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隨著天氣轉涼,我國從北到南開始進入了冬季,收穫成為這個季節農民朋友的常有名詞,面對穀子回倉,忙碌了一年的農民朋友開始考慮收穫後的喜悅啦。但是,對於很多種植中藥材的朋友來說,現在進入了藥材採收、加工、儲存、運輸、交易的忙碌時間。屬於藥材種植加工的很多專屬名詞逐漸成為我們的口頭禪,比如:採收期、初加工、雜質、休整、浸漬、蒸、煮、燙等等,這些掛在嘴邊的詞語,有很多是傳承下來的,有的是新發明的,它們都代表什麼意思呢?有的朋友瞭解的很多,有的瞭解的少些,但是真的都瞭解的朋友有多少呢?我們今天就與專家一起細數這些屬於中藥材種植採收和加工的專屬詞語。

中藥材質量由許多因素構成,除了生長年限、採收期之外,還與其生態環境、田間管理措施、採收、加工方法、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有關。

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採收是一項科學性要求較為嚴格的工作,因為藥用植物只有生長髮育到一定時期,根據不同藥用部位,在一定時間範圍內進行採收,才能使收穫的中藥材質量有所保證。

採收期:指藥用植物藥用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藥用要求達到採收標準的收穫時期,一般每一年按月、旬來表示採收期。

採收年限(收穫年限):指播種(或栽植)到採收所經歷的年數。

藥用植物收穫年限分為:1年收穫、2年收穫、多年收穫和連年收穫。

產地加工。藥用植物採收後,絕大多數均需在產地及時進行初步處理與乾燥,稱之為“產地加工”或“初加工”。目的:提高藥效和活性成分的含量,保證藥材的品質,達到醫療用藥的目的,便於包裝,貯藏和運輸

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產地加工的目標:去除非藥用部位、雜質、泥沙等,純淨藥材。如根和根莖類藥材要除去殘留莖基和葉鞘等;全草類藥材要除去其它雜草和非入藥的根與根莖;花類藥材要除去黴爛或不合要求的花類等。 按藥典規定的標準,加工修製成合格的藥材。保持活性成分,保證療效。一些含有苷類藥材如苦杏仁、白芥子、黃芩等經過初加工後可破壞其含有的酶,從而使活性成分穩定不受破壞,保證療效。降低或消除藥材的毒性、刺激性或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進行乾燥、包裝成件,以利於貯藏和運輸

加工工具:多為手工操作,主要因為機械加工有困難,或者藥材產量小。例如,切除非藥用部分、刮皮、切削等使用的刀剪,清選分級用的篩,清洗用的刷子、筐、蔞,煎煮時扎孔排氣防裂口用的針等。加工數量大的藥材,所使用的工具近似機械,但是仍靠手工操作,如黃連、澤瀉、姜、薑黃、川芎、浙貝母等去皮、泥土、鬚根,使藥材表面光潔所使用的撞籠、撞兜、木桶等

加工機械

:主要用於去皮、切片、清選、分級、包裝、脫粒等,如山茱萸去核機,半夏去皮機、牛蒡脫粒機、切片機、穀物脫粒機、碾米機、貝母檫皮機等。藥材加工機械化,可以大大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效和藥材的加工質量。根據藥材的加工特點,應發展一機多能和小型化的加工設備。

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蒸煮燙設備:產量小的可以利用生活用的飯鍋、蒸籠(蒸屜)。產量大的則有專門的蒸煮設備,如鍋爐、附子加工用的大蒸籠、大鐵鍋等。蒸籠有木製、竹製或鋁製,大小不定,多為圓形或正方形。煮燙也可以使用機械。

浸漬、漂洗設備:產量小可以利用生活用具,如缸、盆、桶等進行浸、漂藥材。產量大的多用大池,大池可用混凝土、石塊等建造,並設有排水

修整、剪:利用工具去除非藥用部位或不利於包裝的枝叉,使之整齊,便於捆紮、包裝,或為了等級劃分之過程。修整工藝要根據藥材的規格、質量要求來制定。剪除蘆頭、鬚根、側根,進行切片、切瓣、截短、抽頭等多在藥材乾燥之前進行。剪除殘根、芽苞,切削不平滑部分等,常在藥材乾燥後進行。

