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哪一款好?

揪巡


索尼和bose降噪耳機行業的開拓者,這兩個品牌一直處於這個行業的巔峰,隨著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無線降噪耳機的推出,兩款耳機成為了熱門的話題,那麼在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這兩款降噪耳機中如何挑選出自己心儀的耳機呢?

  首先是外觀方面,BOSE 700採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風格,顯得更為時尚、輕量化,不僅不鏽鋼頭梁和耳罩之間沒有複雜的連接結構,而且頭梁頂端到尾部的幾何過度也非常自然,整體相當簡潔。

  至於WH-1000XM3則是沿用了索尼一直以來的簡約風格,整體乾淨利落,除了LOGO以外,其餘部分均使用了統一配色。雖然,耳罩和頭梁之間採用了傳統的新月形框架進行連接,但同樣擁有較強的一體感。

  我們認為,這兩種外觀設計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展現了不同的理念。不過,BOSE 700沒有可摺疊結構,只能將耳罩放平,放入收納包內。

  雖說兩者附帶的收納包體積相似,然而出門在外,如果隨身物品較多、空間緊張,在不使用收納包的情況下,索尼耳機的可摺疊設計就會佔用更少的空間,而且摺疊後緊湊的結構也便於存放。

  舒適度方面,拋開材料技術,兩款耳機的實際佩戴感受相當接近。它們都採用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橢圓形耳墊,類似皮革的材質,帶來了親膚、柔軟的觸感,兼顧一定的透氣性和隔音效果。同時,兩款耳機耳墊產生的壓力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厚實的填充物有效支撐發聲單元,佩戴時不會磕到耳朵外側,長時間使用沒有不適。

  兩者在頭梁設計上有著明顯的區別,BOSE 700是一體結構,雖然襯墊厚度不及索尼,但覆蓋面積有些許優勢。不過,在實際佩戴時,他們打了平手,都能有效分擔耳機的重量(BOSE 700約實測260g、索尼WH-1000XM3實測約250g),非常舒適。

  操控方面,BOSE 700終於引入了觸摸控制,熟悉、上手之後和索尼WH-1000XM3擁有類似的交互體驗。兩款耳機除了電源開關、藍牙配對、降噪開關,以及觸摸手勢的差異外,最大的區別在於索尼WH-1000XM3整個右側耳罩都是觸控區域,而BOSE 700只有右側耳罩前半部分可以觸控,操作區域稍小一些,可能會顯得略微擁擠。

  結論:觀設計方面,兩款耳機各有特色,如何選擇取決於大家的喜好和審美。而在佩戴舒適度、操控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幾乎達到了同一水平,熟悉之後,它們可以帶來近似的使用體驗。不過,索尼WH-1000XM3作為日系產品,更加註重產品細節,還擁有摺疊結構。當然,實際感受可能會因人而異,如果你非常糾結耳機的佩戴體驗,不妨找機會線下體驗。

  對比2:降噪、續航及無線傳輸技術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BOSE是降噪領域的標杆,相關技術一直走在行業前端。相比之前的型號,BOSE 700搭載了新一代消噪技術,內置全新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八麥克風系統,擁有11級降噪等級,除了環境音降噪外,拾音降噪也成為了重點所在。耳機的麥克風系統中,六個麥克風組合可用於消噪,其中一對又會與另外兩個麥克風進行組合,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

  索尼在音頻技術方面向來以“黑科技”著稱,在降噪領域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WH-1000XM3的性能已經非常強勢。耳機擁有20級可控降噪、氣壓降噪優化等特性,並強化大多數同類產品難以顧及的中高頻降噪。

  耳機內部搭載的HD降噪處理器QN1採用32位音頻信號處理技術,集成的數模轉換器和模擬功率放大器,具備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時,兼顧音頻信噪比和低失真表現。

