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美國幼兒園的第一天,見識了中美媽咪教育的不同

女兒美國幼兒園的第一天,見識了中美媽咪教育的不同

5年前,不到三歲的小姐姐在美國濱州一家蒙特梭利幼兒園入園了,當時一起入園的還有兩個中國孩子和一個美國孩子。幼兒園為了讓孩子們更快更好的適應新環境,有三天家長陪園的時間。

第一天入園,老師給孩子們介紹了學校應該遵守的制度,教室的各個區域及使用規則,各項教具、圖書、手工及創作材料的使用流程等,介紹完畢,孩子們就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區域活動了。

由於第一天入園,孩子們對這裡充滿好奇,在教室裡搜索著自己想要去的區域。我發現教具區是大多數孩子的最愛。他們按照老師的介紹,先拿了一塊小攤子鋪在地上,然後小心的把教具拿過來開始坐在地上研究起來,接下來不同媽媽的表現就開始有了差異。

有一箇中國孩子拿了一個圓柱形插座玩起來,一個個小插座大小不一,拿出來容易,打亂了放回去,對於3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很有難度的。中國孩子擺弄了一會兒有些急了,媽媽見狀溫柔的看著孩子說:“寶寶觀察一下,這些小插座是不是都不一樣大啊?你看左邊的插孔要大一些,越往後越小。你要按照大小不同的順序把他們放回去就可以了,寶貝再試試?”小朋友經過媽媽這一指點,也發現了這個特點,他把插座按大小排隊,嘗試了一會兒最終放回去了,小朋友開心極了,向媽媽報告,媽媽伸出大拇指說:“寶貝真棒!”

美國小朋友對這個教具也很感興趣,拿過來研究了好半天同樣放不回去,開始著急起來。媽媽看到了走過去溫柔的說:“寶貝,媽媽看到你有些著急,需要我的幫助嗎?”孩子看到媽媽過來,緊皺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說:“是的,媽媽,我需要你的幫助。”媽媽拿過教具看了看說:“寶貝,這個教具很有意思。好像每個插座的大小都不一樣啊。你發現了嗎?”

小朋友仔細的看了看說:“我發現左邊的插孔很大,右邊的很小。”媽媽贊同的說:“很棒孩子,你觀察的很仔細,你再試試看,相信你可以的。媽媽就在這裡陪著你。”小朋友拿過教具又開始嘗操作,一遍又一遍觀察、思索、嘗試,很久他終於完成了,開心的對媽媽說:“媽媽,我做到了!”媽媽說:“寶貝,你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操作,我為你感到驕傲。”

在這個實例中,兩個媽媽都是溫柔的對待自己的孩子,都熱心的幫助孩子,但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一, 看待孩子和父母關係的態度不同

中國媽媽看到孩子不能很好的操作教具有些著急,就主動的走過去幫助孩子,而沒有問孩子是否需要媽媽的幫助。

大多時候,中國家長總是喜歡把自己放在強者的地位自居,而孩子是弱小的,是需要照顧的。爸爸媽媽比他們厲害,孩子只要需要,我們就會毫不猶豫的幫助他們。但往往我們忘記了,孩子遇到困惱時,是否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給與的是他們需要的嗎?他們需要的是我們的指點?還僅僅是我們的關注和心理上的支持?

同樣是遇到困擾的孩子,而這位美國媽媽則是溫柔的問孩子“你是否需要媽媽的幫助?”媽媽徵求了孩子的意見,這是對孩子的尊重,她把自己放在了和孩子一樣的高度,而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你需要我幫助,我會全力引導;你需要我的支持,我就在這裡。

女兒美國幼兒園的第一天,見識了中美媽咪教育的不同

二, 發現問題對孩子的引導方式不同

中國媽媽:

•“寶寶觀察一下,這些小插座是不是都不一樣大啊?

這是中國媽媽對孩子的引導,讓孩子觀察不同,這點很好。

•“你看左邊的插孔要大一些,越往後越小。你要按照大小不同的順序把他們放回去就可以了,寶貝再試試?”

