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哪一款好?

揪巡


索尼和bose降噪耳机行业的开拓者,这两个品牌一直处于这个行业的巅峰,随着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无线降噪耳机的推出,两款耳机成为了热门的话题,那么在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这两款降噪耳机中如何挑选出自己心仪的耳机呢?

  首先是外观方面,BOSE 700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显得更为时尚、轻量化,不仅不锈钢头梁和耳罩之间没有复杂的连接结构,而且头梁顶端到尾部的几何过度也非常自然,整体相当简洁。

  至于WH-1000XM3则是沿用了索尼一直以来的简约风格,整体干净利落,除了LOGO以外,其余部分均使用了统一配色。虽然,耳罩和头梁之间采用了传统的新月形框架进行连接,但同样拥有较强的一体感。

  我们认为,这两种外观设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展现了不同的理念。不过,BOSE 700没有可折叠结构,只能将耳罩放平,放入收纳包内。

  虽说两者附带的收纳包体积相似,然而出门在外,如果随身物品较多、空间紧张,在不使用收纳包的情况下,索尼耳机的可折叠设计就会占用更少的空间,而且折叠后紧凑的结构也便于存放。

  舒适度方面,抛开材料技术,两款耳机的实际佩戴感受相当接近。它们都采用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椭圆形耳垫,类似皮革的材质,带来了亲肤、柔软的触感,兼顾一定的透气性和隔音效果。同时,两款耳机耳垫产生的压力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厚实的填充物有效支撑发声单元,佩戴时不会磕到耳朵外侧,长时间使用没有不适。

  两者在头梁设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BOSE 700是一体结构,虽然衬垫厚度不及索尼,但覆盖面积有些许优势。不过,在实际佩戴时,他们打了平手,都能有效分担耳机的重量(BOSE 700约实测260g、索尼WH-1000XM3实测约250g),非常舒适。

  操控方面,BOSE 700终于引入了触摸控制,熟悉、上手之后和索尼WH-1000XM3拥有类似的交互体验。两款耳机除了电源开关、蓝牙配对、降噪开关,以及触摸手势的差异外,最大的区别在于索尼WH-1000XM3整个右侧耳罩都是触控区域,而BOSE 700只有右侧耳罩前半部分可以触控,操作区域稍小一些,可能会显得略微拥挤。

  结论:观设计方面,两款耳机各有特色,如何选择取决于大家的喜好和审美。而在佩戴舒适度、操控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几乎达到了同一水平,熟悉之后,它们可以带来近似的使用体验。不过,索尼WH-1000XM3作为日系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细节,还拥有折叠结构。当然,实际感受可能会因人而异,如果你非常纠结耳机的佩戴体验,不妨找机会线下体验。

  对比2:降噪、续航及无线传输技术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BOSE是降噪领域的标杆,相关技术一直走在行业前端。相比之前的型号,BOSE 700搭载了新一代消噪技术,内置全新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八麦克风系统,拥有11级降噪等级,除了环境音降噪外,拾音降噪也成为了重点所在。耳机的麦克风系统中,六个麦克风组合可用于消噪,其中一对又会与另外两个麦克风进行组合,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

  索尼在音频技术方面向来以“黑科技”著称,在降噪领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WH-1000XM3的性能已经非常强势。耳机拥有20级可控降噪、气压降噪优化等特性,并强化大多数同类产品难以顾及的中高频降噪。

  耳机内部搭载的HD降噪处理器QN1采用32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集成的数模转换器和模拟功率放大器,具备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时,兼顾音频信噪比和低失真表现。

  除了降噪技术外,两款耳机的续航时间、无线传输技术也不得不提。今年推出的BOSE 700,不仅支持蓝牙5.0,续航时间也长达约20小时,并提供快充功能,充电15分钟可用约3.5小时。

  不过,去年就已经发布的索尼WH-1000XM3并没有处于劣势,虽然只有蓝牙4.2,但相比BOSE 700却支持更高质量的LDAC、aptX HD音频编码,可以传输20Hz至40kHz音频信号,达到Hi-Res标准,并有方便、快捷的NFC功蓝牙配对,搭配安卓可获得最佳体验。使用时间方面,耳机开启降噪后的续航时间也达到了约30小时,快充10分钟续航约5小时,多方面均优于BOSE 700。

  结论:总体而言,在续航及无线传输技术上索尼占优,至于降噪技术,我们先不做定论,具体看它们的实际表现。虽说,BOSE 700的续航时间足以应对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航班,但索尼WH-1000XM3更胜一筹,不止是续航达到了30小时,还支持更高质量的蓝牙音频编码,不存在传输瓶颈,对安卓非常友好。

