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1619年,沈阳盛京。

一队日本足轻打扮的士兵,大约300人,带着他们特有的倭刀,为当时的后金大汗努尔哈赤表演剑术,努尔哈赤看得津津有味。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努尔哈赤形象

忽然,这其中的三个头目,以眼神交流,不约而同地朝努尔哈赤扑了过去,努尔哈赤戎马一生,也被这突来的变故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三人的动作不可谓不快,但是就在快要接近努尔哈赤的时候,努尔哈赤的亲随八固山,率领3000卫兵从大汗府邸的外庭冲了进来。


这三人精于近身搏击,努尔哈赤的亲随护卫竟然一时拿不下来,努尔哈赤毕竟见过大场面,下令放箭,三人抵挡一阵儿后中箭而亡。


三千伏兵一起出动,全歼了其他日本兵。


不过,日本兵也不白给,他们临死反击杀死了数百女真人,死尸布满庭院。


日本战俘的“惊天刺杀”计划

你看到的不是武侠小说,你一定很疑惑日本兵怎么来到中国东北,与努尔哈赤发生了交集。


这要说到万历年间,明朝援助朝鲜,抗击丰臣秀吉入侵的战争。


明朝在这场战斗中,收编了很多日本俘虏,散派到宣、大两镇,用于抵御北虏(蒙古人),史料上多有杀伤蒙古人的文献记录。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倭寇形象

朝鲜在这个事情上也紧跟大哥步伐,战后朝鲜将“降倭”安置于朝鲜北部,防卫经常袭扰他们的女真各部。


因为这些日本兵已断绝了回国念头,加上朝鲜对他们很优待,基本成为忠心耿耿的归化人,作战卓有成效,以至朝鲜竟有 “破虏,非降倭不可”之说。


这些日本人确实很能打,刚刚经历了战国时期,除了本身的剑术搏击,对于火器操作也非常娴熟。


在后来的萨尔浒战役中,朝鲜元帅姜弘利追随明军,与女真交战,失败被俘。姜弘利选择了投降。


姜弘立利投降女真的部队中,有300人的倭寇部队,他对努尔哈赤献媚道:“我军中有三百亲军,都是降倭,个个勇猛,善于用剑,天下无敌,请派他们当先锋。”努尔哈赤大喜:“明天来我府中,我要亲眼看看他们的剑法。”


这些降倭对于姜弘立的投降举动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受朝鲜多年厚恩,怎么能被“犬羊”般的女真人驱使?300人私下密谋,在观剑之时突然行动,斩杀努尔哈赤,夺路逃回朝鲜。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日本兵在密谋之后却报告了主帅姜弘立。姜弘立听后愕然失色,又告诉了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大惊,急令八固山(领军大将)精选壮士三千人,各持铁杖,秘密潜伏在府邸的外庭。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回想往事,如果这批勇悍而忠心的日本武士,能成功刺杀如日中天的努尔哈赤,势必对后世造成巨大的连锁效应。


我们不妨推测一下:


努尔哈赤暴死后,他的诸多子侄肯定立刻展开夺位的争斗,拥有两旗的代善、野心勃勃的阿敏、胸怀大志的皇太极、桀骜不驯的莽古尔泰、勇猛好斗的阿济格,哪一个能最终夺得皇位都将是一场腥风血雨,内讧之后实力必将严重受损。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皇太极与多尔衮

而另一方面,建州女真部的死敌叶赫部肯定趁机反扑,而大明的新任辽东巡抚袁崇焕更是早就摩拳擦掌收复失地——恐怕,爱新觉罗氏在一系列连锁打击后,将回到十三副甲胄的“开局之初”,而享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更是就此被扼杀摇篮,不,娘胎里。


朝鲜“鹰派”领袖——李朝孝宗

明朝与朝鲜的渊源就不必提了,李成桂建立朝鲜,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李芳远从李成桂一帮儿子中夺嫡成功,也是因为他屡屡出使明朝,与朱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朝鲜官员形象

更何况,万历年间,明朝宁可拖垮自己,也要帮助朝鲜驱逐了丰臣秀吉的入侵。


可以说,明朝这个大哥够意思,朝鲜这个小弟也很懂礼数。


不过,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逐步兴起,可以说,战争的天枰已经向女真倾斜。


但是,接下来女真的发展并不顺利,屡屡被阻挡在山海关外,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一炮打死。


即位的皇太极便把矛头对准了朝鲜。


“朝奸”姜弘立作为向导引“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进攻占领了朝鲜。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韩国影视剧中的清军形象

朝鲜违心地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也就是此时,昭显世子李澄和凤林大君李淏被皇太极掳到盛京(今沈阳)当了很久的人质。


后来,满清入关,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见作为人质的昭显世子李澄和凤林大君李淏,说:“未得北京以前,两国不无疑阻,今则大事己定,彼此一以诚信相孚。且世子以东国储君,不可久居于此,今宜永还本国。凤林大君则姑留与麟坪大君相替往来……。”