  除了降噪技術外,兩款耳機的續航時間、無線傳輸技術也不得不提。今年推出的BOSE 700,不僅支持藍牙5.0,續航時間也長達約20小時,並提供快充功能,充電15分鐘可用約3.5小時。

  不過,去年就已經發布的索尼WH-1000XM3並沒有處於劣勢,雖然只有藍牙4.2,但相比BOSE 700卻支持更高質量的LDAC、aptX HD音頻編碼,可以傳輸20Hz至40kHz音頻信號,達到Hi-Res標準,並有方便、快捷的NFC功藍牙配對,搭配安卓可獲得最佳體驗。使用時間方面,耳機開啟降噪後的續航時間也達到了約30小時,快充10分鐘續航約5小時,多方面均優於BOSE 700。

  結論:總體而言,在續航及無線傳輸技術上索尼佔優,至於降噪技術,我們先不做定論,具體看它們的實際表現。雖說,BOSE 700的續航時間足以應對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航班,但索尼WH-1000XM3更勝一籌,不止是續航達到了30小時,還支持更高質量的藍牙音頻編碼,不存在傳輸瓶頸,對安卓非常友好。

  對比3:降噪效果及音樂聽感

  耳機的實際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畢竟技術再強,最終還是要用耳朵來收貨。

  在降噪方面,兩款耳機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接近,屬於第一梯隊。其中,低頻噪音是兩款主動降噪耳機最擅長的領域,處於最大降噪等級時,兩者幾乎可以徹底消除飛機引擎、汽車引擎,以及地鐵行駛時的噪音。對於不太有規律的汽車轟鳴聲,兩款耳機同樣可以輕鬆應對。我們認為,採用全新降噪系統的BOSE 700,和具備HD降噪處理器QN1的索尼WH-1000XM3不相上下,基本打成平手,只是BOSE低頻降噪稍稍細膩、乾淨一些而已。

  其次,在主動降噪耳機最不擅長的中高頻方面,索尼WH-1000XM3略勝一籌。使用BOSE 700時,吸塵器尖銳的噪音會存在更多的殘留,而且附近對話也相對容易聽清。索尼WH-1000XM3就能比較有效的去除吸塵器噪音,同時對話聲也變得略微模糊,甚至是各類物體撞擊聲也能進行一定的抑制,中高頻降噪顯然是索尼更具優勢一些。

  至於音樂聽感,這次的對比結果出乎意料,在很多人印象裡BOSE耳機的低頻表現應該是強項,但實際卻是索尼更加澎湃。相比BOSE 700,索尼WH-1000XM3的低頻厚實、量感豐富,適合呈現音樂中的鼓點和打擊樂器,氛圍感不俗。另外,索尼耳機的人聲也沒有緊貼耳朵,更有空間感,樂器之間也有明顯的層次區分,顯示出了更大聲場效果,甚至是帶來了優秀的觀影體驗。

  而BOSE 700的優勢在於順滑的中高頻銜接,相對來說聽感也更為均衡一些。不過,如果沒有對比,我們依舊會認為它是一款偏重低頻表現的耳機,只是本次索尼WH-1000XM3的表現確實有些搶眼。顯然,WH-1000XM3搭載的40mm液晶高分子振膜單元以及高解析音頻技術確實帶來了顯著效果。

  結論:兩款耳機的音質聽感各有所長,難解難分。而在降噪性能方面,索尼和BOSE已經非常接近,BOSE 700低頻降噪稍有優勢,索尼WH-1000XM3更為擅長中高頻。

  對比4:對應App功能、用戶體驗

  為了帶來更為豐富的使用體驗和功能,兩家廠商都為旗下降噪耳機準備了手機App,允許用戶對降噪等級、耳機功能進行詳細的自定義設置。

  首先,BOSE 700擁有本地化的BOSE音樂應用程序,可以設置當前降噪等級、降噪預設、語音提示等等方面,並提供使用幫助。整體而言說,目前這款App功能還比較簡單,在用戶界面設計方面也中規中矩,不過上手相對容易,沒有太大的學習成本,只是有時連接過程還不是非常順暢,需要多次嘗試。

