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最近,朋友圈裡有一群家長十分活躍,每天下班後直到晚上11點多,這些家長尤其是媽媽們,幾乎放棄了自己的休息時間,要麼是上傳一條視頻,要麼是拍一張照片,以這種類似的方式,熱血澎湃地記錄下自己孩子每天打卡學習的情況。打卡的內容基本是千篇一律,大概內容如下:

我是某某某,我在參加某打卡讀書X天活動

我朗讀,我快樂

打卡第10天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那麼,究竟什麼是打卡?

現在朋友圈流行的打卡,大都是為了讓孩子堅持養成某種習慣,家長們以一種相對公開正式的方式進行發佈動態,幾乎是雷打不動每天堅持,而且大部分都是為了給孩子養成識字、學英語、閱讀的習慣,比如說“某某已堅持閱讀20天”“某某學習英語70天”“某某堅持鍛鍊身體10天”,目前這種行為主要集中在朋友圈。

但如果追溯“打卡”的源頭,最早並非用於家長督促孩子學習,而是主要用於企業的考勤,為了避免員工遲到早退,早上到崗位之間要在機器上刷考勤卡,下午下班前還要再次到機器前刷考勤卡,以此記錄每個員工上下班的準確時間。這些考勤記錄最終也將應用在員工的考核上,比如說滿勤獎、扣工資及辭退等等。

打卡制度的誕生是為了約束人,形成一種“他律”,並不是為了讓人形成一種習慣。所以,打卡本身就有一種深度的隱含意義——你既然不能約束自己,那就讓機器來提醒你,換而言之就是對人的不信任,讓參與打卡的人從內心就一種被動接受的感覺。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打卡學習時家長洋洋自得,孩子卻苦不堪言

參與到打卡的孩子們,內心往往是掙扎的,而家長們卻仍然是洋洋自得,自以為付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自己的孩子也已經贏在了起跑線上。殊不知,儀式感十足的“打卡學習”確實一種徹頭徹尾的消極暗示活動——只要完成任務就可以放鬆了,並不是我馬上就要養成一種好習慣了

中小學生們在參與到打卡學習之中時,往往是按照培訓機構或者父母制定好的計劃,進行打卡閱讀、打卡識字、打卡學英語等等,跟隨著亦步亦趨的落實大人們心目中的任務。對於完成這些“任務”,孩子們也表現出非常地“聽話”,一旦完成以後,他們就會把這些學習任務扔在一邊,甚至連正眼都不會再瞧一次。

試想一下,一個孩子從小學開始就習慣在父母的“監督”之下學習、生活,一旦孩子離開了父母的視線,進入中學、大學以後,在長時間的壓抑之下,相反的結果就會成倍的反噬,孩子就會向脫韁野馬一樣嚮往自由,並且一去難復返,很難再回到自律的軌道之中。那麼,優秀的成績和未來又從何談起?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不少父母正在堅持的“打卡”,真的很難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結果恰恰是往相反的方向發展,這些父母正在用一種看似十分有效的方法毀掉孩子的未來。所以,想要真正培養孩子的自律習慣,一定要認識到習慣養成本身的特點。

習慣養成三個關鍵點

1.習慣是長時間養成的一種生活方式。何為習慣?比較官方的解釋是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對於這個“久”的時間長短,並沒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所以,想要養成一種習慣,必然是需要在內心強大的意願驅動之下,很長一段時間的積累,到最終不幹這件事渾身不自在,這才算是養成了習慣。

