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中藥即中醫藥物的總稱,它的產生源遠流長,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神農本草經》收錄藥物名詞(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就多達365種,到了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記載的藥物達1892種。

中藥之名簡,而其意賅,不僅與中藥之形色氣味相關,更與古人所處的地域、時代以及當時政治經濟環境、民俗、中醫藥地位等因素密不可分,集中體現了中醫取象比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從中藥藥名之流溯中醫藥文化之源,亦有一番趣味。今天就帶大家來共同學習瞭解一下。

以中藥生長和採收時間命名


如迎春花,因早春開花,故得其名。半夏,農曆五月間成熟,恰巧夏季過了一半,故得其名。夏天無,由於它的地上部分一到初夏季節就枯萎而難覓其蹤,故得名“夏天無”。夏枯草每至夏至而枯黃萎謝而得名。忍冬藤因經冬不凋而得名。冬蟲夏草,因其冬為蟲、夏為草,成蟲體與菌座相連而得名。冬青子,因冬季採摘其成熟果實而得名。萬年青因四季長青而得名。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以產地而命名

在藥名前標識產地、生長環境等字樣。如代赭石,《名醫別錄》曰:“出代郡者,名代赭。”李時珍雲:“赭,赤石也。代,即雁門也。”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其他如巴豆生巴郡川穀,阿膠出山東東阿,黨參出山西上黨,信石出於信州,象貝產於浙江象山,蘇合香產於古蘇合國,常用藥物川芎、川烏、川貝母等,皆因產於四川而得名;廣藿香、廣陳皮、廣木香皆產於廣東;建曲、建澤瀉產於福建;雲茯苓產於雲南;關防風、關黃柏產於東北地區等,這些藥物都具有產地的標記。又如水蘇、水蛭、水浮萍均生於水;海藻、海馬、海螵蛸皆產於海;石韋、石斛、石菖蒲都長於石;地慄、地榆、地膚子並生於地,這些藥物都具有生長環境的標記。

以人名而命名

如活血通經藥劉寄奴,“相傳南朝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早年微賤時于山中砍伐荻草,遇一大蛇而射之,蛇遁去。明日往尋之,聞榛樹林中有杵臼聲,見青衣童子數人在搗草藥,且雲其主被劉寄奴射傷,搗藥為之敷傷。劉上前叱散之,收取草藥而返。後遇金瘡敷之即愈。後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事見《南史•宋武帝本紀》,《本草綱目》卷十五“劉寄奴草”亦收錄。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又如驅蟲藥使君子,相傳北宋年間,潘州郎中郭使君,精通醫道,樂於救助窮苦百姓,無意中發現這種果實能治療小兒蟲積、疳積,後醫家便稱此藥為“使君子”。還有如何首烏,因順州何田兒老來無子,服用此藥後鬚髮皆黑,老來得子,壽皆百餘歲,故將此藥取名“何首烏”。似此以最先發現或使用者的姓名作為藥名的中藥還有不少,如徐長卿、杜仲等。

以形態而命名

如牛膝,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集註》雲:“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又如貫眾,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雲:“此草莖葉如鳳尾,其根一本,而眾貫之,故草名鳳尾,根名貫眾。”又如狗脊,唐代《新修本草》雲:“根長多歧,狀如狗脊。”因其根皮上有一層金黃色柔毛,故又稱金毛狗脊。白頭翁則以其“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而得名;人參,入藥用其根,其形狀如人形,故名。佛手,其形狀似人手有指,故呼佛手。豬苓,其根塊黑如豬屎,故有其名。


以顏色而命名

中藥各自具有天然的顏色,因此,藥物的顏色就成為藥名的來源。

如漏蘆,《本草綱目》雲:“屋之西北黑處謂之漏,凡物黑色謂之盧。此草秋後即黑,異於眾草,故有漏盧之稱。”如青色的有大青葉、青蒿、青黛、青果、青礞石等;紅色的有紅花、赤芍、丹參、紅棗等;黃色的有黃柏、黃連、黃芩、蒲黃等;白色的有白芷、白朮、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醜、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以氣味而命名

按氣命名者,如木香原名蜜香,《本草綱目》雲:“因其香氣如蜜也。”而臭梧桐、魚腥草則因其特殊之氣而得名。

據味命名者,有酸味的酸棗仁,苦味的苦參,甜味的甘草,辣味的細辛,鹹味的鹹秋石等,皆以味而得名。又有五味子,《新修本草》雲:“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據氣、味命名者,如豨籤,《本草綱目》雲:“楚人呼豬為豨,呼草氣味辛毒為薟。此草氣臭如豬而味薟螫,故謂之豨薟。”麝香、沉香、茴香、藿香及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

中藥“金牛膽”,形似牛膽,色金黃,味甚苦,兼以形、色、味三者命名。


以入藥部位而命名

植物以根入藥的有葛根、山豆根(根及根莖)等;

