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方法比努力重要?盲目努力,是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沒有方法的努力不會帶來好結果

努力到底有沒有用?

很多人可能認為,做事情只要你好好幹,足夠努力就能把事情做好。我們平常鼓勵別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什麼呢?就是“加油!好好努力!”對吧。

但實際情況是,努力有時候是沒有用的,甚至是有害的。努力有用,必須基於你的方法是正確的。

為什麼方法比努力重要?盲目努力,是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我們拿背單詞來講吧。例如你要背GRE單詞,八九千個詞彙,這麼大詞彙量你怎麼背呢?你說努力去背就能夠把這本書全部拿下來嗎?五六百頁的詞彙書,如果努力就能夠拿下它,就不會有那麼多英語成績差的學生了。

只懂得加油努力的人,對於簡單知識,他的表現可能是不錯的。但是一旦面對複雜知識,他一定學不下來。很多人小學的成績特別好,但是一到初高中就不行了,也正是這個原因。

小學的知識是簡單的,而且知識量也不太大,這時候,基本上只要足夠努力就能有好的成績。而初中開始,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首先是知識量成倍增加,其次是知識體系也變得更加複雜多樣。如果你用學習簡單知識的方法,去應對初中和高中,那麼註定一敗塗地。

打個比方說,假如現在你要背一本500多頁的GRE詞彙書。在沒有使用學習方法的情況下,你把這本書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那得到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一定是,你什麼都沒記住!除非你是個過目不忘的天才。這種情況下,你就會慢慢的對學習產生無力感,甚至是恐懼感。厭學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也會慢慢形成。

在找到學習方法之前,很多人都不會相信自己能夠背完8000詞彙,對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甚至感到絕望。當你告訴他,如果方法得當,又足夠努力,那麼他有機會在一個月內背完這本書,他一定會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看著你。

為什麼方法比努力重要?盲目努力,是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將一本書從頭一路看到尾,這完全是蠻幹。要記住,任何事情都是講究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方法就好像使用槓桿,找對了支點,你只需輕輕用力,就能抬起比你重幾倍的物體。

沒有方法的努力導致失敗,經常性失敗導致“習得性無助”

如果不懂的方法,像上面描述的那樣,你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一點進步都沒有,這種情況下會對我們的學習積極性造成非常嚴重的打擊。

我從來沒有見過哪一個學生不希望自己成績好的,但是為什麼會出現“學渣”呢?為什麼會出現某些學生放棄自己的學業呢?這些學生他會表現出來,讓你覺得他是真的不想去學。難道他就不希望自己學習好,將來有一個好的人生嗎?當然不是這樣。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特別是當我們身處一個集體當中的時候,我們會希望自己最好是做的比其他所有人都好,這個會給我們一種成就感和榮耀感,而這種感覺是每個人都想要的。

為什麼方法比努力重要?盲目努力,是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對於“學渣”,我們往往認為是因為他自己不願意努力。其實,恰恰相反,是因為努力沒有帶來好的結果,而他們又不知道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手足無措,完全看不到希望,所以成績差,他們也只有認了。

但是,出於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我們往往很難接受自己“無能”,更何況學生是在一個集體裡面,就更不可能承認這一點了。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差學生會用“我不愛學習”,或者“我不願意努力”來掩飾這一點。就是說這個事情不是我做不好,而是因為我不想去做。但是,這種假裝,時間久了也可能會成為真的。最後可能連他自己都會被自己騙,認為自己就是不愛學習的。

努力之後卻帶來失敗,這常常會導致我們放棄,慢慢養成“習得性無助”。我們會認為“你看,我再怎麼努力也沒用,我還能怎麼樣呢?”

為什麼方法比努力重要?盲目努力,是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這就是盲目努力所帶來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沒有正確的方法,努力不僅不能為你帶來好的結果,反而對你有害——讓你培養出“習得性無助”。

要打破這個局面,我們必須採用科學的方法去學習和工作,讓付出的努力能夠產生正面的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慢慢建立自信,破除“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

有機會,我會和大家深入談一談關於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問題。

結語

你有遇到過上面提到的問題嗎?現在克服了嗎?你是怎麼做的呢?

希望你能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自己的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