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足球大肆归化下,中国篮球会有相关动作嘛?

爱提问的小白白


中国篮球和中国足球还是有很大不同,篮球基础好于足球,无论是大众普及程度,还是职业联赛,国家队成绩方面,男篮都好于男足。在姚明主席掌舵篮协后,有一系列措施助推中国男篮发展,包括联赛赛制,国家队建队方式,青训方面都有很多创新之举,很多青年才俊大量涌现,假以时日一定会开花结果,有这样的带头人,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任。而男足归化本是出于无奈之举,多少次踌躇满志,多少次功败垂成。男篮毕竟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绩,无论如何也还是具有一定的底蕴在,再辅以如今一系列新举措,前景明显优于男足,因此,归化大可不必。


足球365


男篮现在最大的威胁,是亚洲各国不断用混血和归化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日本的八村垒已经成为NBA的主力轮换,未来将是男篮的强劲对手。由于身份认同感和球迷的反对声音,归化这条道路可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不会有,混血球员如丘天和祝铭震等都是天赋一般,要复兴从前的辉煌只有靠挖掘国内的人才。

加强青训,同时增强各渠道的选拔人才

世界杯之后很多都认为传统青训已经无法选拔出更好的人才,要逐渐淘汰改由校园篮球选拔,这样即使打不上职业也还有文凭可以自寻出路。

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理想,校园篮球在全球成功的只有美国。依靠美国本身强大的商业氛围和名校的资源,NCAA才能不断地向NBA输送顶级人才,欧洲大部分国家走的都是专业队青训路子。中国目前的商业运作和美国有着不少差距,校园篮球能否成功,很多操作权并不在篮协而是在教育部,如何能令校园能投放更多资源在篮球,在足球的饭碗里虎口夺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传统青训并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样,打不上职业就一无是处。好的俱乐部都会给球员找好后路,首先是把他们的学籍挂靠在不错的学校,如广东宏远以前把球员挂靠在广东工业大学,现在中学阶段挂靠在实验中学。如果打不上职业的,会让他们去读大学,如邹阳去了清华,佟佳俊去了中南大学。现在篮协有培养协议,只要俱乐部和球员在上大学前签订了,读完大学之后就可以不必通过选秀直升一队。当然球员愿意选秀或转行,也是没问题的。

上大学打CUBA也不是球迷想像的那样,能兼顾学业和篮球。从网上曝出的一份北大CUBA球员训练内容和文化课学习成绩来看,球员大部分时间都在训练,迟到3次以上就会被取消评优和奖学金。而文化课分数基本是由训练内容决定,难度比起普通的学生要低非常多。所以除了某些全才,大多数球员日常都是在训练,根本没太多时间来学习文化或者体验校园的社交。

CBA公司已经规定,明年青训将设立投入最低线。这条线如同NBA薪金空间的“穷鬼线”,如果达不到,差额将补助给其他青训投入积极的俱乐部。这条政策证明了青训仍是目前篮球人才选拔的基本盘,未来不但不会削弱,还会加强。

借鸡生蛋和请进来、走出去交流

上面的回答有人提到了篮协也要建立自己的雏鹰计划,送有潜质的球员到国外联赛学习,但他显然不知道篮协已经建立了一个类似雏鹰计划的菁英计划。但是人数很少,第一批只有4人,原因也很简单,学费生活费太昂贵了,无法支持大批量的球员前往。

目前来看张镇麟、王泉泽和曾凡博潜力都相当不错,未来冲击NBA不成回国也能打上主力。但是成长到什么程度很难作判断,作为他们的前辈张兆旭、常林、唐子豪等等都没有成为一流球员。他们回国后,可能面对的是身份地位的变化,要改变打法来适应联赛。

而留洋人数本来就不多,如果因为伤病或者机遇,成长未如预期,支出就白白打了水漂。请外教进来,在球员青少年时期就对他们灌输国外先进的打法战术,成为了另一条比较稳妥的道路。广东和新疆就是第一批尝试者,广东靠尤纳斯的中介请来了立陶宛青年国家队的教练执教三队,并每年都前往立陶宛和当地球队进行交流比赛。

广东也是首家尝试体教结合的俱乐部,他们和实验中学合作,由外教和少帅曲绍斌长驻校园,在课余时间来对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训练,并在其中选拔潜力不错的苗子。

CBA的商业运作更上一层楼

随着和中国移动咪咕视频的五年20亿合同的签订,CBA的商业运作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多人都认为CBA是为国家队服务的,为男篮牺牲是理所当然的。但只有联赛办好了,球员收入更加多了,才能更多的人才走进来。

明年联赛将增加到56轮,CBA公司也有意从NBL里挑选队伍扩军。这会让联赛更加火爆,但同时也对俱乐部和CBA公司提出了更大的运作挑战。如何能让联赛健康有序地发展,这是从业者应该努力的。


篮球归之路


再这样下去还是中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