  不同於BOSE音樂,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則是擁有豐富的功能。App內可調整20檔降噪等級,如果啟用自適應聲音控制,SENSE ENGINE還將自動檢測停留、步行、奔跑、乘坐交通工具這四類狀態,切換預設的環境聲和降噪方案,不必再進行手動設置。

  索尼的App還提供個人降噪優化,能根據海拔高度、氣壓來調整降噪效果,在飛機上能獲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另外,均衡器、環繞 (VPT) 音效、聲音位置控制等功能也有加入。不止如此,App內置DSEE HX數字聲音增強引擎選項,可補償高頻信號和數字音頻壓縮所帶來的損失。

  總之,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為用戶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同時界面也相當容易上手,連接過程順暢,擁有人性化的用戶體驗。


小五哥看天下


索尼和bose都是主動降噪耳機市場裡兩個最有代表性的耳機,索尼WH-1000XM3是去年推出的耳機,bose 700是今年推出的耳機,售價方面WH--1000XM3比700便宜100元,WH-1000XM3為2899,700為2999。而到底哪個更好呢?拿個人感覺來說。


頭梁、耳罩方面:

索尼WH-1000XM3頭梁和耳罩更舒服,設計也更符合亞洲人,佩戴時更加貼合頭部,並且對於耳朵的包裹性也更好。對於戴在耳朵上時,索尼WH-1000XM3為面板朝外,bose 700為振膜朝外,個人來說索尼更加舒服,bose空間會比較小。並且在頭梁方面索尼WH-1000XM3支持摺疊,bose不支持。

降噪方面:

索尼WH-1000XM3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方便,bose 700雖然和索尼一樣降噪效果都非常的好,但是bose 700顯得不是那麼的方便。總體來說索尼的更加均衡,無論是對於人聲還是交通工具對有比較好的效果,而bose人聲表現更差一下。

接下來就是音質和續航方面,都是索尼的表現要比bose更加出色。


當然,雖然索尼無論各方面表現都比bose更加出色,但是仁者見仁,還是購買自己喜歡的。(個人推薦索尼WH-1000XM3)


i白魚i


WH-1000XM3和BOSE700。這兩款產品都有著非常出色的降噪性能,BOSE的降噪耳機有著較高的名氣,而索尼的1000X系列自打誕生之初就是朝著顛覆而去的。

因為降噪耳機的降噪功能是獨立的,即使不播放音樂也可以讓人享受安靜。作為一個WH-100XM3的老用戶,將著重在佩戴、操作、降噪及音質、續航、穩定性等幾個方面跟大家分享這兩款產品的對比。

佩戴感受

佩戴方面,二者都是便攜頭戴式耳機的典範。 就主觀感受來說一下,這兩款產品主要有三點區別。首先是耳罩內部空間,BOSE的空間會更大,長期佩戴下來的內部悶熱感會比索尼來的更慢一些。仔細觀察WH-1000XM3耳罩內部的海綿要比Bose 700更厚,導致了內部空間會有一定的佔用。用手去觸摸腔體表面和內部海綿,Bose 700的更加輕薄,這似乎在電路或者電池做了一定的妥協。

其次是Bose 700頭梁部分的側面壓迫感更小,從WH-1000XM3換到Bose 700之後總會給人感覺運動佩戴時可能會脫落的感覺。最後就是Bose 700耳罩的部分要比WH-1000XM3的耳罩更加緊一些,這點對於戴眼鏡的用戶來說至關重要,WH-1000XM3耳罩部分對於鏡腿跟皮膚的壓迫力度更小一些,長時間佩戴會更舒服。不過二者在最後這點上的區別就 的主觀體驗而言相差沒有上面兩點來的更大。

