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开凿京杭大运河是功还是过?他被世人称为“六短之君”,你认为对吗?

萧声吹彻天涯寒


我认为,仅就隋炀帝杨广开凿隋朝大运河来讲,总体上是有功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政权对全国的统治,杨广于公元605年一一610年,征发几百万人,动工开凿、开通了这条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全长四五千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极大的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在隋朝当代,于国于民有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所不齿的,是杨广在大运河开通后,腐败腐化,贪图享受,不顾财力,不管百姓死活,纵情挥霍。杨广多次乘龙舟外出巡游,所乘龙舟高大宽敞,船上有四层楼,楼上的殿堂,雕琢奇丽,饰以金玉。龙舟由身穿锦衣的纤夫在岸上牵引,随行船队5000多艘,锦延200多里,整个船队的纤夫就有8万人之多,两岸护送的骑兵达20万众。沿途州县还要备办上好的贡品迎送。

晚唐诗人皮曰休在《汴河怀古二首.其二》诗中写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谓客观公正,一针见血。

杨广被世人称为“六短之君”,我认为不准确。

历史上,隋炀帝杨广位列暴君之榜,这是有史可据,有史可查的。所说的“六短之君”,未见正史载,或为野史,或为虚构和传说,可以理解。但传说和虚构不是历史真实,不可为真,不可为信。

对待历史,应持客观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忘却查阅、查证、印证、佐证等科学手段。如此,才能客观公正的还历史真面目。



洛阳听海



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水运大动脉。



一方面,从经济上看,大运河利于交通,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唯一的一条贯通南北的水路。南北大运河的沟通,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农副产品的交换与商品的流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运河不仅是京都粮食、物资主要运输线,也是商业交通的重要航道。不仅淮南、江南等地的粮食、丝茶诸多产品从水路运来,北方的枣、梨、药材也由此路运向南方。


另一方面,运河的开凿利于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可以通文书、运士兵。炀帝开通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以后,在政治和军事的控制上有了很大的便利。但由于隋朝享国短促,大运河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

确实,南北大运河开凿后,有利于后代王朝特别是唐宋王朝对全国政治和军事的控制。在此时期的统一局面与南北运河的畅通是分不开的,唐宋王朝每年都要组织民夫对运河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疏浚,以保证运河的通畅,反叛者也常以断绝漕路来对抗朝廷,唐王朝对南北大运河之东北段——永济渠作了疏浚后,发挥运兵运粮的作用。


另外,唐王朝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就是通过南北大运河运送物资以备北军之费用的。所以说,王朝是通过运河实现了多全国的政治、军事控制,由唐朝便可窥一斑。


南北大运河的开凿,后世多又责难。但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大运河历史功绩一点点显露出来了,这条全长五千华里,世界是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人工运河是中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面也凝聚着具有高瞻远瞩真略眼光的决策人隋炀帝的一份功劳。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可看出。


负面评价来源 隋炀帝杨广之功劳可比秦皇汉武,秦始皇修建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北伐匈奴捍卫国家。而隋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修通大运河,可谓之千古奇功!但是就这么一个皇帝,为什么饱受争议,世人谓其千古暴君呢?因为中国自古就有一个帝王定论,就是,改朝换代时,必须赞扬开国君主为明君,给后世的帝王做楷模,就必须贬低亡国君主成昏君、暴君以警示后世帝王,要他们小心,不要重蹈亡国灭国的覆辙。


文史课代表


历史的相似性。

秦汉、隋唐这两个时期,其实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在大动乱之后,进入短暂的统一,随后又进入混乱,从而实现大治。

这种相似性与当权者的急于变革离不开关系,因为动乱太久,人的思维还处于那种动乱的状态之下,一时没有缓过神来。天天疑神疑鬼,是不是有人要造反,是不是有人来抢我的位子。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就迫切的想要掌控一切。在我看来,京杭大运河其实就是这种想要控制这一切的表现。

杨坚在位时,以关中为本位,于是也开始大力扩漕运,比如广通渠。运河的开建,有利于长安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运输之便。

历史的功与过

隋朝大运河,现在也是历史名片了。春秋战国一直到隋朝时期,各朝各代其实都有修建运河,一则疏通水运,有利于输送战略物资,二则灌溉农田。

“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这是秦始皇修通的运河。

到了隋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及方便物资的运送,隋炀帝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疏通、修补和开挖。比如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其实也是增增补补,自己再修一点。否则的话,国力根本吃不消这么耗大的工程。

