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官網,沒對外聯繫方式,專幹大買賣,他是中國最隱匿的資本人

沒有官網,沒對外聯繫方式,專幹大買賣,他是中國最隱匿的資本人

人活一輩子,能耐還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文丨華商韜略 孔令娟

厚朴錯過格力,讓外界意外。

神秘的厚朴基金成立十二年,沒有官方網站,沒有對外聯繫方式,但關於其創始人、中國第一代本土銀行投資家方風雷“呼風喚雨”的江湖傳說從來不少。

【1】

方風雷的父親本姓李,革命時期做地下工作,為了隱藏身份改名換姓,一直沿用到解放後。動亂年代被批鬥,其他兄弟都改回李姓換了名字,唯有方風雷保留了自己的姓名。

它取自龔自珍詩句“九州生氣恃風雷”,也是“五洲震盪風雷激”的風雷,前加一個“方”字,頗有“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意味。

擔大任要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方風雷16歲被下放到內蒙古插隊勞動,後入伍當兵、進廠做工。直到高考恢復,他才迎來人生轉機,1978年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

新時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方風雷上大學時輔修了經濟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外經貿部。此時他已經30歲,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曾任河南省委書記辦公室副主任的王忠林寫文章回述,1983年,方風雷跟隨外經貿部紀檢委辦案組到河南外貿系統調查。

一年下來,他沒調查到什麼,卻看到了體制僵化。不過,彼時中原大省改革熱情高漲,正在廣開言路、廣徵良才。善於思考的方風雷被省領導看中,留了下來。

這一年,河南還邀請莫干山會議的青年經濟學家組建“河南經濟諮詢團”。顧問團往往是老領導、老年人組成,諮詢團則表示向敢說敢幹的年輕人請教。

河南省不僅向青年經濟學家們諮詢,還給了他們實職。朱嘉明是河南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是省長。黃江南擔任對外經貿委員會副主任。

這開創先河之舉,一方有魄力,願提供試驗田;一方有激情,渴望大幹一場,雙方一拍即合,1985年就結出五大碩果,方風雷組建的中原國際貿易公司就是其一。

朱嘉明、黃江南與翁永曦、後來令貪官膽戰心驚的王書記當時被稱為“改革四君子”。1979年,四人一起熬了數夜,寫成預測經濟將出現衰退的報告。

報告上傳到中央後得到重視,他們成為給領導彙報的最年輕學者。正是這一經歷,讓王從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轉到了經濟領域。

“四君子”還是1984年莫干山會議的主要推動者。會議期間,百餘名青年經濟學家不眠不休,圍繞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若干專題不停地討論、爭論,導致會議結束時大半人病倒了。

這次會議使得一批青年經濟學家脫穎而出,也吸引了各方前來招賢。

在激情燃燒的歲月,方風雷也不甘落後。河南建業董事長、與他共事過的胡葆森接受《中國企業家》採訪時描述他:“一個不安分的人,具有巨大的創新動力和創新能量。”

此前,外貿是中央絕對控制領域,但方風雷卻提出河南設立自己的貿易公司,從國家統管中走出來。胡葆森將他的想法寫成申請報告,交到了黃江南手上。

黃江南此時正想著如何打開外貿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因此對這一大膽建議絕對支持。他積極向上推薦、力排眾議,使得中原國貿得以誕生。

正是因為有了中原國貿,使得1985年以前引進外資只有500萬元的河南,到了1988年已達到2億,外貿增長在全國排名第二,僅次於廣東。

1988年,方風雷又一手促成了中原國貿與河南國際信託等三家公司合併,成立中原集團。他還參與了中國首個期貨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的方案設計和早期籌備。

交集越來越多,讓方風雷和黃江南、朱嘉明成為莫逆之交。此後,他們相繼離開政界,但是彼此的默默支持和思想滋養則是源源不斷。

這一段歲月,方風雷熱血沸騰,上下求索。他應該沒想過日後會棄政從商,成為“造雨人”,只是盡情享受這種亢奮,肆意揮灑激情。

【2】

1991年,方風雷前往美國,不過英語還沒學好就回來了。他最熟悉、最通透的還是中國,九二春風也感染了他。

方風雷奔向最火熱的海南,在建行下屬一公司搞酒店開發。這年冬天,他到美國參加弟弟婚禮,在經濟學家劉國光的介紹下,認識了曾任世界銀行北京處首席代表的林重庚。

雖然1990年任期結束回美,但林一直在關注中國,希望建立一家國際化金融機構。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方風雷後,總是從國家戰略高度思考問題的後者立刻被吸引了。

