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在二战苏德战争期间,德军和苏军分别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种崭新作战样式,“闪电战”作为德军占领欧洲的快速打击方法,一度成为苏联和英法联军的噩梦。而苏军进入战略大反攻阶段后,苏军使用的压路机战术也叫钢铁洪流战术,相比闪电战,其规模更宏大,作战效果更直接,给德军以毁灭性的打击。那么,苏军为什么不在德军发起闪电战时使用这一战术呢?

“闪电战”凭借快速和机动性,其作战样式以突然袭击为依托,在二战初期,德军凭此横扫欧洲

德军发起闪电战,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深思熟虑充分准备的,应该说,德军在一战后获得的对战场形势的重新认识要比英法苏等国更早一步。一战时,德国和英法都在首次使用坦克作战中得到了启示,只不过英法在战后以投机心态迫使德国屈服和获得高额战争赔偿,而德国却从屈辱中夹缝生存,尤其是德国元首上台后,利用民众求战心态为战争找到了合适的借口。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从战争中总结出的闪电战术,给德国发动二战找到了平台,也为德军横扫欧洲指出了方向。但是,德军的闪电战并不是没有给苏联提出警示,早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前,德军就以优势的装甲力量占领了西欧各国,而条约签订后一周德军闪击波兰,更是让苏军完全洞察了德军的作战样式,但对条约过分的期望和对德军闪电战术的不屑一顾,最终让苏军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吃尽了苦头。

德军发动苏德战争,之所以要使用闪电战术,与德国的工业基础及综合国力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资源比较匮乏兵员并不充裕的国家,闪电战是最有利的一种作战方式也是最快捷获得资源的一种形式。在德国闪击苏联之前,德军统帅部就提出了打击苏联的中心城市为主,瓦解苏军的战斗意志为辅和占领苏联的战略资源为目的的战争目标,为此,德军分成北中南三路大军对苏联进行了突然的袭击。

德军闪电战的成功,在于其突然打击和欺骗宣传相结合,使苏军在犹豫和对闪电战术不重视的情况下遭到重大损失。应该说,德军闪电战的成功,还在于德军的周密部署和苏军的疏忽大意,如果苏军对闪电战早有预案的话,德军在战争初期就不可能获得那么大的成功。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闪电战中学习快速打击,苏军从失败中获得真知,钢铁洪流战术是在人海战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军出动550万大军分三路向苏联全面出击,仅半天时间,苏军就损失巨大,1200架飞机和多数前沿机场被毁,苏联西部边境的军事设施夷为平地,仅半个月时间,苏联西部特别军区损失惨重,到了11月底,苏军在闪电战中损失高达700多万人,德军向苏联内地推进了1200公里。

对德军的快速推进,苏军和斯大林从惊慌到防御,再从组织反攻到以牙还牙,中间经历了无数次战役的洗礼,但苏联与德国有一个相当大的不同,就是苏联的国防动员体制,自德军入侵以后,苏军迅速启动了国防动员体系,并迅速在前线组织起预备部队和民兵梯队,这是成功阻止德军快速东进的最大亮点。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也正是苏军能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德军的闪电战术中学习快速打击方法,在朱可夫等众多高级将领指挥下,苏军迅速组织起了新的防御体系,喀秋莎火箭炮的投入使用,T34坦克的大量应用,朱可夫提出的坦克集团军的组建,一系列组合拳的推出,使苏军迅速获得了新生。

而在莫斯科战役中,朱可夫用坚强的战斗意志和积极的防御抵消了德军的闪电进攻,致使德军的闪电战术首次在莫斯科战役中遇到了对手,这也是苏军找到了制约闪电战术的制胜法宝。朱可夫的想法是,先放德军进来,然后收紧口袋,再动用强大的预备队迂回打击。对于这个办法,朱可夫屡试不爽。

当然,在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也从人海战术中获得了认知,人是决定因素,但装备落后同样挨打,基于此,一场军事装备的改革在苏军中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也为苏军实施钢铁洪流战术打下了基础。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大反攻大决战,苏军通过钢铁洪流战术一路西进,压倒性的装备优势使德军一路溃退

有读者疑问,苏军为什么不在德军发起闪电战时就使用压路机战术呢?实际上,这与苏联的工业基础有很大关系。当德军闪击苏联后,斯大林一方面命令苏军拼死抵抗,一方面又将所有的重工业及军工企业全部撤退到东部广阔的地域,这就为后期苏军的装备发展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由于苏军在战前对德军的估计出错,造成苏军在防御力量配备上出现了不足和欠缺,但经过多次重大损失和教训后,苏军才逐步缓过劲来,从战争开始的300多个师,到1942年夏季,苏军就达到了1100万人,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承认苏军的快速动员能力是德国无法比拟的。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但让德军更惊奇的还有苏联的军工发展,在1941年战争开始时,苏军的基层部队大多是人海战术,有的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条枪,但到了1943年的时候,苏军的军事装备完全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至1943年6月份,苏军用于作战的火炮达到10万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及坦克和自行火炮等达到了1万多辆,作战飞机也超过了一万多架,而在朱可夫等建议下,苏军的坦克部队独立成军,达到了5个坦克集团军、24个坦克军和13个机械化军,而到了1945年时,苏军的装备力量更是比1943年翻了一番,如此大规模的装备发展,给苏军实施钢铁洪流战术提供了足够多的保障。

压路机战术也好钢铁洪流战术也好,顾名思义,就是以装备力量为主要作战力量。而对于闪电战和压路机战术共有的依托,空中打击、炮火准备和装甲推进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三样法宝。所不同的是,德军是以装甲打击力量为先锋,以步兵跟进为主导,空中打击为支援。但苏军的压路机战术使用的完全就是陆空一体的战术打击方法,而陆地战术上,又以大规模的炮火准备为先导,再以强大的装甲集群横向推进,其排山倒海的场面再配合空中打击,任何防御力量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二战苏德战争决战阶段,苏军为何要使用钢铁洪流战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苏军在战争打响前并不是不使用钢铁洪流战术,而是那个时候苏联的思想认识和装备发展还没足以让苏军能使用这样的战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苏军对闪电战及战争性质的认识,苏联才在充分准备后,取得了装备发展上的优势,这才为苏军使用这一战术铺平了道路。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