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粵劇為伴的古巴老人

與粵劇為伴的古巴老人

八年前,時年80歲的卡里達·阿瑪蘭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對她而言,眼前一切彷彿夢境,卻不陌生,因為從小到大,“爸爸跟我說了太多關於中國的事”。

阿瑪蘭沒有中國血統,卻有一箇中文名字“何秋蘭”,是古巴華人區小有名氣的粵劇伶人。養父方標令她與粵劇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

1931年,阿瑪蘭出生在古巴西部比那爾德里奧省。滿月時,生父去世,她隨母親來到哈瓦那。舉目無親的母女被善良的華人何買盛收留。阿瑪蘭因此有了何秋蘭的名字。不幸的是,何買盛後來患上傳染病,母親帶著阿瑪蘭再次露宿街頭。

母女倆在哈瓦那偶遇中國青年方標。方標同情母女身世並將兩人帶到家中,後與阿瑪蘭母親結婚,更將阿瑪蘭視如己出,外出時總帶著這個小女兒。

哈瓦那中國城曾是美洲最大華人聚居區之一。1847年首批中國勞工抵達古巴,鼎盛時期,古巴華人人口一度有十幾萬,大多來自廣東。唱粵劇、聽粵劇是哈瓦那中國城裡極受歡迎的文化活動,也是古巴華人慰藉鄉愁的重要方式。

痴迷粵劇的方標在中國城一家洗衣房工作,並在洗衣房對面的“國光”粵劇團擔任身段指導。阿瑪蘭受父親影響,耳濡目染,漸漸愛上這一中國曲藝。

“我四五歲時,爸爸問我喜不喜歡唱戲,我說喜歡,他就帶我去‘國光’。那裡的人說我年齡太小,不能收我,於是爸爸決定親自教我。”

阿瑪蘭回憶,方標不僅教她演粵劇,還堅持跟她講中國話,教她中國文化和做人道理。“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這是爸爸教我的第一支曲子。”阿瑪蘭說,這幾句詞永遠刻在自己的腦海裡。

《王寶釧》《賣花女》《一江春水向東流》……阿瑪蘭拿出保存六七十年的筆記本,泛黃的頁面上密密麻麻地記著中文劇名和歌詞,以及用西班牙語標註的發音。那是父親當年找來的唱片裡的內容,阿瑪蘭擔心隨附的歌詞紙老舊、丟失,便將歌詞一個字一個字抄寫下來,然後反覆練習。

阿瑪蘭8歲登臺,15歲當上劇團花旦。當時,劇團每週排練三四次,在中國城劇院裡表演一次,演出時座無虛席。劇團還常到外省華人區巡演,廣受歡迎。

1959年革命勝利後,古巴進行國有化,許多經營生意的華人離開古巴。哈瓦那中國城裡的粵劇團陸續解散。阿瑪蘭在國營中餐廳當起收銀員,但閒暇時總愛唱上一曲。

上世紀90年代,在華人努力下,哈瓦那地方政府重建曾輝煌一時的粵劇團,召集到阿瑪蘭等5位伶人。阿瑪蘭負責把數小時的戲縮減到10來分鐘,方便老人排練、表演。

2011年、2014年和2019年,阿瑪蘭三次來到方標不曾回去的祖國。在廣東和香港,她到會館聽戲,和同行對戲,還受邀演出。

“問句天公,奴奴心事重,難入夢……”在開平方標家祖墳,阿瑪蘭穿著戲服,動情地唱起那首難忘的歌。

“我是古巴人,因為我生來就是。”阿瑪蘭說到此處,忍不住哽咽,“可我的心是中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