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1619年,瀋陽盛京。

一隊日本足輕打扮的士兵,大約300人,帶著他們特有的倭刀,為當時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表演劍術,努爾哈赤看得津津有味。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努爾哈赤形象

忽然,這其中的三個頭目,以眼神交流,不約而同地朝努爾哈赤撲了過去,努爾哈赤戎馬一生,也被這突來的變故驚出了一身冷汗。


這三人的動作不可謂不快,但是就在快要接近努爾哈赤的時候,努爾哈赤的親隨八固山,率領3000衛兵從大汗府邸的外庭衝了進來。


這三人精於近身搏擊,努爾哈赤的親隨護衛竟然一時拿不下來,努爾哈赤畢竟見過大場面,下令放箭,三人抵擋一陣兒後中箭而亡。


三千伏兵一起出動,全殲了其他日本兵。


不過,日本兵也不白給,他們臨死反擊殺死了數百女真人,死屍佈滿庭院。


日本戰俘的“驚天刺殺”計劃

你看到的不是武俠小說,你一定很疑惑日本兵怎麼來到中國東北,與努爾哈赤發生了交集。


這要說到萬曆年間,明朝援助朝鮮,抗擊豐臣秀吉入侵的戰爭。


明朝在這場戰鬥中,收編了很多日本俘虜,散派到宣、大兩鎮,用於抵禦北虜(蒙古人),史料上多有殺傷蒙古人的文獻記錄。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倭寇形象

朝鮮在這個事情上也緊跟大哥步伐,戰後朝鮮將“降倭”安置於朝鮮北部,防衛經常襲擾他們的女真各部。


因為這些日本兵已斷絕了回國念頭,加上朝鮮對他們很優待,基本成為忠心耿耿的歸化人,作戰卓有成效,以至朝鮮竟有 “破虜,非降倭不可”之說。


這些日本人確實很能打,剛剛經歷了戰國時期,除了本身的劍術搏擊,對於火器操作也非常嫻熟。


在後來的薩爾滸戰役中,朝鮮元帥姜弘利追隨明軍,與女真交戰,失敗被俘。姜弘利選擇了投降。


姜弘立利投降女真的部隊中,有300人的倭寇部隊,他對努爾哈赤獻媚道:“我軍中有三百親軍,都是降倭,個個勇猛,善於用劍,天下無敵,請派他們當先鋒。”努爾哈赤大喜:“明天來我府中,我要親眼看看他們的劍法。”


這些降倭對於姜弘立的投降舉動非常不滿,他們認為自己受朝鮮多年厚恩,怎麼能被“犬羊”般的女真人驅使?300人私下密謀,在觀劍之時突然行動,斬殺努爾哈赤,奪路逃回朝鮮。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日本兵在密謀之後卻報告了主帥姜弘立。姜弘立聽後愕然失色,又告訴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大驚,急令八固山(領軍大將)精選壯士三千人,各持鐵杖,秘密潛伏在府邸的外庭。


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回想往事,如果這批勇悍而忠心的日本武士,能成功刺殺如日中天的努爾哈赤,勢必對後世造成巨大的連鎖效應。


我們不妨推測一下:


努爾哈赤暴死後,他的諸多子侄肯定立刻展開奪位的爭鬥,擁有兩旗的代善、野心勃勃的阿敏、胸懷大志的皇太極、桀驁不馴的莽古爾泰、勇猛好鬥的阿濟格,哪一個能最終奪得皇位都將是一場腥風血雨,內訌之後實力必將嚴重受損。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皇太極與多爾袞

而另一方面,建州女真部的死敵葉赫部肯定趁機反撲,而大明的新任遼東巡撫袁崇煥更是早就摩拳擦掌收復失地——恐怕,愛新覺羅氏在一系列連鎖打擊後,將回到十三副甲冑的“開局之初”,而享國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更是就此被扼殺搖籃,不,孃胎裡。


朝鮮“鷹派”領袖——李朝孝宗

明朝與朝鮮的淵源就不必提了,李成桂建立朝鮮,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李芳遠從李成桂一幫兒子中奪嫡成功,也是因為他屢屢出使明朝,與朱棣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朝鮮官員形象

更何況,萬曆年間,明朝寧可拖垮自己,也要幫助朝鮮驅逐了豐臣秀吉的入侵。


可以說,明朝這個大哥夠意思,朝鮮這個小弟也很懂禮數。


不過,建州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逐步興起,可以說,戰爭的天枰已經向女真傾斜。


但是,接下來女真的發展並不順利,屢屢被阻擋在山海關外,努爾哈赤也被袁崇煥一炮打死。


即位的皇太極便把矛頭對準了朝鮮。


“朝奸”姜弘立作為嚮導引“四大貝勒”之一的阿敏進攻佔領了朝鮮。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韓國影視劇中的清軍形象

朝鮮違心地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也就是此時,昭顯世子李澄和鳳林大君李淏被皇太極擄到盛京(今瀋陽)當了很久的人質。


後來,滿清入關,攝政王多爾袞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召見作為人質的昭顯世子李澄和鳳林大君李淏,說:“未得北京以前,兩國不無疑阻,今則大事己定,彼此一以誠信相孚。且世子以東國儲君,不可久居於此,今宜永還本國。鳳林大君則姑留與麟坪大君相替往來……。”