還有一個小細節就是WH-1000XM3基本上是以皮革和塑料來包裹耳機。Bose 700是皮革和金屬來包裹,接觸皮膚的部分偶爾也會是金屬。懸掛在脖子上的耳罩Bose 700是朝天外翻,BOSE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區別於索尼正常思維下的產品。或許這就是BOSE在官網上大書特書的優化佩戴。

配對&操作體驗

操作方面,硬件上 在習慣了WH-1000XM3之後使用Bose 700經常誤觸。無論是側面的觸摸式操作腔體還是按鍵,都要比WH-1000XM3操作起來更加"輕鬆",這種"輕鬆"是相對於WH-1000XM3的"吃力",無論是佩戴還是掛在肩上,Bose 700誤觸的困擾一直伴隨著 一週的使用過程。其實WH-1000XM3和Bose 700有著非常相似的操作邏輯,只是WH-1000XM3的按鍵更加緊,誤觸控制的比Bose 700更加好一些。

如果說硬件上的操作體驗是可以去慢慢習慣,但是軟件上的體驗就是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配對方面,Bose 700可以直接在手機設置的藍牙開關中配對,但是這樣配對之後再使用BOSE音樂這個APP就變得極為困難,需要用戶解除配對後來到BOSE音樂這個app上進行配對,發現設備後要等待3分鐘左右的時間才能做到使用這個app。

而WH-1000XM3不存在這個問題,在手機設置的藍牙中配對完成後,打開Headphones app就可以直接設置耳機了。在app中,Bose 700設計的很簡潔,值得把玩的就是降噪檔位的調節有10級調節。而WH-1000XM3這邊的調節選項就很多了,除了識別場景還可以設置20級降噪調節,

Bose 700在軟件上可以設置選擇連接的多款設備。WH-1000XM3如果配對了多款設備,開機後會主動優先配對最後一次連接的設備,WH-1000XM3需要長按7秒開機鍵進行重新配對選擇新設備。

另外,BOSE在耳機中的的語音提示實在是有些讓人無法形容,不知道是土味還是另類。WH-1000XM3的語音提示倒是相當標準,標準的像是機器音。不過這些都是無關體驗大局的小細節,兩家都應該可以做得更好才對。


西寧小張


 索尼和bose降噪耳機行業的開拓者,這兩個品牌一直處於這個行業的巔峰,隨著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無線降噪耳機的推出,兩款耳機成為了熱門的話題,那麼在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這兩款降噪耳機中如何挑選出自己心儀的耳機呢?   

首先是外觀方面,BOSE 700採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風格,顯得更為時尚、輕量化,不僅不鏽鋼頭梁和耳罩之間沒有複雜的連接結構,而且頭梁頂端到尾部的幾何過度也非常自然,整體相當簡潔。   

至於WH-1000XM3則是沿用了索尼一直以來的簡約風格,整體乾淨利落,除了LOGO以外,其餘部分均使用了統一配色。雖然,耳罩和頭梁之間採用了傳統的新月形框架進行連接,但同樣擁有較強的一體感。   

我們認為,這兩種外觀設計之間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展現了不同的理念。不過,BOSE 700沒有可摺疊結構,只能將耳罩放平,放入收納包內。

  雖說兩者附帶的收納包體積相似,然而出門在外,如果隨身物品較多、空間緊張,在不使用收納包的情況下,索尼耳機的可摺疊設計就會佔用更少的空間,而且摺疊後緊湊的結構也便於存放。   舒適度方面,拋開材料技術,兩款耳機的實際佩戴感受相當接近。它們都採用了符合人體工程學的橢圓形耳墊,類似皮革的材質,帶來了親膚、柔軟的觸感,兼顧一定的透氣性和隔音效果。同時,兩款耳機耳墊產生的壓力也沒有太大的差異,厚實的填充物有效支撐發聲單元,佩戴時不會磕到耳朵外側,長時間使用沒有不適。

