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大中小学春秋假?理想设计面临现实挑战

近日,教育部官网“建议提案办理”栏目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1212号建议的答复》,回应了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提交了《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建议国家教育部加大力度推动春秋假落实,春假设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设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设计为10-15天左右,这样父母就有时间带着孩子旅游度假,爷爷奶奶也可以带着孩子出去。

落实大中小学春秋假?理想设计面临现实挑战

资料图 图据IC Photo

对于设立春秋假,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均对大中小学放春、秋假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小学和初中的课时总数和各年级周课时数,划分了每学年教学时间和学校机动时间,学校机动时间两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普通高中教学时间、社会实践和假期作了相应规定。

但是,具体到学校办学,春秋假在一些地方的落实并不理想,有一些中小学校不但没有春秋假,就连传统的春游秋游也取消。这也是人大代表建立加大力度推进落实春秋假的原因。

国家明确规定的春秋假,为何在一些地方落实不了?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带薪休假制度不健全,不少家长反对给学生放春秋假。从理想的设计看,学生放假,家长也有时间,那么,全家人可以一起享受假期,但对于不少家庭来说,这只是听上去很美。众所周知,当前放寒暑假,不少工薪阶层家长都为孩子去哪里发愁,媒体甚至把有的放寒暑假的孩子称为“假期孤儿”。由于把孩子放在家里不安全,带到办公室去也不方便,因此很多家庭只有把孩子送去培训班。很显然,如果孩子放春秋假,而父母不能享受带薪休假,那么,家长是不会欢迎春秋假的,就是放春秋假,学生也享受不了,大部分孩子的春秋假,很可能还是在校外培训班度过。

所以,给中小学生放春秋假,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只要求学校放就可以了,更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在没有带薪休假制度的背景下,不放春秋假,教育部门、学校,会被质疑,放春秋假也会被质疑。基于此,有的学校“创新”地把放春秋假和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教育部在回复中也专门提到,2016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但客观而言,春秋假是春秋假,是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安排的。研学旅行则是学校组织,带有社会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把春秋假和研学旅行活动结合,只是一种变通,可组织研学旅行,不少学校也担心承担安全责任,也并不积极。不要说为期几天到一周左右的研学旅行如此,就是传统的春游、秋游活动,因为面临安全压力,有的学校也取消了。

二是在追求升学成绩的办学导向下,中小学生“玩命”学习,放春秋假被视为浪费时间。相对来说,大学的春秋假是落实得比较好的,甚至有的大学生家长觉得学生放假时间太长了。而我国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沉重,不少学校就围着中高考考试科目组织教学,凡非中高考考试的教育内容,全部被边缘化,国家要求开设,但不作为中高考计分科目的课程,有的学校都不开设,就是开设了,课程时间也被挤占,用于其他纳入考试的科目的学习。为此,开齐开足课程,也成为国家检查学校是否规范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国家规定的课程都被挤占,而且还想方设法加班加点给学生补课时,这些学校会“舍得”给学生放春秋假吗?

教育部在回复中强调,“由于学校假期调整涉及社会、家庭等方方面面,从近些年探索情况看,大部分地方在实际操作中均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一个“谨慎”,道出了落实春秋假的现实情况。春秋假很好,但要让学生享受美好的春秋假,于社会来说,必须建立带薪休假制度与之对接;于学校来说,必须转变教育理念,给学生完整的教育体验;于家长来说,不能功利地要求孩子时刻学习,而要劳逸结合,并创造更多条件和孩子一起旅行,要明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

红星新闻签约作者 熊丙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