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通江南鱼米之乡,又从洛阳连通到涿郡(北京)等军事要地。这样战略物资可以快速的从江南送到洛阳,北方如果有什么战事的话,沿着运河也可以形成很好的机动反应。

所以,这种急切的变化对加强统治而言,无疑是有功的。但也是有过的,因为刚刚经过战乱,其实更加需要的是休养生息,与民以便。

对于后世而言,运河的开挖更是大功一件。唐朝漕运的发达,在历史上也是罕见。长安、洛阳、扬州通过运河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地方的交融和商业的发展。这种商品交换一增加,经济在无形中就上了一个档次。所以即使安史之乱让唐朝从此走入了衰落,但依然坚挺了152年之久。没有先前积淀的财物,恐怕分分钟也就亡了。

漕运的发达,不仅促进了商业的发达,就连造船业、纺织业、冶炼、陶瓷等等都被运河带了起来,比如扬州,就成为了唐朝时期的各种中心。

此后,运河可以说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蒙古人灭了大宋,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控制以及运输粮食物资,花费十年,从北京直接修了一条直达杭州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就此作废,成为了百姓日常之用。

所谓六短之君,即弑父、夺权、欺母、镇兄、图嫂、戏妹。

历史上的隋炀帝可谓是个有名的昏君,很多其他昏君在他面前一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其实很多都不过是后人所写小说编的故事,比如《隋唐演义》等。

唐朝时期,文学的发达也是空前绝后。平平淡淡的孟姜女的故事,被渲染成了秦始皇莫大的罪过。其实最早的史书版本不过是,孟姜女老公打仗死了,她才哭而已,隋炀帝的故事大多也是这样。加上执政者为了宣扬自己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往往也会加以改造。

比如图嫂之事,其故事来源于《隋唐演义》,真实性自然大打折扣。据《北史》记载,萧皇后,萧美娘其本身很早就是隋炀帝的女人。早在隋炀帝杨广为晋王的时候,杨坚开国第二年,就会杨广选了王妃,而此人就是以后的萧皇后,所以不存在图嫂之说。

《北史》成于唐朝初年,大多记录于唐高祖李渊时期,从真实性而言,我认为比其他稍微可靠一些。

再比如弑父之罪,由魏征等主编的《随书》中,其实也未见记载。杨广后来登基后,其五弟杨谅也并未以杨广弑父的罪名进行谋反。如果是真有其事,这可是天下共杀之的大罪,多么有利于自己。

再比如戏妹,所谓的琼花公主,也不过是《说唐演义全传》中的虚拟人物,为了就是彰显杨广的无道罢了。

所以很多事件的真实性,其实都经不起推敲。很多东西之所以以讹传讹,往往是后人自己的脑补和臆测。这种故事也容易吸引人的眼球,也更容易让人记住。隋炀帝被抹黑,就能看出其可怕程度。

如今历史的真相往往扑朔迷离,有太多的东西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们看待历史要公正,从迷乱的云团中,找出深藏于那背后的真相。切不可人云亦云,贻笑大方。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愚人之娱


感谢提问。

我认为隋炀帝杨广修建大运河有大功于世,但是急于求成造成了民夫的大量死亡,综合来看,功大于过。“六短之君”是野史、评书强加给杨广的,并不符合史实。


大运河的修建的背景

隋朝结束了南北分治局面

自晋朝东渡以来,南方与北方先后经过了数个朝代,时间长达数百年。而因为朝代不同也造成了政治上的对立与南北方的隔阂。

杨坚以隋代周后,大力发展国力,为南北方的统一做着准备。南陈最后一位统治者只知饮酒作乐,朝政腐败,此时杨坚命令次子杨广挂帅出征,一举攻灭南陈,国家再度统一。

虽然南北方重新统一,但是双方的隔阂一直存在,并不是简单的一统就能消除的,甚至杨广任扬州总管期间,江南地区还有叛乱发生。


南方物产丰富

因为气候的原因,南方的物产较之北方丰富了许多,因此很多时候都会将南方的物资运往北方。相对于陆路运输来说,显然水路运输要更为便捷、经济。

大运河修建的意义

杨广清楚的明白大运河对于隋王朝的意义,甚至是南方开发以后,任何一个有着清醒头脑的人都能明白一条大运河对于王朝的意义。

对于隋王朝与杨广来说,大运河不仅可以沟通南方与北方,消弭双方在政治上的对立。大运河还可以将南方丰富的物产运送至北方粮仓,缓解关中地区粮食的匮乏,所谓的“朝发夕至”便是如此。甚至是南方有叛乱时,军队也可以乘船快速抵达。

