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繡虎——葉盛蘭和葉少蘭的雙峰並立

本文摘自《根深葉茂葉少蘭》作者張正貴:

從書籍、影像和葉少蘭先生的描述中去揣度想象葉盛蘭先生,在日常的請益往還和氍毹粉墨裡認識感悟葉少蘭先生,兩代京劇名宿給予我的是強烈的心靈震撼和往復的思緒遐飛。我時時想起他們的馨香之德與精絕之藝,又常常因他們 的人生際遇和藝術道路陷入沉沉的冥思。


兩代繡虎——葉盛蘭和葉少蘭的雙峰並立

劉海粟有語云 :“葉盛蘭如大筆寫幽蘭葉,而配以工筆重彩蘭花,有謹嚴、有粗獷、有穠麗,雄姿英發,百年絕唱。”葉盛蘭之人生,亦如一曲絕響,以濃墨重彩始,以繁管衰弦終,留下的是說不盡的悠悠餘韻。葉盛蘭 20 歲未到已享盛名,其表演藝術,讓內外行有一種“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的強烈感受。各大京劇班社欲得之而後快,大有“得盛蘭者得天下”之勢。然淺水終難困蛟龍,30 歲的他自行領銜組團,水到渠成,成為京劇史上獨一無二的以小生挑班的藝術家,被姜妙香贊為“扭轉乾坤”之舉。在 30 歲左右開宗立派,創立了京劇史上小生行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葉派”。馮牧在《舒捲風雲 吐納珠玉——懷念葉盛蘭》中飽蘸濃情地寫道,“一種時代所賦予的機遇,使葉盛蘭承擔了這個歷史重任,使他終於扮演了一個在京劇小生行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集大成’者的角色。這位天賦超眾的演員已經把京劇藝術小生行當的表演,提高和發展到了一個也許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境界和水平。”35 歲,他成為國家京劇院的開創者和藝術風格的奠基者之一,後被國家第一批評定為一級演員。而這樣一個大紅大紫的葉盛蘭又是第一個以挑班演員身份參加國營劇團(國家京劇院前身) 的藝術家 ;他在抗美援朝時參加了第一批慰問志願軍藝術團 ;他是第一批赴西歐參與新中國文化外交的藝術家 ;上世紀 60 年代初,他以對國家赤誠、對京劇“盡忠”的態度將富連成社 383出京劇劇目的手抄本無償捐獻給了中國京劇院……然而,43 歲,他遭逢厄運,被打成右派。50 歲,他永遠地離開了魂牽夢繞的方寸舞臺。65 歲,他抱憾逝於北京。

“反右”後,身體孱弱的葉盛蘭遭受劇烈的政治衝擊,然而,《赤壁之戰》《西廂記》《桃花扇》《玉簪記》《佘賽花》《花燈記》《九江口》《金田風雷》《桃花村》《臥薪嚐膽》《蝴蝶杯》《白毛女》等劇目,正是他在 1959 年前後的幾年中創作完成的。他遭受戕害最甚的時期竟然成為了其創作劇目的井噴期,這不能不讓人遐思萬千,去思考這位藝術家當時的內心世界。屈辱與磨難並不能抑制這位藝術家對京劇事業的執著和責任。特別是 1959 年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之際,葉盛蘭以摘帽右派的身份和透支幾近極限的身體,在二十多天裡成功完成了獻禮大戲《赤壁之戰》中周瑜和《西廂記》中張珙的藝術形象塑造、排練和演出。《西廂記》的編劇田漢說 :“葉盛蘭先生這次創作的張君瑞,就是我心目中張生的形象。這是我多年嚮往,而長久以來未在舞臺上見到的。”在當時的情況下,葉盛蘭正是以藝術創作來救贖自己屢遭傷害、飽受刺激的心。“視藝術為生命”常常是對傑出藝術家的描紓讚譽,但這已不足以形容當時的葉盛蘭。“生命是藝術的一部分”,“沒有了藝術就沒有了生命”或更能準確地道出當時葉盛蘭所做所行的內在。正是他以陷囹圄之“身”存藝術之“道”,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完善、發展了葉派小生藝術,穩固了京劇小生行當的地位。劉紹棠講了掏心窩子的話 :“我說一句並非過頭的話 :如果沒有葉盛蘭的藝術成就,京劇小生這個行當很可能被行政命令取消了。解放以來,有多少貌似內行的力笨,打算以老生或武生取代小生,都未能得逞,就因為葉盛蘭這座豐碑是推不倒的。”

