架。”其實這醫生很善良,沒別的意思,只是為了病人的健康提了一下意見。

那男人的臉一下子紅了,後來在醫院門口看到這男人,蹲在地上哭著打電話借錢——借國產支架的錢。

這則故事讓很多人心裡發酸。

正如不少諮詢者說的那樣,我們在職場中打拼,吃苦受累不算什麼,但怕就怕,自己忙活了一場,到頭來卻連家人的住院醫療費用都支付不起,而自己的父母老無所依......

溫馨提示:凡是文中出現的諮詢案例,一律事前徵得了當事人同意,並且對於隱私信息做了文學加工與處理;一是出於諮詢師保護當事人隱私的職業操守,二是因為每個人的條件不盡相同,不具有普適性,因此,文章只能對問題進行大概的敘述和分析,對於當事人後來的情況不便透露,謝謝各位的理解和配合。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一、

不知從何時開始,“贍養父母”成了很多人心頭隱隱的痛。

知乎上曾經有個熱門的問題叫: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兩個養一個,那以後父母老了,一個怎麼養兩個呢?

而現實往往比故事更為殘酷。

漸漸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身上的重擔漸漸增多了,而父母漸漸年老體衰,在這樣的背景下,留給我們在職場上打拼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來訪者娟子(化名)感受到了莫名的恐慌與焦慮。

娟子是一名80後,和很多人同齡人一樣,大學學的專業自己並不喜歡,畢業後的她不想從事專業相關的工作,便應聘到了一家公司做銷售助理工作,幾年下來,因感覺這份工作枯燥乏味沒有上升空間,便萌生了辭職的念頭。

恰巧那個時候,娟子遇到了如今的老公,迅速陷入了熱戀中,接下來,娟子和很多女性一樣,完成了結婚的大事。

正好在娟子懷孕的時候,由於自己厭倦了銷售助理的工作,加上家人也勸她不用那麼辛苦,不如在家安心養胎等等,娟子辭去了工作,這一呆就是四年的時間,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而娟子的老公所在公司這兩年效益不好,娟子這才開始考慮復出上班的事情。

當時的娟子為方便照顧家庭,找了個離家近的小公司,做的是文員兼人事工作,說白了,就是打雜。

直到有一天,母親的重病讓娟子認識到了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二、

原來,為支持女兒重返職場,娟子的母親過來幫娟子接送孩子,可誰知不到兩年時間,母親患了重病,急需住院手術,需要一筆不菲的治療費。

娟子和老公取出了這些年不多的積蓄,還是沒能湊足手術費,便發起了眾籌,勉強解決了入院手術費的問題。

但母親的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娟子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經濟情況是多麼捉襟見肘,她恨自己沒能早一點進行職業規劃,也不至於走到今天這般無奈的境地。

在娟子的腦海裡,職業規劃似乎有一種神奇的作用,彷彿能讓自己毫無起色的職場境遇煥然一新,似乎找對了路,就能坐享其成一樣。

但現實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這般簡單。

當我帶著娟子進行能力梳理的時候,娟子流下了悔恨的淚水,她說自己這麼多年竟然從沒有意識到,30多歲的她在職場能力方面還處於比較基礎的階段,也就意味著,按照娟子的能力情況和水平,充其量也就相當於剛畢業一到兩年的職場新人。

在要不要轉行這個問題上,由於娟子的能力缺乏相應的積累,暫時無法匹配更好的職位,同時缺乏其他行業的經驗,轉行的可行性很低,這條路幾乎走不通,或者確切地說,想要通過轉行達到翻天覆地變化的可行性較差,不太具備現實操作性。

在我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中,不少來訪者都希望通過轉型給自己的職業生涯來一頓“神操作”,想借此擺脫瑣碎、無聊、低收入的狀態,迅速達成高收入的理想,倒不是說完全沒有可能性,但是對很多普通人而言,想要進行真正的“職業轉型”改善當前的困境,必須具備一個前提,那就是,當事人具備了一定的可遷移技能甚至形成了核心的才幹。

而可遷移技能乃至才幹的萃取和提煉,往往就是從你眼前這份沒那麼喜歡或者看不上的工作開始的。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三、