  对比3:降噪效果及音乐听感

  耳机的实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毕竟技术再强,最终还是要用耳朵来收货。

  在降噪方面,两款耳机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接近,属于第一梯队。其中,低频噪音是两款主动降噪耳机最擅长的领域,处于最大降噪等级时,两者几乎可以彻底消除飞机引擎、汽车引擎,以及地铁行驶时的噪音。对于不太有规律的汽车轰鸣声,两款耳机同样可以轻松应对。我们认为,采用全新降噪系统的BOSE 700,和具备HD降噪处理器QN1的索尼WH-1000XM3不相上下,基本打成平手,只是BOSE低频降噪稍稍细腻、干净一些而已。

  其次,在主动降噪耳机最不擅长的中高频方面,索尼WH-1000XM3略胜一筹。使用BOSE 700时,吸尘器尖锐的噪音会存在更多的残留,而且附近对话也相对容易听清。索尼WH-1000XM3就能比较有效的去除吸尘器噪音,同时对话声也变得略微模糊,甚至是各类物体撞击声也能进行一定的抑制,中高频降噪显然是索尼更具优势一些。

  至于音乐听感,这次的对比结果出乎意料,在很多人印象里BOSE耳机的低频表现应该是强项,但实际却是索尼更加澎湃。相比BOSE 700,索尼WH-1000XM3的低频厚实、量感丰富,适合呈现音乐中的鼓点和打击乐器,氛围感不俗。另外,索尼耳机的人声也没有紧贴耳朵,更有空间感,乐器之间也有明显的层次区分,显示出了更大声场效果,甚至是带来了优秀的观影体验。

  而BOSE 700的优势在于顺滑的中高频衔接,相对来说听感也更为均衡一些。不过,如果没有对比,我们依旧会认为它是一款偏重低频表现的耳机,只是本次索尼WH-1000XM3的表现确实有些抢眼。显然,WH-1000XM3搭载的40mm液晶高分子振膜单元以及高解析音频技术确实带来了显著效果。

  结论:两款耳机的音质听感各有所长,难解难分。而在降噪性能方面,索尼和BOSE已经非常接近,BOSE 700低频降噪稍有优势,索尼WH-1000XM3更为擅长中高频。

  对比4:对应App功能、用户体验

  为了带来更为丰富的使用体验和功能,两家厂商都为旗下降噪耳机准备了手机App,允许用户对降噪等级、耳机功能进行详细的自定义设置。

  首先,BOSE 700拥有本地化的BOSE音乐应用程序,可以设置当前降噪等级、降噪预设、语音提示等等方面,并提供使用帮助。整体而言说,目前这款App功能还比较简单,在用户界面设计方面也中规中矩,不过上手相对容易,没有太大的学习成本,只是有时连接过程还不是非常顺畅,需要多次尝试。

  不同于BOSE音乐,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则是拥有丰富的功能。App内可调整20档降噪等级,如果启用自适应声音控制,SENSE ENGINE还将自动检测停留、步行、奔跑、乘坐交通工具这四类状态,切换预设的环境声和降噪方案,不必再进行手动设置。

  索尼的App还提供个人降噪优化,能根据海拔高度、气压来调整降噪效果,在飞机上能获得更好的使用效果。另外,均衡器、环绕 (VPT) 音效、声音位置控制等功能也有加入。不止如此,App内置DSEE HX数字声音增强引擎选项,可补偿高频信号和数字音频压缩所带来的损失。

  总之,Sony Headphones Connect App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选择,同时界面也相当容易上手,连接过程顺畅,拥有人性化的用户体验。


小五哥看天下


索尼和bose都是主动降噪耳机市场里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耳机,索尼WH-1000XM3是去年推出的耳机,bose 700是今年推出的耳机,售价方面WH--1000XM3比700便宜100元,WH-1000XM3为2899,700为2999。而到底哪个更好呢?拿个人感觉来说。


头梁、耳罩方面:

索尼WH-1000XM3头梁和耳罩更舒服,设计也更符合亚洲人,佩戴时更加贴合头部,并且对于耳朵的包裹性也更好。对于戴在耳朵上时,索尼WH-1000XM3为面板朝外,bose 700为振膜朝外,个人来说索尼更加舒服,bose空间会比较小。并且在头梁方面索尼WH-1000XM3支持折叠,bose不支持。