以藤入藥的有海風藤、大血藤、夜交藤、雞血藤等;

以木質部分入藥的有蘇木等;

以皮入藥的有陳皮、五加皮、地骨皮等;

以葉入藥的有艾葉、蘇葉、淡竹葉、側柏葉等;

以花入藥的有菊花、玫瑰花、旋覆花等;

以種子入藥的有馬錢子、葶藶子、白芥子等;

以礦石入藥的如硃砂、赭石、滑石等;

以動物某部位入藥的有蟬蛻、地龍、鱉甲、龜板、鹿茸等。

以特性功用而命名

按特性命名者,如鳳仙花子,又名急性子,因其結莢成熟後,稍加觸碰,即果莢迸裂,褐色細子蹦出,狀似急不可耐,故而得名。

按功用命名者,如益母草,清張秉成《本草便讀》:“益母草消疥化水,是其所長。以產婦必有癖濁停留,此物能消之化之,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他如尋骨風祛風邪,伸筋草舒筋絡,決明子明眼目,合歡安神志,防風御風寒,皆以功用得名。

按特性、功用命名者,如王不留行。此藥通經下乳之力特強,李時珍釋曰:“性走而不住,雖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但王不留行還有斂、守之性,《本草經》言其有“止心煩、鼻衄”之功,《名醫別錄》稱其有“主金創、止血”之效。可見其兼有活血、止血的雙向性功能。故明代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雲:“命名之義亦奇,吾身有王,所以主吾身之氣血及主氣血之留行者。氣血之留,王不留,則留者行矣;氣血之行,王不行,則行者留矣。顧血出不止與難產無乳者,兩可用此,其義自見。”如此,藥名涵義當為“王不留”、“王不行”,分別針對經閉、乳少、難產與鼻衄、金創出血,則藥之雙向“主治功力,其可迎刃而解”。此說較為確切地詮釋了寓於藥名中的特性及雙向治療作用,反映了古人對藥物認識的進步。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以民間傳說故事命名

中國古代流傳著大量與醫藥有關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這些故事傳說作為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一部分,經文人學者加工後,以書面形式載錄於史書、筆記、稗傳,醫藥學家又將其採入醫藥著作,使之成為公認的藥名來源。

如收澀止血藥禹餘糧,相傳與大禹有關。《本草綱目》卷十引宋代陳承《本草別說》:“禹餘糧,會稽山中出者甚多。彼人云:‘昔大禹會稽於此,餘糧者,本為此耳。’”又引《博物志》:“世傳禹治水,棄其所餘食於江中而為藥。”又如蛇銜,《本草綱目》卷十六引劉敬叔《異苑》:“有田父見一蛇被傷,一蛇銜一草著瘡上。經日,傷蛇乃去。田父因取草治蛇瘡皆驗,遂名曰蛇銜草也。”姑且不論故事傳說的真實與虛妄,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民俗文化對藥物命名的影響和作用。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以外來藥物而命名

不少傳入中國的外域藥物,往往冠以外域的標記。

從其“胡”、“海”、“番”、“洋”等特別標記中,我們可以瞭解外域藥物傳入的時代及方域。

冠以“胡”字的藥物,多為兩漢、西晉時由西北絲綢之路傳入,如胡豆、胡麻(即今之芝麻)、胡瓜(即今之黃瓜)、胡荽、胡蘆巴等。

冠以“海”字(除指明產于海洋外)的藥物,多為南北朝後由海路引進,如海棠、海棗、海風藤、海桐皮等。

冠以“番”字的藥物,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外國來華貿易的商船)自南域引入,如番茄、番薯、番椒、番木鱉、番瀉葉等;有時冠以“舶”字,如舶硫黃、舶乳香等。

冠以“洋”字的藥物,多為清代從海外引入,如洋參、洋姜、洋蔥、洋芋等。


漲姿勢!中藥都是如何命名的

以避俗雅化而命名

古代諱飾文化對藥物命名亦有一定的影響,不少藥物因避俗語穢詞而雅化其名。中藥多為天然物品,取材範圍甚廣,一些日常廢穢之物亦常取之入藥。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一文中曾說:“牛嫂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然而此類藥名若以書面形式載入書中未免有俗、穢之嫌,故古代醫家每每隱去俗稱,雅化其名。如鴿糞,因其屎皆向左盤曲,而稱作左盤龍;人乳,因道經稱久服可以成仙,故名為仙人酒、蟠桃酒;人糞,經加工後是救治溫病高熱神昏的要藥,便據其色、依其形,而美其名曰金汁。其他如灶心土稱伏龍肝,鼯鼠屎喚五靈脂,雞蛋膜謂鳳凰衣,人尿曰輪迴酒、還元湯等,還有人中黃、人中白皆屬此類。

另外,有些中藥的別名也很耐人尋味。甘草有調和諸藥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國老,故又稱“國老”;大黃瀉下作用猛烈,功大力專,好似勇猛無敵的將軍,故也稱“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