繼承父志,傳揚光大葉派藝術的信念是什麼時候根植於葉少蘭心底的?許多人說,葉少蘭生長在梨園葉家,自小耳濡目染,與生俱來地從基因血液裡就和京劇這門藝術結下難解之緣。這當然很有道理,但卻又不是那麼簡單。葉少蘭說 :“父親所遭受的苦難,使我懂得了什麼是品格,而特殊的品格又是在極端特殊的環境中表現出來的。”盛蘭先生蒙冤之時,葉少蘭正就讀於戲校五年級,一夜之間,波雲詭譎的時代與政治攪亂了十多歲的孩子的人生。少年曆世便嚐到了世態炎涼的苦澀滋味,從此之後,刻苦學習和勤奮練功便寫進了葉少蘭的人生,證明自己也好,代父抗爭也罷,以不屈之毅力竭力繼承與傳揚葉派藝術自此便深深地紮在他心底,併成為他此後一生為之奮鬥的信念。

上世紀 70 年代末文藝復甦,做了十幾年的教師與導演的葉少蘭終於迎來了他重登舞臺之時,與父親生前的搭檔、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杜近芳演出《謝瑤環》。著名劇作家吳祖光曾回憶道 :“京劇舞臺上出現了奇蹟!我第一次看到青年的小生演員葉少蘭在鑼鼓聲中出臺亮相時,真是大吃一驚,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怎麼?是已故的葉盛蘭死而復生了?聲容笑貌,舉手投足,和當年的小生泰斗葉盛蘭一般無二,不差毫釐。真教人不能置信人間會有這樣的事情!”侯寶林夫人王亞蘭女士說 :“這不就是當年的葉盛蘭嘛!”小生藝術多年絕跡於舞臺,羸弱到行當行將滅亡之時,由葉少蘭主演的《白蛇傳》《群英會》《呂布與貂蟬》《周仁獻嫂》《羅成》《柳蔭記》等戲卻適時地風靡舞臺,被全國觀眾追捧。在時任文化部長的黃鎮與“紅得發紫”的葉少蘭一席談之後,中斷了多年的小生課程終於又在戲校重新開設。有人說,葉少蘭的異軍突起挽救了小生這個行當。

葉少蘭對葉盛蘭的繼承是藝術技藝與藝術精神的雙重承遞,他的接續創作和審美氣質是對京劇小生和葉派藝術“質”的昇華和推進。他的唱以情催聲而又以聲帶情,注重韻味的強化、色彩的搭配和音色的幻化,頓挫明顯有張力,節奏對比更分明 ;唸白氣勢磅礴,真假嗓結合的功力極深,更顯出陽剛之美 ;身段圓而緊,氣度開、氣魄大,一戳一站,四面美觀,一顰一笑,氣象萬千。

葉少蘭的表演英武氣與書卷氣兼具,古典美中蘊時代感,由舞臺上形式意味的彌散逐漸至完型之境界,營造出獨特的審美時空。士大夫、勝將軍、騷墨客、落魄子在其演來俱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周瑜、呂布、羅成、梁山伯、許仙、李白、張君瑞、陳大官、周仁、薛平貴、趙寵……一個個靈顯魂現的人物形象如附體一般,吸攝了幾代觀眾的痴迷與崇拜。甲子之歲後,葉少蘭步入了藝之老境,所謂“畫之老境,最難其儔”。老境不是老練、沉穩和蒼衰,而是成熟與天全的融洽,絢爛與厚重的諧和,蒼莽與古樸的同一,由巧反拙,稚拙中透露可愛,平和中滲出瀟灑,從心所欲不逾矩,追索著內外、心神、天人的合一境界。葉少蘭舞臺上“形”的法相諧一與“狀”的千變萬化,使表演達到了“萬狀而無形,氣質乃王道”的高點。

芳林陳葉催新葉,錦盆少蘭比盛蘭。葉少蘭處世從藝不為求官求獎,他所篤信的是踏踏實實做人和認認真真演戲。55 歲,葉少蘭在為其父《白蛇傳》中許仙的錄音配舞臺表演形象時,需使用一個“殭屍”的技巧(京劇的高難技巧,雙腿立直後倒身,以揹著地) 。他一連摔了十個“殭屍”,只為了可以選擇一個最臻完美的表現 ;年逾花甲時,他在上海帶著病體演出繁重大戲《群英會》,臺上演一場,利用換場的時間臺下吸一次氧,只為舞臺表演和劇中的“周瑜舞劍”達到完美的標準 ;2015 年已 73 高齡的他,兩個月內輾轉北京、雲南、湖北、天津、上海為四個學生排演三出傳統大戲、導演一出由其自己編劇的新創大戲,同時為自己三齣戲的錄音配像……很長時間以來,葉少蘭每天要吃十幾種藥,但他卻又是京劇界中最忙的人之一。藝術是天,京劇是命,正是這種朝著目標不懈追求的宗教般信仰成為了葉少蘭最好的良藥,也成為了葉少蘭攀登事業和藝術更高峰的最強勁的支撐。葉少蘭舞臺輝煌近四十年,演出劇目(含“音配像”) 七十餘出,導演劇目三十餘部,教齡五十載,集演員、導演、教師於一身,藝絕氍毹,作品等身,桃李滿園,曾受美國政府之邀赴美講學,成為戲曲界首位富布賴特國際學者,被譽為“京劇王子”,是首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的獲得者,京劇界唯一的將軍。