而杨广让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太过急于求成,明明是一项世纪工程,偏偏在他这里六年就完工了,而代价就是民工累死无数。


即便如此,大运河乃至杨广都是有功的,不能被抹杀。

所谓的“六短之君”

“六短之君”仅仅是野史、评书强加给杨广的不识之言,再加上唐朝的推波助澜,使得杨广的恶名一直流传。

个人看来,李世民如此编排杨广,首先是不敬长辈,毕竟杨广是李世民的表叔。其次李世民为了体现唐朝是正义的化身,刻意将杨广黑化。而杨广在位期间对士族多有得罪,因此野史、评书多为抹黑杨广之言。


在真正的历史中,杨广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虽性格急躁,但不失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

我是盛夏一抹清凉,喜爱历史,热爱历史,欢迎关注。


盛夏一抹清凉


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这件事,应一分为二看待。

无可否认,大运河在中国历史的南北漕运上,发挥了积极的重大的作用。

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初衷,是为了游乐。

在大运河开凿的过程中,征调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日以继夜,死了很多人。

大运河开通以后,隋炀帝去江南游玩,随行船只达上千艘,两岸张挂绫罗绸缎,沿途州府供给食物,糜费巨大,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又隋炀帝好大喜功,完全不管百姓死活,三征高丽,动用全国的军力和民力,死伤累累,民不聊生。

隋朝二世而亡,隋炀帝责无旁贷。

总起来客观地说,在开凿大运河这件事情上,功还是大于过的。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六短之君是小说演义对杨广的称谓和评价,后人对于杨广的评价从来都是争议不断,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杨广是个暴君,但不是昏君,杨广有功有为,但无德无制。

杨广不是个高明的政治家,有心作为但急功近利,又骄奢淫逸。在各地大建宫殿,还大修长城,三征高句丽,贯通大运河,这一系列举措,耗尽民力,以致民怨沸腾,百姓怨声载道。

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最终招致民变、王朝灭亡。

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朝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这是隋朝贯通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动机。

开凿运河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大运河的贯通为后世王朝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但杨广的急于求成,使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


宋朝那些年


隋炀帝“六短之君”的称呼是小说 演义中的,不是真正的学术,不足采信。开凿大运河从长远看有积极作用,但不能因此掩盖杨广的罪恶。任何事情都要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考查,开凿大运河超出当时国力民力的承受范围,给国家人民带来的是不良后果。主观上杨广开凿大运河也不是为了畅通南北交流,而是为了游乐。总之,不能因为大运河日后的积极作用,就据此抹杀杨广的罪恶。这是两个问题。


古今多少滋味


所谓六短,分别是弑父、谋宫、夺权、欺娘、戏妹、鸩兄。件件都是大罪。不过实际上这些罪名都是隋唐系列小说中提出来的,真正历史上是很难找到真凭实据的。但杨广死后的谥号为炀,意思是抛去礼法,远离大众,说明他不是一个好皇帝。常常看到一种观点说杨广时期开凿的大运河至今还在起作用,所以他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秦始皇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族入侵,然而杨广开凿运河的目的是为了他个人追求享乐的需要,而不是民生经济考虑。运河后来起的作用完全是歪打正着。


木易读历史


当世是过,后世为功。

任何的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孟子,李斯都写过积微之说。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一点一点慢慢来,不然就会越来越乱。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本身就超出了时代的社会能力。更何况,修建都城,对外用兵同时进行,说实话,隋朝是被灭的里面最冤的一个。它末年的时候国家人民还很富足。只是因为对外用兵,导致国家实力锐减,当国内发生动乱时无力平叛。跟何况当时处处锋烟。但他修建的大运河直到现在,仍然在使用。

所以,对当时来说是一种过错,但对长久来说确是功劳。


这样说历史


對後世來說肯定是功,他開通運河,的初心肯定也是為了交通,致於後人說他開運河是為泳樂,可能是他在運河開通時順勢遊樂了一回的原因,致於說過有可能當時幹這工程有點超出了當時社會生產力,超出了人民承受能力。致於後人少說他之功而多說多過,一他是短命皇朝,無法施展他的能力,二這運河工程一本就是,苦在當代利在千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