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些大学教师流失也很严重,许多博士、教授选择到南方的大学就业。你怎么看?

孙启耀英语教授


很正常的人才流动现象,有的老师也是被“挖”走的。


一些中西部知名高校的教授、学科带头人因为各种原因出走学校,往东部或沿海发达地区名校或普通大学任教最近几年非常普遍。经济发达地区的985高校或非重点大学都会将人才引进的眼光瞄准中西部的好大学,尤其是东北、西北的985、211高校,然后挖人。


这种现象被戏称为“孔雀东南飞”。


以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州大学。主动走或被挖走的老师中很多都是学科带头人、院士、准院士,兰州大学的某些学科出现了塌方和断层。但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兰州大学人才流失的现象的得到了遏制。


东北、西北地区高校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


1.经济发展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起来,把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和西北地区远远的抛在后面,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发展一滞后,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医疗健康、教育水平就会和东部地区产生差距。而且地方政府难以在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当地高校的发展。


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落后,生活条件、质量和东部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发展受限。


办学经费就是一个例子,同样是985高校,却不同命。兰州大学2019年的教育经费却不到浙江大学的四分之一。办学经费,都没有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城市,武汉、成都的211高校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多。地方政府支持的不足,是重要的原因。

“仓里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西部、东北地区高校的老师为了自身事业和家庭,就会选择出走,到物质条件更好的东部、沿海高校任职。


2.高校发展的抢人大战。

师资力量是衡量高校实力最重要的一个标尺,也是培养人才,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强,学科科研实力就上去了,就能培养更多为优秀的人才,学校的知名度、社会认可度就更高。

所以,人才竞争是高校竞争的根本。


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985高校就是39所,211高校有100多所,各个学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都大同小异,你有的专业,我也有。然而,由于办学属性、历史原因,师资力量分布却不是均衡的。


即使是211高校,也有着其他985高校所没有的优势专业学科及雄厚的师资力量。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就比中山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实力强。

即使是清华北大,也有自己的弱势学科。比如,清华北大的医学和农学学科就比较薄弱。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不上号。


为了发展自己的弱势学科,东部、沿海高校财大气粗,不惜花重金从中西部高校挖高层次人才,包括院士、长江学者、杰青、资深教授。


即使是学科实力相差不大的两所高校,如果其中一所高校经费充足,那么他们也会从其他高校挖走人才,来壮大自己的学科实力。


人都是往高处走,大学老师也一样。他们也希望能到条件更好的地方生活,在科研条件、资源更好的高校潜心研究,也希望能给家人和后代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面对别的高校开出更好的条件,大学教授也是人,他们也会心动。


东部高校挖人大战可休矣


教育部长曾表示,“东部各高校,请对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他疾呼:“挖走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坚持正确导向,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并明确提出,“不鼓励东部高校从中西部、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


神奇小鲤鱼


本人东北人,辽宁人一个。我13年大学毕业,是全国前十名的名牌大学。家里让考公务员,我当时报考沈阳的公务员,沈阳和南方不同,虽然也是公开招考,但是很多专业都是特招的,就是去指定院校招人。其实那些他们去招人的学校挺一般的,我们这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反而没什么机会了。

然后我的高中同学,北航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去大连一个国企找工作,面试的时候,对方直接和他说,你不要来了,我们都是要沈阳航空的学生。估计应该都是内定了。无奈之下,他去了深圳。

作为东北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好,希望能留下来东北好好建设家乡,但是,现实非常无奈。

现在我们高中同学里,回东北的越来越少了。没办法,想回去也不能回了,在南方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现在慢慢适应了南方的生活和工作,但是还是希望家乡好。


老于聊公考


一次高铁上,路遇一对大学教授夫妇,他们刚刚从东北某大学辞职,去新单位报到。

原单位哪里没说,新单位哪里也没说。

女性不愿意聊工作的事,男性也是很含蓄地表达了对东北工作环境的失望。

他们也是纠结了许久,到新单位考察几次,最终在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决定离开原单位。

没有比较就没有选择。人到中年,选择放弃稳定的生活,更需要勇气。可是有了重视人才的环境,他们舍不得放弃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

“双一流”时代,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不重视人才的高校必然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困境。

虽然教育部明确指出不鼓励从东北地区高校引进人才,但事实上,高校合理招揽人才无可非议,教师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也无可厚非。

优秀的人为何不选择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平台?