兩代繡虎——葉盛蘭和葉少蘭的雙峰並立

中國政協文史館將葉少蘭作為首批立傳成書的戲曲界政協委員之一,這本身是值得玩味的。二十多年來,葉少蘭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京昆室副主任,年復一年,建言獻策,提交關於文藝事業發展和戲曲人才培養的提案,調查研究,奔走吶喊。他說 :“這不是榮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筆者想到的是,這除了是尊重與榮譽以外,又何嘗又不是人們對葉少蘭、小生行當乃至京劇藝術的新期待呢?

2014 年,筆者參與組織了紀念京劇大師葉盛蘭誕辰 100 週年的系列活動,完成了大型京劇畫冊文集《京劇大師葉盛蘭》的編撰,特別是完成了“政協委員傳記叢書”之一《根深葉茂葉少蘭》的寫作。寫作過程中,筆者多次採訪少蘭先生。回顧往昔的崢嶸歲月,他或是娓娓敘述,或是感慨萬千。每當談及其父的不堪遭遇和為小生藝術捨生忘死的奮鬥,他有時會久久地沉默,有時會出神地凝望,有時會閃現出淚光……每到此時,彷彿時空凝固 ;每憶此時,我彷彿參禪悟道。

《根深葉茂葉少蘭》的寫作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行進。書中的“人生歷程”以時間延序作經,諸段經歷為緯,以專題(某一時段、某一事件、某一重要關係、某一主題等) 的形式展開,圖文對照,大量援引葉少蘭的原話和文字資料,以期更加生動、詳細、權威地敘述和梳理葉少蘭的藝術人生。“知情者說”“課徒傳燈”等,採訪了 50 多位文藝界人士,其中既有比葉少蘭年長的前輩名宿,亦有合作多年的同輩精英和仰觀其人其藝的菊壇後進、葉派弟子,有文藝界的領導與劇院團的管理者,也有長期關注其藝事的理論家和戲迷。記錄文字儘量用受訪者的原話,在不違背原意的基礎上又稍作剪裁和整理,最大限度地呈現出他們眼中真實可感的葉少蘭。“談戲說藝”,原定請少蘭先生談葉派 8 個代表劇目,由於寫作時間和全書篇幅的關係,最終呈現的是《呂布與貂蟬》《周仁獻嫂》《柳蔭記》《白蛇傳》《赤壁之戰·壯別》。這幾篇討論文章對流派藝術規律的提煉闡發和流派代表劇目的記錄評騭,以及明析不同時期藝術風格特點與剖解不同戲中的某角色某處理某理念作了一定的梳理,從而為更系統和完整地總結葉少蘭藝術實踐與藝術經驗留下了基礎資料。文中插圖有 170 多幅,很多是第一次公開。附錄關於葉少蘭學習、演出和導演劇目一覽亦非常有價值。

葉少蘭將京劇小生和葉派藝術推向了新的歷史高度和藝術境界,是為當代京劇藝術最高水平的代表者之一。“新葉派”“後葉派”“少葉派”呼之欲出,“十小生九葉派”,在當代京劇舞臺上儼然一派風範。然而葉少蘭每次都非常謙遜地表示 :“葉派就是我父親創立的,我是學習者和繼承者。”但當我們暫時放下梨園尊老敬賢的傳統,進行理性地思考時,必須要指出葉少蘭的繼承、創新和發展已經形成了具有其個人特色的葉派表演藝術風格,出現了新的高峰。客觀地說,筆者以為今天的葉派藝術有兩個藝術資源、兩個表演參照系、兩個核心的研究對象——葉盛蘭與葉少蘭。“雙峰並立兩崑崙”,需要後繼的學習者領悟葉派雙峰藝術的精髓,結合自身條件和藝術理解,繼續為京劇小生和葉派藝術的“質”的推進而努力,才有可能朝著葉派藝術的第三座高峰邁進。

我願意強調這樣的“高峰說”,因為無論一個時代,一門藝術,還是一位藝術從業者,不參悟“高峰”,藝術和美還何以存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