这话的意思就是,以前大家都是穷乡僻壤小国,人穷志短,为了一丁点好处,产生了摩擦。如今大清有了天下,你们那旮沓,我们也不稀罕了,就放世子回去,凤林大君就继续留在这里,充当传话筒。


多尔衮言辞颇为得意,一副暴发户不跟穷小子计较的口吻,不过放回李澄,留下李淏,多尔衮还是十分冷静,为牵制朝鲜,留下了砝码。


李澄作了多年人质,积累了与满清打交道的经验,多尔衮也释放了自己的诚意,减少了朝鲜的进贡。


但是,没过几日,李澄突然暴毙,这应该是朝鲜上下反对满清的一种情绪宣泄,李澄做了无辜的牺牲品。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尔衮只好把李淏放回朝鲜即位。


李淏有了李澄的前车之鉴,再加上他本人对满清的仇恨情绪,朝鲜由“鸽派”变成了“鹰派”。


朝鲜孝宗的备战计划

“反清复明”,李淏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


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七千人增加到二万一千人,并且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禁军由六百人增加到一千人,并且全部改编为骑兵。


此外,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一万名,御营厅军增加二万名;但由于财政困难,计划未能实现。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朝鲜士兵形象

饶是如此,李朝孝宗李淏对北伐的前景仍充满了乐观。


他甚至想,如果朝鲜军队直抵山海关下,中原的英雄豪杰一定箪食壶浆,共襄盛举。


大臣们虽然也认为应该替明朝复仇,但也注意到,清朝的国力还是在慢慢上升的过程中,如果北伐引来清朝的报复,恐怕整个朝鲜都要遭殃。


李淏则坚信“胡虏无百年运”的儒家信条,并觉得“反清复明”是大义之举,成功便好,不成功便成仁。


李朝君臣对南明政权、台湾郑成功、甚至准葛尔部等反清势力,都寄予厚望,准备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夹击清廷。


当得知台湾郑氏多次派使者请日本联合出师伐清复明时,朝鲜李朝甚至建议:“假道朝鲜,出送援兵。”


如此高调的阵仗,想不让满清知道是不可能的。李淏为了蒙混过关,向清廷奏报:“日本近日以密书示通事,情形可畏,请筑城训练为守御计。”企图以防御日本为由,扩军备战。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影视剧中的朝鲜国王形象

清廷警觉到朝、日、南明联手组成军事同盟的危险,便派密使前往朝鲜核实情况。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素来和好,奏折所奏不实。


顺治下诏斥责朝鲜国王,罢其用事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六使诘责”事件。


后来,朝鲜孝宗壮志未酬,怅然而逝。


肃宗时期,清朝三藩之乱爆发,朝鲜人见三藩,明郑,准噶尔等反清势力都有进展,认为清朝要亡国,一时朝鲜满堂都很兴奋,大臣纷纷上书请求征伐清朝,以雪奇耻大辱。


朝鲜肃宗脑子还是很清醒,他对大臣说:非无雪耻之心,奈何国小力弱,有心无力。


一直到肃宗朝后,清朝大局已定,尤其是1683年康熙灭明郑后,朝鲜王朝才认清了现实,从狂热态度中解脱,但朝鲜的大臣们为了标榜自己,仍一直鼓吹“北伐”的精神意义。


“反清复明”这个口号跟诸葛亮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样,成了政治正确的标志,假如一个朝鲜国王放弃了这个宗旨,那便丧失了执政的合法性。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鹿鼎记》

往常提到“反清复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地会,从康熙年间开始,天地会就活跃于反清的一线。


太平天国起义时,就得到过天地会的帮助;孙中山在海外为革命艰难奔走时,天地会海外分支“洪门”的领袖司徒美堂也给予了他无私的帮助。


但是,天地会只是一个社团,发展到晚清,司徒美堂更多的是倾向于民主共和,为的是救国救民,“反清”仍然很坚决,“复明”就无所谓了。


与天地会比,李氏朝鲜才是名副其实的“铁杆明粉”。


明朝对朝鲜有厚恩,日本人能投降朝鲜绝不投降女真,这背后的缘由为何?


中国在确立了儒家文化为正统思想后,就从血缘、地缘、礼仪方面来区别华夏与夷狄。


在中原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毫无疑问是华夏的核心,儒家文化能够辐射到的边远地区,主动服膺于儒家教化的政权都是华夏的边缘。

这才是铁杆“明粉”,坚持反清266年,天地会跟他们比都弱爆了

拿朝鲜半岛与日本来说,早就开始了与中原王朝的交流,在儒家文化包容、和谐、文明的感召下,朝鲜、日本包括越南都以“小中华”自居。


而刚刚兴起的满清,无论是衣冠礼乐,还是语言文字都是有别于华夏的,所以朝鲜的文献才以“胡皇”来称呼满清皇帝。


可见,文化的冲突造成了朝鲜持久的“反清复明”举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实力是最不可估量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