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說到習得性無助,很多家長對於這個名詞都比較陌生,但是習得性無助的實際表現卻在孩子的生活中頻頻出現。

晚上同事在輔導女兒彤彤寫作業時,彤彤剛剛把題目讀完,沒有做過多思考就對媽媽說:“這道題我不會。”同事對於孩子的這一表現特別生氣,其實他們家的孩子並非只在學習上會經常說我不會。

作為一個二年級的小朋友了,面對繫鞋帶這個事情,她也理直氣壯地說她不會。

彤彤的媽媽和我們說:“其實我們家的孩子並非不會繫鞋帶,只不過之前每次孩子系得鞋帶都很醜,他的爸爸便在一旁嘲笑他,從此之後孩子便說自己不會繫鞋帶了。”

其實很多孩子,在面對一些事情時都是有能力解決的,但是由於平日裡,父母的教育方式不當,使得孩子不敢去進行嘗試,這就是孩子在生活當中的習得性無助表現。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一、讓孩子一事無成的魔鬼: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一名詞來自於馬丁·塞利格曼和梅爾合作的電擊狗的實驗:

他們將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電擊的痛苦。經過來回重複這一步驟,而後讓蜂音器發出響聲,再給狗施加電擊之前,將籠子打開,但是此時在籠子中的狗還沒有遭受電擊,就開始在地上不斷地呻吟,它原本可以逃出籠子躲避這個痛苦,但是卻選擇放棄逃避,在原地等待,這種行為就是習得性無助。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如果家長不停地用負面的詞彙去諷刺家中孩子的蠢笨,那麼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打擊中就會集中更多的挫敗感。

有些孩子原本是在寫作業,但是他們看到父母站在他們旁邊就不敢下筆了,他們擔心自己在家長面前出錯,再次被父母責罵,所以他們便選擇對家長說:“我不會。”

習得性無助,不但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信心,更讓那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無法克服困難,更別說掌握基本的技能了。

二、習得性無助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讓孩子放棄努力

心理學家指出,習得性無助在學習當中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因為如果這些孩子在學習當中,經常受到家長的批評,還會遭受老師的指責,即使他們最初有信心,但是隨著多方面的打擊,使得孩子自己也認為,他們無法取得較好的成績。

因此,這些孩子在學習上的努力便逐漸減少,而這又使得孩子的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如此惡性循環會不斷地降低孩子的成就動機。

2.無助感泛化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當人們的某種反應和刺激形成聯繫時,那麼人們會對類似的刺激也會出現同樣的反應,而這一反應就是泛化的結果。

有些孩子在學習中比較偏科,他們對於文學類比較敏感,但是對於理科卻常常感到頭疼。如果孩子在學習中常常在理科這一課題中受挫,這種受挫的無助感,會使得他們對於其他原本擅長的科目也逐漸吃力,最終導致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一些孩子會對所有科目失去動力。

習得性無助不但會對孩子的學習產生影響,對他們的生活也會帶來消極的影響。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卻不知自己的行為,在逐漸地引導孩子走向習得性無助。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三、“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1、給孩子貼標籤

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最忌諱的就是給孩子貼一些無用的標籤。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總是做錯題目,便在孩子的耳邊不停地說:“你這個孩子太笨了。”

試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努力的過程中,總是被別人批評是笨,那麼很多孩子便會逐漸認為自己是真的笨。

這就使得一些孩子面對複雜的題目時,首先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他們暗示自己十分蠢笨,所以一定不會做這道題,一些小朋友便不會主動去思考問題了。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2、不合理的歸因讓孩子更加無助

發展心理學家認為,潛能是需要激發的,但是激發孩子潛能是需要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能否正確歸因便是影響孩子順利激發潛能的重要因素。

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雖然不會打罵孩子說他們笨,但是當孩子出現成績下降時,他們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總是將孩子成績下降的原因歸咎於運氣。

而經歷過多次考試的人都清楚,在考試中失利,如果不是因為缺少練習,那麼就是因為孩子沒有較強的心理素質。

家長經常將這些原因歸咎於外部因素,會使孩子無法發現自己的弱點,這便使得一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漸變得自卑,心存僥倖心理。

缺乏積極性的他們,更不願意對學習投入更多的精力,使得孩子在學習上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造成了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想要幫助孩子擺脫習得性無助,不但需要孩子自己去克服無助感,更多的是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四、家長如何避免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1、表揚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卡爾·威特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就極力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認為父母一定要親自教育孩子,並且不斷的鼓勵孩子,更能讓他們養成好的習慣。

家長對孩子講過多的抱怨,常常將孩子說的一事無成,往往會掩蓋住孩子的潛能。但是父母在誇獎孩子的時候,不但表達了父母對於孩子的信任,同時也能加深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充滿自信的孩子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所以家長在看到孩子的優點時,一定要表揚他們。

2、家長需要調節自己的情緒

有時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總是控制不住自己要發火的脾氣,這時他們便會用一些負面的詞彙去打擊孩子。所以說,想要讓家長能與孩子進行積極的溝通,就需要家長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

家長一旦想要去批評孩子時,首先要給自己一個暗示,“孩子現在年紀小,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不能過度打擊他,而是需要引導他。”在多次的暗示下,家長便能夠養成習慣,在發火前壓制住自己暴躁的情緒。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3、避免過度的挫折教育

有的時候,家長希望孩子在未來不受苦,便選擇在孩子小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打擊教育,希望孩子能在他們的身邊逐漸克服這些困難。

但是有時過高的標準,常常會讓孩子瀕臨崩潰,最終選擇放棄,家長在這時會認為孩子過於嬌氣,便對孩子大肆批評。

但是這會讓孩子逐漸失去信心,所以面對挫折教育,家長需要適度,不要給孩子定過高的標準。同時,當孩子面對困難時,家長也不應該置之不理,而是應在一旁及時觀察孩子的動向,在孩子有需求時幫助他們理清思路,找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並非是通過打擊教育。相反,過多的打擊甚至會讓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與其讓孩子在這種無助感中長大,不如試著讚美孩子,增加孩子的自信。

“貼標籤”和“不合理歸因”,助長孩子習得性無助,家長如何避免


這裡是崛朗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