降噪方面:

索尼WH-1000XM3更加人性化也更加方便,bose 700虽然和索尼一样降噪效果都非常的好,但是bose 700显得不是那么的方便。总体来说索尼的更加均衡,无论是对于人声还是交通工具对有比较好的效果,而bose人声表现更差一下。

接下来就是音质和续航方面,都是索尼的表现要比bose更加出色。


当然,虽然索尼无论各方面表现都比bose更加出色,但是仁者见仁,还是购买自己喜欢的。(个人推荐索尼WH-1000XM3)


i白鱼i


WH-1000XM3和BOSE700。这两款产品都有着非常出色的降噪性能,BOSE的降噪耳机有着较高的名气,而索尼的1000X系列自打诞生之初就是朝着颠覆而去的。

因为降噪耳机的降噪功能是独立的,即使不播放音乐也可以让人享受安静。作为一个WH-100XM3的老用户,将着重在佩戴、操作、降噪及音质、续航、稳定性等几个方面跟大家分享这两款产品的对比。

佩戴感受

佩戴方面,二者都是便携头戴式耳机的典范。 就主观感受来说一下,这两款产品主要有三点区别。首先是耳罩内部空间,BOSE的空间会更大,长期佩戴下来的内部闷热感会比索尼来的更慢一些。仔细观察WH-1000XM3耳罩内部的海绵要比Bose 700更厚,导致了内部空间会有一定的占用。用手去触摸腔体表面和内部海绵,Bose 700的更加轻薄,这似乎在电路或者电池做了一定的妥协。

其次是Bose 700头梁部分的侧面压迫感更小,从WH-1000XM3换到Bose 700之后总会给人感觉运动佩戴时可能会脱落的感觉。最后就是Bose 700耳罩的部分要比WH-1000XM3的耳罩更加紧一些,这点对于戴眼镜的用户来说至关重要,WH-1000XM3耳罩部分对于镜腿跟皮肤的压迫力度更小一些,长时间佩戴会更舒服。不过二者在最后这点上的区别就 的主观体验而言相差没有上面两点来的更大。

还有一个小细节就是WH-1000XM3基本上是以皮革和塑料来包裹耳机。Bose 700是皮革和金属来包裹,接触皮肤的部分偶尔也会是金属。悬挂在脖子上的耳罩Bose 700是朝天外翻,BOSE这一系列的"操作"都是区别于索尼正常思维下的产品。或许这就是BOSE在官网上大书特书的优化佩戴。

配对&操作体验

操作方面,硬件上 在习惯了WH-1000XM3之后使用Bose 700经常误触。无论是侧面的触摸式操作腔体还是按键,都要比WH-1000XM3操作起来更加"轻松",这种"轻松"是相对于WH-1000XM3的"吃力",无论是佩戴还是挂在肩上,Bose 700误触的困扰一直伴随着 一周的使用过程。其实WH-1000XM3和Bose 700有着非常相似的操作逻辑,只是WH-1000XM3的按键更加紧,误触控制的比Bose 700更加好一些。

如果说硬件上的操作体验是可以去慢慢习惯,但是软件上的体验就是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配对方面,Bose 700可以直接在手机设置的蓝牙开关中配对,但是这样配对之后再使用BOSE音乐这个APP就变得极为困难,需要用户解除配对后来到BOSE音乐这个app上进行配对,发现设备后要等待3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到使用这个app。

而WH-1000XM3不存在这个问题,在手机设置的蓝牙中配对完成后,打开Headphones app就可以直接设置耳机了。在app中,Bose 700设计的很简洁,值得把玩的就是降噪档位的调节有10级调节。而WH-1000XM3这边的调节选项就很多了,除了识别场景还可以设置20级降噪调节,

Bose 700在软件上可以设置选择连接的多款设备。WH-1000XM3如果配对了多款设备,开机后会主动优先配对最后一次连接的设备,WH-1000XM3需要长按7秒开机键进行重新配对选择新设备。

另外,BOSE在耳机中的的语音提示实在是有些让人无法形容,不知道是土味还是另类。WH-1000XM3的语音提示倒是相当标准,标准的像是机器音。不过这些都是无关体验大局的小细节,两家都应该可以做得更好才对。


西宁小张


 索尼和bose降噪耳机行业的开拓者,这两个品牌一直处于这个行业的巅峰,随着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无线降噪耳机的推出,两款耳机成为了热门的话题,那么在索尼WH-1000XM3和BOSE700这两款降噪耳机中如何挑选出自己心仪的耳机呢?   