這話的意思就是,以前大家都是窮鄉僻壤小國,人窮志短,為了一丁點好處,產生了摩擦。如今大清有了天下,你們那旮沓,我們也不稀罕了,就放世子回去,鳳林大君就繼續留在這裡,充當傳話筒。


多爾袞言辭頗為得意,一副暴發戶不跟窮小子計較的口吻,不過放回李澄,留下李淏,多爾袞還是十分冷靜,為牽制朝鮮,留下了砝碼。


李澄作了多年人質,積累了與滿清打交道的經驗,多爾袞也釋放了自己的誠意,減少了朝鮮的進貢。


但是,沒過幾日,李澄突然暴斃,這應該是朝鮮上下反對滿清的一種情緒宣洩,李澄做了無辜的犧牲品。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只好把李淏放回朝鮮即位。


李淏有了李澄的前車之鑑,再加上他本人對滿清的仇恨情緒,朝鮮由“鴿派”變成了“鷹派”。


朝鮮孝宗的備戰計劃

“反清復明”,李淏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為了北伐,孝宗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戰。


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七千人增加到二萬一千人,並且增加了大炮攻堅部隊;禁軍由六百人增加到一千人,並且全部改編為騎兵。


此外,還計劃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一萬名,御營廳軍增加二萬名;但由於財政困難,計劃未能實現。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朝鮮士兵形象

饒是如此,李朝孝宗李淏對北伐的前景仍充滿了樂觀。


他甚至想,如果朝鮮軍隊直抵山海關下,中原的英雄豪傑一定簞食壺漿,共襄盛舉。


大臣們雖然也認為應該替明朝復仇,但也注意到,清朝的國力還是在慢慢上升的過程中,如果北伐引來清朝的報復,恐怕整個朝鮮都要遭殃。


李淏則堅信“胡虜無百年運”的儒家信條,並覺得“反清復明”是大義之舉,成功便好,不成功便成仁。


李朝君臣對南明政權、臺灣鄭成功、甚至準葛爾部等反清勢力,都寄予厚望,準備派使臣渡海聯絡,策劃夾擊清廷。


當得知臺灣鄭氏多次派使者請日本聯合出師伐清復明時,朝鮮李朝甚至建議:“假道朝鮮,出送援兵。”


如此高調的陣仗,想不讓滿清知道是不可能的。李淏為了矇混過關,向清廷奏報:“日本近日以密書示通事,情形可畏,請築城訓練為守禦計。”企圖以防禦日本為由,擴軍備戰。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影視劇中的朝鮮國王形象

清廷警覺到朝、日、南明聯手組成軍事同盟的危險,便派密使前往朝鮮核實情況。結果查明,朝鮮與日本素來和好,奏摺所奏不實。


順治下詔斥責朝鮮國王,罷其用事大臣,這就是朝鮮歷史上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後來,朝鮮孝宗壯志未酬,悵然而逝。


肅宗時期,清朝三藩之亂爆發,朝鮮人見三藩,明鄭,準噶爾等反清勢力都有進展,認為清朝要亡國,一時朝鮮滿堂都很興奮,大臣紛紛上書請求征伐清朝,以雪奇恥大辱。


朝鮮肅宗腦子還是很清醒,他對大臣說:非無雪恥之心,奈何國小力弱,有心無力。


一直到肅宗朝後,清朝大局已定,尤其是1683年康熙滅明鄭後,朝鮮王朝才認清了現實,從狂熱態度中解脫,但朝鮮的大臣們為了標榜自己,仍一直鼓吹“北伐”的精神意義。


“反清復明”這個口號跟諸葛亮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一樣,成了政治正確的標誌,假如一個朝鮮國王放棄了這個宗旨,那便喪失了執政的合法性。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鹿鼎記》

往常提到“反清復明”,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天地會,從康熙年間開始,天地會就活躍於反清的一線。


太平天國起義時,就得到過天地會的幫助;孫中山在海外為革命艱難奔走時,天地會海外分支“洪門”的領袖司徒美堂也給予了他無私的幫助。


但是,天地會只是一個社團,發展到晚清,司徒美堂更多的是傾向於民主共和,為的是救國救民,“反清”仍然很堅決,“復明”就無所謂了。


與天地會比,李氏朝鮮才是名副其實的“鐵桿明粉”。


明朝對朝鮮有厚恩,日本人能投降朝鮮絕不投降女真,這背後的緣由為何?


中國在確立了儒家文化為正統思想後,就從血緣、地緣、禮儀方面來區別華夏與夷狄。


在中原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毫無疑問是華夏的核心,儒家文化能夠輻射到的邊遠地區,主動服膺於儒家教化的政權都是華夏的邊緣。

這才是鐵桿“明粉”,堅持反清266年,天地會跟他們比都弱爆了

拿朝鮮半島與日本來說,早就開始了與中原王朝的交流,在儒家文化包容、和諧、文明的感召下,朝鮮、日本包括越南都以“小中華”自居。


而剛剛興起的滿清,無論是衣冠禮樂,還是語言文字都是有別於華夏的,所以朝鮮的文獻才以“胡皇”來稱呼滿清皇帝。


可見,文化的衝突造成了朝鮮持久的“反清復明”舉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實力是最不可估量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