網上流傳著一種認可度很高的21天習慣養成法,而打卡學習似乎就是踐行這一觀點的具體行動。每天在朋友圈公開的打卡記錄學習情況,讓他人作為監督者督促自己學習,受21天習慣養成法的影響,他們認為只要過了21天就可以不再搞這種形式,而一旦離開了這種接受公開監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就會暴露。而且,21天就培養出某種習慣並不現實,最多是適用於一些極個別的事情或活動,21天習慣養成法至今並沒有靠得住的科學依據。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2.習慣源於自律而非他律。不同於自律,他律往往是非自願地接受他人的監督和約束,打卡正是他律在起主導作用,即便是養成了自律,在失去了他律以後,所謂的“自律”也會大打折扣,在做事情的時候,依然是被動地去做,很難發自內心地產生一種完成事情的愉悅感,在完成任務以後也只是一種如釋重負的解脫而已。但如果是自律情況下養成的習慣,孩子做事情就會更加主動,更加自覺地去規劃,做事情的過程中始終充滿激情,即便是遇到困難挫折,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克服,並在此基礎之上完成自己的“升級蛻變”。

3.打卡與習慣養成的初衷相背離。不少家長一直都困惑,如何才能讓孩子在不沉迷手機的基礎上更加有效地使用手機。但卻一直在用手機鼓勵孩子養成各種打卡學習的習慣,這不僅僅不會讓孩子遠離手機等電子設備,反而會讓他們充滿疑惑——不讓我玩手機,那為什麼還用手機打卡呢?而這種行為也常常會讓孩子邁出沉迷手機的第一步,進步一消耗孩子損失殆盡的自律。

別再讓充滿儀式感的打卡毀掉孩子的未來

毫不客氣地說,現在的打卡方式正在毀掉孩子,毀掉家長與孩子以更好方式相處的時間,讓孩子只是暫時屈從於所謂的“自律”,一旦有一個空隙被釋放,孩子內心深處的“自由”被徹底釋放,最終全部的打卡前功盡棄。等到此時,家長們也會陷入深深地自責,仍然搞不清楚這件事情的背後,最大的錯誤竟然是自己引起的,甚至仍然在責怪孩子,責怪他們沒有繼續使用“打卡”堅持,責怪他們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想要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專注於對一件事情的學習,關鍵還是要幫助他尋找其內在的驅動力,培養出孩子對於完成一件事情強大的內心意願。只有這樣,孩子在遇到一件事情併為之努力的時候,他才能夠更好地做出規劃並堅決的執行,最終的結果也必然是可以預見的“好”。

對於那些想讓孩子養成自律習慣的父母,與其繼續堅持打卡給孩子埋下“隱患”,不如從以下幾點來嘗試一下。

朋友圈充滿儀式感的打卡學習,卻是父母給孩子未來埋下的隱形炸彈

一是從一件小事做起,並且循序漸進。自律並非是每天讀多少書、讀多少英語單詞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家長們不妨從一件非常小的事情開始引導孩子,同時給孩子設定一個習慣養成地緩衝期。比如說想讓孩子養成早期的習慣,以每天早起30分鐘為例,可以先將每天的起床鬧鈴提前十分鐘,等過了幾天達成小目標以後,再把鬧鐘往前推10分鐘,完成了以後給予一定的獎勵,如此循環往復,每天早起的習慣就可以很好地養成。

二是要給孩子明確養成自律的好處。許多家長在培養習慣的時候,往往是就目標設定方法去引導,並沒有告訴孩子養成習慣以後會有哪些好處,即便是告訴了孩子,一般也是非常空泛地講,比如說養成自律的習慣後做事情就能容易成功等等,實際上孩子們並沒有興趣知道這些大道理,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付出了時間,現階段能有哪些收穫,最好是值得炫耀的收穫。

三是學會自己設定目標。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還太小,無論是學習還生活都需要家長來掌舵,否則孩子天性愛玩必然會迷失方向。家長們給孩子設定的目標縱然無懈可擊,但孩子在執行的時候也會偏離軌道。所以說,家長們卻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家長們更重要的一件事是教會孩子們如何合理的自己設定目標,並讓他們自己探索該如何努力。

朋友圈那些勤奮的媽媽們,或許你還在為自己能夠每天堅持帶著孩子“打卡”而慶幸,但你或許還不知道自己正在親手毀掉孩子的未來。

坤坤說教育,致力於分享教育心得,講述有料有趣教育故事,帶你換一個角度看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