首先是外观方面,BOSE 700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语言,完全不同于以往的风格,显得更为时尚、轻量化,不仅不锈钢头梁和耳罩之间没有复杂的连接结构,而且头梁顶端到尾部的几何过度也非常自然,整体相当简洁。   

至于WH-1000XM3则是沿用了索尼一直以来的简约风格,整体干净利落,除了LOGO以外,其余部分均使用了统一配色。虽然,耳罩和头梁之间采用了传统的新月形框架进行连接,但同样拥有较强的一体感。   

我们认为,这两种外观设计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展现了不同的理念。不过,BOSE 700没有可折叠结构,只能将耳罩放平,放入收纳包内。

  虽说两者附带的收纳包体积相似,然而出门在外,如果随身物品较多、空间紧张,在不使用收纳包的情况下,索尼耳机的可折叠设计就会占用更少的空间,而且折叠后紧凑的结构也便于存放。   舒适度方面,抛开材料技术,两款耳机的实际佩戴感受相当接近。它们都采用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椭圆形耳垫,类似皮革的材质,带来了亲肤、柔软的触感,兼顾一定的透气性和隔音效果。同时,两款耳机耳垫产生的压力也没有太大的差异,厚实的填充物有效支撑发声单元,佩戴时不会磕到耳朵外侧,长时间使用没有不适。

 两者在头梁设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BOSE 700是一体结构,虽然衬垫厚度不及索尼,但覆盖面积有些许优势。不过,在实际佩戴时,他们打了平手,都能有效分担耳机的重量(BOSE 700约实测260g、索尼WH-1000XM3实测约250g),非常舒适。   

操控方面,BOSE 700终于引入了触摸控制,熟悉、上手之后和索尼WH-1000XM3拥有类似的交互体验。两款耳机除了电源开关、蓝牙配对、降噪开关,以及触摸手势的差异外,最大的区别在于索尼WH-1000XM3整个右侧耳罩都是触控区域,而BOSE 700只有右侧耳罩前半部分可以触控,操作区域稍小一些,可能会显得略微拥挤。   

结论:观设计方面,两款耳机各有特色,如何选择取决于大家的喜好和审美。而在佩戴舒适度、操控方面,索尼WH-1000XM3和BOSE 700几乎达到了同一水平,熟悉之后,它们可以带来近似的使用体验。不过,索尼WH-1000XM3作为日系产品,更加注重产品细节,还拥有折叠结构。当然,实际感受可能会因人而异,如果你非常纠结耳机的佩戴体验,不妨找机会线下体验。   

对比2:降噪、续航及无线传输技术   正如我们开头所说,BOSE是降噪领域的标杆,相关技术一直走在行业前端。相比之前的型号,BOSE 700搭载了新一代消噪技术,内置全新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八麦克风系统,拥有11级降噪等级,除了环境音降噪外,拾音降噪也成为了重点所在。耳机的麦克风系统中,六个麦克风组合可用于消噪,其中一对又会与另外两个麦克风进行组合,大幅度提升拾音效果。   

索尼在音频技术方面向来以“黑科技”著称,在降噪领域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WH-1000XM3的性能已经非常强势。耳机拥有20级可控降噪、气压降噪优化等特性,并强化大多数同类产品难以顾及的中高频降噪。   

耳机内部搭载的HD降噪处理器QN1采用32位音频信号处理技术,集成的数模转换器和模拟功率放大器,具备出色降噪性能的同时,兼顾音频信噪比和低失真表现。   

除了降噪技术外,两款耳机的续航时间、无线传输技术也不得不提。今年推出的BOSE 700,不仅支持蓝牙5.0,续航时间也长达约20小时,并提供快充功能,充电15分钟可用约3.5小时。   

不过,去年就已经发布的索尼WH-1000XM3并没有处于劣势,虽然只有蓝牙4.2,但相比BOSE 700却支持更高质量的LDAC、aptX HD音频编码,可以传输20Hz至40kHz音频信号,达到Hi-Res标准,并有方便、快捷的NFC功蓝牙配对,搭配安卓可获得最佳体验。使用时间方面,耳机开启降噪后的续航时间也达到了约30小时,快充10分钟续航约5小时,多方面均优于BOSE 700。   