 兩者在頭梁設計上有著明顯的區別,BOSE 700是一體結構,雖然襯墊厚度不及索尼,但覆蓋面積有些許優勢。不過,在實際佩戴時,他們打了平手,都能有效分擔耳機的重量(BOSE 700約實測260g、索尼WH-1000XM3實測約250g),非常舒適。   

操控方面,BOSE 700終於引入了觸摸控制,熟悉、上手之後和索尼WH-1000XM3擁有類似的交互體驗。兩款耳機除了電源開關、藍牙配對、降噪開關,以及觸摸手勢的差異外,最大的區別在於索尼WH-1000XM3整個右側耳罩都是觸控區域,而BOSE 700只有右側耳罩前半部分可以觸控,操作區域稍小一些,可能會顯得略微擁擠。   

結論:觀設計方面,兩款耳機各有特色,如何選擇取決於大家的喜好和審美。而在佩戴舒適度、操控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幾乎達到了同一水平,熟悉之後,它們可以帶來近似的使用體驗。不過,索尼WH-1000XM3作為日系產品,更加註重產品細節,還擁有摺疊結構。當然,實際感受可能會因人而異,如果你非常糾結耳機的佩戴體驗,不妨找機會線下體驗。   

對比2:降噪、續航及無線傳輸技術   正如我們開頭所說,BOSE是降噪領域的標杆,相關技術一直走在行業前端。相比之前的型號,BOSE 700搭載了新一代消噪技術,內置全新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和八麥克風系統,擁有11級降噪等級,除了環境音降噪外,拾音降噪也成為了重點所在。耳機的麥克風系統中,六個麥克風組合可用於消噪,其中一對又會與另外兩個麥克風進行組合,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   

索尼在音頻技術方面向來以“黑科技”著稱,在降噪領域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WH-1000XM3的性能已經非常強勢。耳機擁有20級可控降噪、氣壓降噪優化等特性,並強化大多數同類產品難以顧及的中高頻降噪。   

耳機內部搭載的HD降噪處理器QN1採用32位音頻信號處理技術,集成的數模轉換器和模擬功率放大器,具備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時,兼顧音頻信噪比和低失真表現。   

除了降噪技術外,兩款耳機的續航時間、無線傳輸技術也不得不提。今年推出的BOSE 700,不僅支持藍牙5.0,續航時間也長達約20小時,並提供快充功能,充電15分鐘可用約3.5小時。   

不過,去年就已經發布的索尼WH-1000XM3並沒有處於劣勢,雖然只有藍牙4.2,但相比BOSE 700卻支持更高質量的LDAC、aptX HD音頻編碼,可以傳輸20Hz至40kHz音頻信號,達到Hi-Res標準,並有方便、快捷的NFC功藍牙配對,搭配安卓可獲得最佳體驗。使用時間方面,耳機開啟降噪後的續航時間也達到了約30小時,快充10分鐘續航約5小時,多方面均優於BOSE 700。   

結論:總體而言,在續航及無線傳輸技術上索尼佔優,至於降噪技術,我們先不做定論,具體看它們的實際表現。雖說,BOSE 700的續航時間足以應對十幾個小時的長途航班,但索尼WH-1000XM3更勝一籌,不止是續航達到了30小時,還支持更高質量的藍牙音頻編碼,不存在傳輸瓶頸,對安卓非常友好。   