一纸公文挡不住人才流动的步伐,他们爱国爱家,也爱自己。

东北地区的高校要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只有增强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依靠政策手段,或者强压方式是留不住人的。

东北目前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要想留住人才,只有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用事业留人、用情感留人。

如果校方从福利待遇到学术环境,从教授的个人生活到家庭的后顾之忧,都不让教授困扰;如果校方能够给教授们创造一个能够体现尊重知识分子、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环境,也许教授未必会选择离开。

当然,教授们也得重视合同契约精神,建立按契约办事,合理流动的环境。


妈咪老师


  • 东北地区最近十几年人才流失情况的确是比较严重的,现在已经慢慢的开始波及到高校教师了。
  • 待遇。可能东北地区高校教师选择去南方高校当老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南方学校能够开出的待遇要比东北高校高很多。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年轻人在东北高校能够拿到一月1万元的收入,而到南方高校已能够拿到一月2万元的收入,他们肯定是能心动的。
  • 跟风趋势。有的高校老师看着自己的同事到南方高校发展的很好,所以自己也就心动了;可能再加上前同事的鼓吹,自己就更加的心动了,让自己的前途是联络一下南方高校的职位,如果条件合适的话就会跳槽到南方高校。另外,东北高校教师跳槽的南方,可能也是因为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很多东北人都去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发展,这些高校教师可能也有朋友去南方发展,所以他们就跟风去了南方发展。

  • 经济发展。最近一二十年东北的经济发展的确是很缓慢的,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而且这些工业企业大部分属于国企,最近一二十年因为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导致这些企业亏损比较严重。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话,本地的财政收入也就会降低很多,这也会影响到当地政府补贴当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如果高校得到的教育经费比较少的话,那么学校里面老师的收入水平可能也会比较低。相对应的话,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很不错,高校得到的政府补贴也很多,高校教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也很高。

  • 气候。另外一个影响东北高校教师到南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气候。东北地区冬天的时候,气温能够达到零下三四十度,而广东、广西、海南这些省份冬天最低气温只有个位数,相对来说南方是要比东北宜居的。
  • 社会人情。东北地区的人情比较复杂,办什么事情都需要社会关系,可能这样的办事模式也影响到了学校的管理,高校教师觉得自己的才能在学校里得不到正常的发挥;东北地区高校的教师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觉得如果去南方高校任教的话,好好做科研说不定能够被重用。

饕餮视听


本人就是辽宁人,现在在北京一所大学读博,即将毕业自己也面临回家还是在外地的选择,想说下自己的真实想法:

首先,待遇是一个比较大因素,南方工资水平确实要比北方好很多(北京除外),特别是对于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浙江江苏的单位往往提供大量的科研启动资金和安家费,相比之下北方几乎没有。

其次,与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有关,北方多是传统重工业加工制造业,南方多是互联网等高科技企业。现在各大高校的热门专业多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等,必然导致毕业就业倾向南方。

最后,感觉与南北方人生活方式有关,北方多国企,家里人都会认为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人工作的活力相对较弱,而南方多是私企,工作的动力比较强,会导致一些充满热情的大学老师和研究生更倾向于去南方。

当然生活环境空气质量也会有影响,但可能我更在意前三点


痘痘的垂死挣扎


人才流动是正常现象。

这几年东北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出现向南方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为曾经的高校教师,我的很多朋友都到南方了。

对这个问题有着最直接的感触。

大致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方面:

1、待遇差别太大了

有人可能说近几年东北经济不景气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放到别的行业,这的确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

东北经济不景气不是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这几年南方的高校疯狂引进教师,

给出的条件诱惑力太强了。

举几个我了解的例子吧。

(1)广东省、浙江省等沿海城市的待遇:

博士、副教授一次性引进费用大概30万—70万不等。

提供中转住房,科研启动金,给购房补贴、除了工资还有津贴。

(2)西南贵州、云南、重庆和四川等省份的待遇:

东南沿海引进人才的待遇高可以理解,

但是西南省份这两年也在疯狂引进高校师资。

攀枝花学院引进博士的费用是60万。

大家想一下,从东北到南方,换个单位就到手几十万。

这个诱惑大不大?