然而,中國媽媽並沒有給孩子時間自己觀察,而急於給出答案。她直接告訴了孩子教具的秘密!孩子看似懂得了原理,但是卻缺少了自己研究探索的過程,他的知識經驗的獲得是經由大人的直接給與獲得。這種直接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快捷,但是弊端也顯而易見:缺乏自己主動的思考

• “寶貝真棒!”

當孩子最終完成後,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成績給出了肯定,但是“寶貝真棒”這樣的表揚太籠統,孩子只是模糊的知道自己很棒,但是哪裡棒不知道。這種類似於敷衍式的誇獎,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好事。一是重複的話聽久了,孩子就會不在意,並不覺得是誇獎;二來,孩子會盲目的自信,認為自己就是最棒的,當在外面受了挫折時,就會備受打擊。表揚誇獎孩子一定要說出理由來,讓孩子知道自己哪裡值得肯定,哪裡優秀,什麼地方是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表揚細節,讓孩子知道自己棒在什麼地方。細化表揚,才更具表揚效果。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說“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美國媽媽

•“寶貝,這個教具很有意思。好像每個插座的大小都不一樣啊。你發現了嗎?”

媽媽同樣也給孩子指出了插座的不同,但是並沒有告訴他有什麼不同,她只是啟發孩子自己去觀察。小朋友經由媽媽的引導開始仔細觀察每個插座和插孔的不同,終於自己發現了規律,相信這個探索的過程正是中國孩子缺失的地方。這種由自身努力獲得知識所帶來的成就感要遠遠大於直接得到答案快樂得多。

•“很棒孩子,你觀察的很仔細,你再試試看,相信你可以的。媽媽就在這裡陪著你。”

美國媽媽對於孩子的努力,及時而又準確的給與了鼓勵,她讚賞孩子觀察仔細,而不是單純的“你很棒”,這讓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觀察方面做的很好。對自己的觀察力更有了自信。接著,媽媽鼓勵孩子繼續嘗試,並告訴孩子“媽媽在陪著他”,這讓孩子內心充滿能量,有媽媽的陪伴他不孤單。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可能僅僅是媽媽的陪伴和支持,他就充滿自信和勇氣。媽媽過多的指點反倒擾亂了孩子自身的思維模式,給他帶來意識的混亂,而這種混亂會讓孩子產生兩種不同的感覺。一種感覺:媽媽是最厲害的,我不行,我只要聽媽媽的就好;另外一種:媽媽總是喜歡干涉我,我不要聽他的。

•“寶貝,你用自己的努力完成了操作,我為你感到驕傲。”

媽媽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孩子為此感到很興奮,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因為自己很努力,那麼以後想要成功,就要很努力。自己的努力被媽媽看到,得到媽媽的讚賞,媽媽為自己感到驕傲,這給孩子無盡的力量,孩子下次會變得更強。


女兒美國幼兒園的第一天,見識了中美媽咪教育的不同

從這兩位媽媽短短的幾句話中,我們看到,孩子的優秀除了先天好的基因以外,家長的教育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發展。

中國家長大多都以權威自居,教育孩子要聽話,要懂事,要努力學習給家人爭口氣。他們把自己人生的夢想強加給孩子,似乎孩子就是這個家的希望,孩子代表的是個家庭,但往往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感受,忽略了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事實。中國的孩子有多少都是揹負著爸爸媽媽的的期望,按照爸爸媽媽的意願過著他們渴望的一生?有多少因為自己的意見和爸媽的相違背而被扣上了逆子的罪名?

中國家長時常一方面埋怨著孩子不夠獨立,一方面大包大攬,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他們時常等不及讓孩子自己學習,怕孩子自己做太耽誤時間,卻忘記了給孩子自己成長和體驗的機會。成長需要時間,它是一個急不來的過程;成長的路上會有磕磕絆絆,孩子要吃得苦和要走的路別人替代不了。

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是,放下自己火急火燎的心情,停下來看看自己的孩子,看看他們需要的是什麼,聽聽他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在背後默默的支持他,讓他成為他自己,這應該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後把紀伯倫的詩獻給大家!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孩子成長路上的點滴體會,希望與你探討和分享,喜歡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