通常說來,我們在職場新人階段,不可避免地需要和很多瑣事打交道,但這些瑣事恰恰可以提升我們的事務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基礎能力,慢慢練就成熟的職場心態和有條不紊的做事習慣;

漸漸地,當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能力,領導就會給你加活兒,這個時候,你需要對你目前的工作內容進行重新梳理和安排,和領導溝通安排人手等,把一些事情下放給新人做,而你負責培養和帶領新人共同完成這份工作,在這個過程中,你的領導力、向上管理能力、職場溝通及人際關係能力會得到進一步提升和強化;

再後來,隨著你對行業知識的熟練掌握以及能力的提升,你漸漸可以擔當重任,如果你再對行業信息和發展趨勢足夠關注,在戰略層面上可以給領導提供更多建設性的建議,你的價值將進一步擴大,薪資地位也會有個更大的提升。

而等你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和才幹時,你的職業選擇無疑會更多,很多好工作好職位不請自來。

所以,當有人過來問:“如果我現在努力工作了,萬一後面發現這不是我要的工作,該怎麼辦呢?”

我更傾向於這樣的回答,那就是——

“如果你現在努力工作賺到了錢,萬一這不是你要的工作,這些錢你打算怎麼辦呢?”

很多人的反應是——

“那我就帶著錢走,換下一份工作啊。”

“能力也一樣”。

在生涯規劃領域,常常有這樣的比喻,那就是——

我們可以把職業想成一顆顆的樹,當我們攀上其中的一棵樹,先彆著急跳到地面爬上另外一棵,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適合哪棵樹,那倒不如試著爬幾米,等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如果發現另外一棵更好的樹,直接從這棵樹跳過去,而不用下地重新來過。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這幾乎可以說是職場發展的不二法門。

也就是說,很多人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只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維度(例如學歷和專業背景)或者興趣愛好尋找的,在你不知道適合什麼工作的時候,不妨在這份工作中認真投入,你總是可以在這份工作中積累到相應的能力的(不論是專業能力還是通用能力),等你的能力積累的越多,甚至有些能力漸漸被你內化成自己的核心才幹(持續優秀的表現)時,如果遇到更好的機會,你的能力和才幹就能遷移到下一份工作中,一步步達到理想的職業狀態,獲得想要的高度和成就。

四、

事實上,所有行業的先驅者和頭部大咖都是轉行而來的,他們都是技能遷移的應用者。

比如,馬雲的演講技能源於他的大學老師經歷、黃渤的高情商源於他曾經做串場嘉賓的經歷、芭芭拉·明託的商業寫作及培訓能力源於她做企業管理諮詢顧問的經歷,等等。

唯有在一份份看似不盡如人意的工作中提升我們的能力,直至內化成我們的才幹,我們的職場之路才能越走越寬,才能獲得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對於文中的娟子而言,由於她前面的這些年缺乏職業規劃意識,沒有在工作中進行有意識的積累,導致了今天尷尬的局面,不過只要娟子能夠認識到這個問題,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在未來的工作中進行能力的積累和提升,是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美好的明天的。

對於千千萬萬的職場人而言,不能再對自己的職業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對我們普通人而言,職業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基,更是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和路徑。

希望看完這篇文章的你,不妨算一下,如果想讓你的父母老有所依,你需要承擔的必要支出是多少(包括疾病、日常用度以及相關保險等)?那麼反推到今天,你需要在工作中做到怎樣的程度,才能獲得想要的物質回報?

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等你在職場渾渾噩噩多年之後,當父母需要你去反哺甚至救助的時候,你卻什麼都給不了。

以上。

一條微博戳痛400萬人:年收入多少,才能讓父母老有所依?

作者簡介: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諮詢師,職場作家。著有以職業諮詢案例分析為素材的職場暢銷書《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設計》,成為職業規劃領域為數不多的諮詢實戰及個人發展實用書籍。2018年職業規劃及工作方法乾貨類新書《從極簡到極致:在擅長的領域做一個厲害的人》被評為2018年度經管類十大好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