2、工作环境的原因

东北机制、体制僵化,

在高校也是一样的,官僚主义盛行。

南方在这方面要好很多。

大家同样有能力,

在东北不靠关系,可能很难出头。

但是,在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关系的影响就淡化很多。

3、气候的原因

虽然东北冬天有暖气,

但是一个冬天的户外运动太少。

年龄大了,气候寒冷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

所以东北人冬天还是愿意到南方过冬,

于是三亚变成了黑龙江省三亚市。

东北有不少博士、教授到南方工作,

也会考虑气候的原因。


雷哥观教育


会扭转的,就像刚改开时,中国最聪明的年轻人都千方百计出国,很多人出去了,但没见他们有啥成就,前些年还能回来参加同学会,讲讲西方的发达先进,环境好之类,现在很多人都不敢参加国内的同学会了,因为混的比当年不如自己的同学差的多,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以东北的各种资源禀赋,是中国具有最先实现现代化的潜力的地区之一。前些年南方发展的快就一定会延续吗?吐杨吐森破!经济发展自己不去平衡,必然会有一股力量出现去达成平衡,比如,贸易战出现,一旦恶化,然后出口受阻,外资撤离,巨量的代工厂停工,南方工业还剩下啥?工业萎缩,那一亩三分地能吃饱饭吗?人饿死了有一百套房子有意义吗?当年宋朝比契丹金朝蒙古富裕多了,怎么被压着打?后金和清朝比明朝落后吧?最后谁是谁的奴隶?

一时的富裕不是永远的,富裕也不是决定一切的。

东北必将崛起,历史的天空有个声音在回荡,失东北必失天下!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的逻辑一定会起作用,尽管可能换个方式途径。


大东北龙


最搞笑的是改革开放之初,粤东某县一个知名中学,一位老师被深圳挖走,这个中学的老师带着一点点资金前往深圳做这个老师的思想工作,结果前往做工作的二位老师也被深圳方面倒过来做工作,最终全留在深圳!从此以后,人才流动,很多单位表示理解!当然不理解也要逼你理解的!!!


手机用户5994689473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许多博士、教授、包括一些高校的学生都愿意选择南方就业。概括起来就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南方经济的发达,丰厚条件的吸引。

最近几年,南方特别重视人才的吸引,有的落户,有的用分房,有的年薪几十万来吸引,还有的可以安排家属工作,科技人才引进补贴等等抢人手段。这样优厚的待遇之下,自然吸引更多的人才。最典型的就是前一阶段,深圳的招聘有钱、有闲、有尊严,怎能不吸引人眼球?



二、自然环境的差异

一些高材生,北方的可以适应南方,但是南方很少能适应北方冰天雪地的寒冷,特别是些年纪大的父母,都希望去南方温暖的地方可以跟着去养老,却很少有父母希望上冰天雪地的地方,未来很不适应,容易生病等等。这种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也导致了一部分人去南方。

三、对教育对人才的重视态度

最近几年,我们看南方对人才的抢夺如火如荼,想尽了一切办法,用尽了一切手段挖人才,因为执政者知道抢人才就是抢未来经济的发展。

但是北方观念落后,招聘的时候仍然采用了一些不光彩的手段,虽然有一些考试是相对来说还是公平,但是有一些事情还是需要走关系,找后门,对人才也没有做到十分的重视。重关系、轻能力这都影响了人才的选择。

我们从高校的双选、招聘可以看到,南方的学校往往十月份,九月初就开始了招聘,而北方的一些用人企业单位在第二年过了年之后才开始动作。这样的抢人速度大大落后,也决定了一些人才的流失。



四、事业发展的前景

南方重视真才实学,所以一个人真有本事就可以任其翱翔发挥,真的可以在事业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但是北方仍然采用了旧的升迁模式,甚至裙带关系,这些大大伤害了一些有才华,想做事情的人。这种落后腐朽的用人机制,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五、南方良好的配套生存环境

南方经济发达,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配套生存环境发达,比如说高超的医疗条件,教育条件,还有一些资源的整合,都比北方先进。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为孩子着想,也要尽力的去南方,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给老人更好的医疗。


作为北方人,真的希望家乡能够进一步的完善改进,能够吸引大批量的人才留下,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也希望我们的教育环境、用人理念能够大大的改善。把真正的人才留住,把北方的经济提升上来。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云梦谈教育


东北的条件很好,只是现在处于历史转型时期。过去东北靠资源和重工业,现在要转农林旅游新经济。等其他地方投资热和开发惯性结束,资本还会来到东北。东北地大物博,还人少。将心比心,中国号称地大物博,其实真达标的只有东北。这样一块宝地不可能一直凉着。过去领导同志们一口南方话,对东北缺乏亲情,资金都支持家乡了!现在领导都说普通话,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全国一盘棋,东北的复兴指日可待。人是流动的,走了还会回来,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必将再次发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