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脱贫“精气神”

提振脱贫“精气神”——肃南县推进精神扶贫工作纪实

安梅

“扶贫先扶志”“ 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工作进程中,部分群众还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如何破解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补齐“精神贫困”这块短板?肃南县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重的原则,通过扶志送思想、扶贫送政策、扶智送技能等一系列措施,引导群众树立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

扶志送思想,纠偏群众“等靠要”

康乐镇赛鼎村60岁的党员高玉清,时刻不忘初心,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拒绝享受低保,主动把享受低保的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用自己坚守的初心和价值观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之一,也是肃南县精神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的最好证明。

南县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大对群众思想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夯实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以核心价值观“十大创建行动”为载体和抓手,设计制作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宣传组画,在各乡镇、各贫困村进行推广宣传;印制了桌历、书签为群众免费赠送,受到了农牧民的广泛欢迎。在县融媒体中心电视台和县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三年决战奔小康”专栏。各乡镇、各农牧村通过开展专题学习、制作宣传栏、建立文化墙等方式,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进一步凝聚了不等不靠抓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坚定信念。

今年,被誉为“信义奶奶”的肃南县红湾寺镇隆畅社区居民窦兰英老人获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的事迹传遍陇原大地,尤其在肃南县更是家喻户晓。在荣誉面前,窦兰英老人却显得异常平静,在她看来,这只是她应该做的事情。

该县突出道德涵养教育,全县培树县级以上道德模范80余名,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1名、“中国好人”1名、省级道德模范2人、甘肃省“十大陇人骄子”3人、省级“文明家庭”1户。深入开展各类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定期慰问道德模范,组建“我的故事”宣讲团,让先进典型模范现身“道德讲堂”、培训班等,以“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先进事迹登上电视荧屏、宣传长廊,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道德模范、学习先进榜样、有效扩大了先进典型的影响力。

扶贫送政策,群众发展劲头足

肃南县马蹄乡黄草沟村牧民樊德勤,是通过政府政策扶持,发展舍饲养殖脱贫致富的真实受益者。县上政策的扶持,使他的创业脱贫,点燃了黄草沟村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希望,他也很乐意的帮助前来“取经”的老乡,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该县各级各部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聚焦主题主线,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解剖麻雀”,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检视初心、破解难题、推动工作,实现了“志”和“物”的双重扶持。

扎实推动农牧村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是实现精神脱贫的关键所在。为此,该县深入开展“一创一评”活动,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8个、文明村59个;连续8年开展“五星文明户”创评活动,全县102个农牧村全部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红白理事会;累计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34个,实名注册志愿者6307人,占县城常住人口9569人的65.91%;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500多场次,网上记录服务时长达13.1万小时。并借助“善行义举榜”“孝道红黑榜”等,褒扬好人好事、鞭笞丑行陋习,通过道德约束的力量,有力地提升了农牧村的文明程度。

扶智送技能,群众“造血”路子多

10月29日,在肃南县白银乡举办的劳动力技能培训班上,参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正和其他参训的群众交流着此次烹饪培训班的学习心得,思索着怎样利用这学到手的技能创业脱贫。

加大致富技能培训,提升农牧民脱贫能力,是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肃南县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依托县委党校、人社、农业农村、文旅、妇联等部门,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紧扣产业发展实际,举办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1次,“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现场招聘会21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53人。推动“外出务工经济”向“返乡创业经济”转变,为83名符合条件的农牧民发放创业贷款850万元。组织开展以苗木种植、电焊加工、餐饮服务、服装裁剪、民族刺绣、家畜饲养为主的劳动力技能培训18场次,培训劳动力989人。培训期间,既注重“引进来”现身说法,还组织贫困群众“走出去”开阔眼界;既授人以鱼,有的放矢加强致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也授人以渔,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实践中长见识、长本领。此外,认定“厂房式”扶贫车间1家,吸纳就业从业人员4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人,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达2000元左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群众思想观念有了突破性转变, “我要发展”的意识不断提高。

每年乡镇艺术节、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各类演出的筹备,对农牧民群众来说,是“头等大事”。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也是肃南县推动精神扶贫工作的重点工作。目前,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个、公共电子阅览室8个、农家书屋12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9个、村文化广场、乡村舞台83个,组建农牧村数字电影放映队6支,发放广播电视“户户通”设备2860套,将精神午餐送到了农牧民群众手中。“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送文化下乡演出、“放歌新时代.文化进万家”全县农牧民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群众广泛参与、接受教育,达到了用先进文化教育人、凝聚人、号召人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