蒸、煮、燙:在藥材乾燥之前進行。這樣做的目的:驅除藥材組織中的空氣,破壞氧化酶,阻止氧化,避免藥材變色,減少活性成分的損失,保證藥材的性味不致發生質的變化;使藥材細胞中原生質凝固,產生質壁分離,利於水分蒸發,迅速乾燥;使加入的輔料易向藥材組織中滲透;通過高溫破壞藥材中的有毒物質,或使一些酶失去活力而不致分解藥材中的活性成分,或殺死蟲卵,或不致剝皮抽心;使澱粉糊化而增強藥材的角質樣透明狀等。如塊莖類藥材(如天麻、黃精)等的初加工。

浸漂:就是浸漬和漂洗。浸漬一般時間較長,有的還加入一定輔料。漂洗時間短,換水勤。漂洗的目的是減輕藥材的毒性和不良性味,如半夏、附子等;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以免藥材氧化變色,如白芍、山藥等。浸漂要注意藥材在形、色、味等方面的變化,掌握好時間、水的更換、輔料的用量和添加的時機。漂洗用水要清潔,換水要勤,以免發臭引起藥材黴變

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切制:一些較大的根及根莖類藥材,往往要趁鮮時切成片或塊狀,利於乾燥。切制方法有手工切製法和機械切製法(剁刀式切藥機和旋轉式切藥機)。含揮發性成分的藥材不適宜產地加工,因切制後容易造成活性成分的損失。

發汗:鮮藥材加熱或半乾燥後,停止加溫,密閉堆積使之發熱,內部水分就向外蒸發,當堆內空氣含水氣達到飽和,遇堆外低溫,水氣就凝結成水珠附於藥材的表面,如人出汗。發汗是藥材加工常用的獨特工藝,它能有效地克服乾燥過程中產生的結殼,使藥材內外乾燥一致,加快乾燥速度;使某些揮發油滲出,化學成分發生變化,藥材乾燥後更顯得油潤、光澤,或者香氣更濃烈。發汗分為普通發汗和加溫發汗。

普通發汗:將鮮藥材或半乾燥藥材堆積一處,用草蓆等覆蓋任其發熱,達到發汗的目的,叫做普通發汗。此法簡便,應用最廣,如玄參、板藍根、大黃、黃芪等。此外,採取白天晾曬,夜晚堆積使藥材回軟,也屬於普通發汗,如薄荷等。

中藥材採收與加工專屬語言你知道幾個

加溫發汗:如厚朴、杜仲用沸水燙淋數遍加熱,然後堆積發汗;雲南加工茯苓是用柴草燒熱後,墊草一層,再相間鋪放茯苓和草,最後蓋草密閉使之發汗。前者叫發水汗,後者叫發火汗。此外,要切實掌握好發汗時間和次數。一般半乾燥和基本乾燥的藥材,發汗一次即可;鮮藥材、含水分較多的肉質根或地下莖,發汗的時間宜稍長,次數可多些。氣溫高的季節,發汗時間宜短,以免發生黴爛變質;氣溫低的季節,發汗時間宜稍長

揉搓:一些藥材在乾燥過程中易於皮肉分離或空枯,為了使藥材不致空枯,達到油潤、飽滿、柔軟的目的,在乾燥過程中必須進行揉搓,如山藥、黨參、麥冬、玉竹等。

乾燥:就是及時除去鮮藥材中的大量水分,避免發黴、蟲蛀以及活性成分的分解和破壞,保證藥材的質量,有利於貯藏。有自然乾燥和人工加溫乾燥。

標準:斷面色澤一致,中心與外層無明顯的分界線。相互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如是噗噗的悶聲,說明尚未乾透。一些含糖分較多的藥材,乾燥後敲擊聲音並不清脆,則應以其他標準去判定質地硬、脆、牙咬、手摺都費力。質地柔軟的尚未乾燥果實、種子類藥材,用手能輕易插入,感到無阻力,牙咬,或手掐感到較軟,都是尚未乾透的表現。葉、花、莖或全草類藥材,用手摺易碎斷,葉、花手搓易成粉末,都是乾透的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