结论:总体而言,在续航及无线传输技术上索尼占优,至于降噪技术,我们先不做定论,具体看它们的实际表现。虽说,BOSE 700的续航时间足以应对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航班,但索尼WH-1000XM3更胜一筹,不止是续航达到了30小时,还支持更高质量的蓝牙音频编码,不存在传输瓶颈,对安卓非常友好。   

b对比3:降噪效果及音乐听感   耳机的实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毕竟技术再强,最终还是要用耳朵来收货。   在降噪方面,两款耳机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接近,属于第一梯队。其中,低频噪音是两款主动降噪耳机最擅长的领域,处于最大降噪等级时,两者几乎可以彻底消除飞机引擎、汽车引擎,以及地铁行驶时的噪音。对于不太有规律的汽车轰鸣声,两款耳机同样可以轻松应对。我们认为,采用全新降噪系统的BOSE 700,和具备HD降噪处理器QN1的索尼WH-1000XM3不相上下,基本打成平手,只是BOSE低频降噪稍稍细腻、干净一些而已。   其次,在主动降噪耳机最不擅长的中高频方面,索尼WH-1000XM3略胜一筹。使用BOSE 700时,吸尘器尖锐的噪音会存在更多的残留,而且附近对话也相对容易听清。索尼WH-1000XM3就能比较有效的去除吸尘器噪音,同时对话声也变得略微模糊,甚至是各类物体撞击声也能进行一定的抑制,中高频降噪显然是索尼更具优势一些。   至于音乐听感,这次的对比结果出乎意料,在很多人印象里BOSE耳机的低频表现应该是强项,但实际却是索尼更加澎湃。相比BOSE 700,索尼WH-1000XM3的低频厚实、量感丰富,适合呈现音乐中的鼓点和打击乐器,氛围感不俗。另外,索尼耳机的人声也没有紧贴耳朵,更有空间感,乐器之间也有明显的层次区分,显示出了更大声场效果,甚至是带来了优秀的观影体验。 本次试听时参考的部分曲目▲   而BOSE 700的优势在于顺滑的中高频衔接,相对来说听感也更为均衡一些。不过,如果没有对比,我们依旧会认为它是一款偏重低频表现的耳机,只是本次索尼WH-1000XM3的表现确实有些抢眼。显然,WH-1000XM3搭载的40mm液晶高分子振膜单元以及高解析音频技术确实带来了显著效果。   



结论:两款耳机的音质听感各有所长,难解难分。而在降噪性能方面,索尼和BOSE已经非常接近,BOSE 700低频降噪稍有优势,索尼WH-1000XM3更为擅长中高频。   

对比4:对应App功能、用户体验 为了带来更为丰富的使用体验和功能,两家厂商都为旗下降噪耳机准备了手机App,允许用户对降噪等级、耳机功能进行详细的自定义设置。   

首先,BOSE 700拥有本地化的BOSE音乐应用程序,可以设置当前降噪等级、降噪预设、语音提示等等方面,并提供使用帮助。整体而言说,目前这款App功能还比较简单,在用户界面设计方面也中规中矩,不过上手相对容易,没有太大的学习成本,只是有时连接过程还不是非常顺畅,需要多次尝试。


绿叶青苹果


当然首选索尼WH-1000XM3啦

这货的音质在功能耳机里边已经是最好的了,这耳机卖点就是降噪,使用场景就是在航班,火车等交通工具里边,这种场景降噪才是最主要的,你音质再好的耳机没有降噪面对环境底噪又有卵用,这货的降噪水平对得起这个价;烧耳机烧到这个价位,基本上都不会只有一副耳机,除非是大法教众,不然买这东西,不为别的,就为降噪,就为那种全世界都安静的感觉,我就经常只开降噪,不开音乐,目前消费级耳机,降噪能和这货比的就是博士的35ll。不过好像这货降价了好像1999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那肯定比Bose 700性价比好啦,比较便宜1000元。



富贵他芭比


以为库克又要跳票,准备双十一入手WH-1000XM3。结果29号凌晨Airpods pro突然上架,作为十年果粉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gemini-antilope


索尼大法好,如果是S0NY微单全画幅A系列,还略知一二,特别是A7R4,同时也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别的还真没研究过,因此不敢妄做回答。


我是侠骨柔旸


都没用过,我选耳机看单元组合,了解动铁,动圈的区别和各自的优缺点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高,中,低,全频,不同单元组合,搭配选择自己喜欢的音质效果的耳机。


王丽君20


实体店 反复各试听了几次 最后选了SONY ,本来是想买BOSE, 很喜欢BOSE 降噪好像也是BOSE做的早, 但这次………


春天到了953590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