b對比3:降噪效果及音樂聽感   耳機的實際體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畢竟技術再強,最終還是要用耳朵來收貨。   在降噪方面,兩款耳機給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接近,屬於第一梯隊。其中,低頻噪音是兩款主動降噪耳機最擅長的領域,處於最大降噪等級時,兩者幾乎可以徹底消除飛機引擎、汽車引擎,以及地鐵行駛時的噪音。對於不太有規律的汽車轟鳴聲,兩款耳機同樣可以輕鬆應對。我們認為,採用全新降噪系統的BOSE 700,和具備HD降噪處理器QN1的索尼WH-1000XM3不相上下,基本打成平手,只是BOSE低頻降噪稍稍細膩、乾淨一些而已。   其次,在主動降噪耳機最不擅長的中高頻方面,索尼WH-1000XM3略勝一籌。使用BOSE 700時,吸塵器尖銳的噪音會存在更多的殘留,而且附近對話也相對容易聽清。索尼WH-1000XM3就能比較有效的去除吸塵器噪音,同時對話聲也變得略微模糊,甚至是各類物體撞擊聲也能進行一定的抑制,中高頻降噪顯然是索尼更具優勢一些。   至於音樂聽感,這次的對比結果出乎意料,在很多人印象裡BOSE耳機的低頻表現應該是強項,但實際卻是索尼更加澎湃。相比BOSE 700,索尼WH-1000XM3的低頻厚實、量感豐富,適合呈現音樂中的鼓點和打擊樂器,氛圍感不俗。另外,索尼耳機的人聲也沒有緊貼耳朵,更有空間感,樂器之間也有明顯的層次區分,顯示出了更大聲場效果,甚至是帶來了優秀的觀影體驗。 本次試聽時參考的部分曲目▲   而BOSE 700的優勢在於順滑的中高頻銜接,相對來說聽感也更為均衡一些。不過,如果沒有對比,我們依舊會認為它是一款偏重低頻表現的耳機,只是本次索尼WH-1000XM3的表現確實有些搶眼。顯然,WH-1000XM3搭載的40mm液晶高分子振膜單元以及高解析音頻技術確實帶來了顯著效果。   



結論:兩款耳機的音質聽感各有所長,難解難分。而在降噪性能方面,索尼和BOSE已經非常接近,BOSE 700低頻降噪稍有優勢,索尼WH-1000XM3更為擅長中高頻。   

對比4:對應App功能、用戶體驗 為了帶來更為豐富的使用體驗和功能,兩家廠商都為旗下降噪耳機準備了手機App,允許用戶對降噪等級、耳機功能進行詳細的自定義設置。   

首先,BOSE 700擁有本地化的BOSE音樂應用程序,可以設置當前降噪等級、降噪預設、語音提示等等方面,並提供使用幫助。整體而言說,目前這款App功能還比較簡單,在用戶界面設計方面也中規中矩,不過上手相對容易,沒有太大的學習成本,只是有時連接過程還不是非常順暢,需要多次嘗試。


綠葉青蘋果


當然首選索尼WH-1000XM3啦

這貨的音質在功能耳機裡邊已經是最好的了,這耳機賣點就是降噪,使用場景就是在航班,火車等交通工具裡邊,這種場景降噪才是最主要的,你音質再好的耳機沒有降噪面對環境底噪又有卵用,這貨的降噪水平對得起這個價;燒耳機燒到這個價位,基本上都不會只有一副耳機,除非是大法教眾,不然買這東西,不為別的,就為降噪,就為那種全世界都安靜的感覺,我就經常只開降噪,不開音樂,目前消費級耳機,降噪能和這貨比的就是博士的35ll。不過好像這貨降價了好像1999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那肯定比Bose 700性價比好啦,比較便宜1000元。



富貴他芭比


以為庫克又要跳票,準備雙十一入手WH-1000XM3。結果29號凌晨Airpods pro突然上架,作為十年果粉還有選擇的餘地嗎?



gemini-antilope


索尼大法好,如果是S0NY微單全畫幅A系列,還略知一二,特別是A7R4,同時也是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別的還真沒研究過,因此不敢妄做回答。


我是俠骨柔暘


都沒用過,我選耳機看單元組合,瞭解動鐵,動圈的區別和各自的優缺點後,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高,中,低,全頻,不同單元組合,搭配選擇自己喜歡的音質效果的耳機。


王麗君20


實體店 反覆各試聽了幾次 最後選了SONY ,本來是想買BOSE, 很喜歡BOSE 降噪好像也是BOSE做的早, 但這次………


春天到了9535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