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军和他的“软黄金”

前不久,一条《石榴丰收农户忙采摘》新闻报道在国庆期间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播出,让潼关县的软籽石榴走向全国,一时间成了潼关百姓的谈资焦点,软籽石榴成了金城潼关一张新的城市名片。

软籽石榴,原产突尼斯,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到我国。因其果实当中的籽粒非常软,能够直接食用,并且营养丰富,受到市场欢迎。

说到潼关软籽石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他就是王新军,跟着他种石榴的老乡尊其为“潼关软籽石榴之父”。1970年出生在潼关县城关镇五虎张村的农家子弟王新军,从小就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尤其对农业情有独钟。几近成年的王新军,学业未竟,就去县城做小工。那时候,一天小工能挣3元,舍不得花几毛钱买一碗烩饼,经常饿着肚子。他常想,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经过几年的打拼,有着农业情怀的王新军又回到了老家,他还是想在农业上踅摸点事干。于是,他承包了村上一片废旧砖瓦厂的土地,想从种菜开始。五虎张村有着多年种菜的习惯,但是大多是传统种法。他在五虎张村有个老朋友,就是原先教过他的老师和小锁,和小锁是五虎张村的能人,干农活点子多、效率高。从那时起,这对忘年交朋友,经常在一起说农业、谝种植、谈农活。

王新军说,干事要重视规律,勇于尝试新生事物。从第二届农高会开始,25年来他一直坚持参加,经常买一些新品种试种。有一年,王新军的一亩杏树就卖到3000元,让他在乡梓轰动一时。后来,他又养起了羊,却折了本。“吃一堑、长一智”,他从外面聘请了专家,办起了村里第一个规模化养猪场,王新军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2006年的一天,王新军偶然看到法治频道播出的一档栏目,提到河南一个地方靠软籽石榴致富的消息,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没几天,他就与和小锁一同前往荥阳看个究竟。他发现,软籽石榴真是一个好项目,平平常常一亩地可以收入五六万元,效益十分可观。2007年,王新军从农科院引进50亩软籽石榴苗子,开始试验种植。

多年的努力让王新军富了起来,一股子不服输的干劲,得到了大伙的认可。2007年,王新军当选五虎张村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有了担子,任务更重,他要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可是,命运却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2008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引起寒流,50多亩的软籽石榴树冻得几乎全军覆没。王新军的心里甭提多难受,就像大冬天被人狠狠地浇了盆冷水,从头到脚的刺骨。继续搞没有定数,不搞又不甘心,在哪里又能找到这么好的项目?接下来的好多天,他常常待在自己的地里,仔细查看着、思考着,这个事情不能盲目干。

好学的王新军驱车一万多公里,到临潼、山东枣庄、云南蒙自、安徽怀远等全国主产区学习,并带回苗木继续研究,又拜访了河南农大、西农大等学院专家,成立了技术团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复杂艰辛的实验,2011年他终于培育出抗冻性强的红宝石软籽石榴苗木,使得软籽石榴能够在潼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迎来了软籽石榴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周围群众也纷纷栽种软籽石榴,王新军热心提供技术,想方设法帮助乡亲。

如今,王新军卸任了村上的事,专职在他的金桥现代农业园里工作。从引进软籽石榴,到解决冻害,再到大棚种植,王新军付出了十多年的心血。他的身上,体现出潼关新型农民勇于拼搏、奋发有为的宝贵精神。

有了基础,王新军的信心也不断增加。他把种石榴和发展养猪结合起来,成立了合作社,按照生猪养殖、软籽石榴、生态旅游的产业构架,闯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王新军通过质量、品牌等做到“四统一”,以“政府+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

目前,合作社已发展软籽石榴2万余亩,育苗基地300余亩,这不仅为全县发展软籽石榴提供了保障,还通过企业托管和提供劳务岗位的方式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同时,潼关县已经把软籽石榴产业作为本县的主导产业,出台了优惠政策大力发展推广,在种植面积2.63万亩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让软籽石榴真正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