方風雷後來對《中國企業家》說,金融改革帶有倒逼性質,“不去資本市場,國家解決不了這麼多資金,國企改革完成不了……所以要一步一步地推動上市,這是倒逼回來的。”

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外國企業要進來。當時摩根士丹利亞洲區負責人傑克·華沃茲也想創建合資投行,因為他看到中國是“下一件大事”,要搶佔先機。

在中外合力推動下,1995年6月,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簡稱中金)成立,建行持股42.5%,摩根士丹利擁有35%,餘下被分給其它投資人,但中外總持股比例為50%對50%。

沒有官網,沒對外聯繫方式,專幹大買賣,他是中國最隱匿的資本人

中金成立初期,做業務是摸石頭過河,直到方風雷操盤中國電信香港公司(中移動前身)上市,才找到了大方向。

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成立僅5個月便在紐約和香港同時上市,融資42億美元,是當時亞洲除日本之外的最大規模IPO。

雖然中金和方風雷一戰成名,但也將公司內部矛盾暴露於天下。因為與中金合作的承銷商不是大摩,而是它的死對頭高盛。

其實,中金成立後不久就陷入了控制權的爭奪中,《華爾街日報》前中國社長麥健陸在《十億消費者》一書的第二章《同床異夢》中有詳細記述。

大摩認為自己懂業務會管理,理應掌控全局,因此把中金看成其下屬分支,建行的作用是提供客戶和搞好政府關係;但已成為建行行長的王要用市場換管理,大摩可以負責技術層面,戰略方向則應由中方主導,他希望中金成為世界一流的投行,為中國經濟改革服務。

雙方在各方面都互不相讓,夾在中間的首任CEO林重庚左右為難,任職3個月就辭職而退。此後大摩又指派了四任CEO,但副總裁方風雷才是中金的實際管理人。

麥健陸敘述,當林重庚第一次將方風雷介紹給華沃茲的時候,後者看著眼前這位頭髮凌亂的壯漢,英語也說不好,像是某人的司機,而不應被稱作“中國最優秀的交易人”。他暗想,沒有人會把方當回事。

不僅是華沃茲,中金的大摩員工也這樣看待方風雷,但他們很快就明白了,方才是精通中國商業作風的大師。

在吞雲吐霧、推杯換盞間,他總能讓客戶吐漏心聲、贏得信賴,而原來在大摩只是二三流員工的他們對這種作風一竅不通。

搞不定客戶的大摩員工最後只能唯方風雷是從,中金建行員工對他更是十分敬畏。精力充沛的方風雷還事必躬親,一名中金公司元老說:“他要把所有人的卵蛋都捏在手心裡”。

方風雷後來對《中國企業家》說:“我不懂技術,我也不會做模型,財務報表我也看不懂,就是計算機我也不會用……總的來說我的工作就是跟人聊天,看大勢、算大賬就可以了。”

當然,他看的大勢、算的大賬令人歎服。

他本來是想拽著大摩一起籌劃中國電信上市的,甚至專門跑到紐約與相關人員溝通。但這些人對方風雷的初始印象與華沃茲是一樣的,而且當時中國的電信體系和郵政體系歸郵電部統一管理,沒有上市主體,因此大摩一口回絕了他。

不過,方風雷卻堅持推動中國電信行業上市。他在歐洲考察時看到,國外多家大型電信公司登陸資本市場,不僅籌集到大量資金,還完善了公司治理。

大摩的固執和傲慢給了高盛可乘之機。高盛亞洲主席約翰·桑頓找來自己的電信專家,與方風雷和郵電部官員一起制定了整個計劃:郵電部先在香港成立公司,然後將最優質的廣東和浙江的移動通訊業務資產注入其中,其他省市視情況再定。

中國電信香港上市是大型國企海外上市的第一步,也拉開了他們重組的序幕。媒體盛讚方風雷:“整個溝通過程可以寫一本書,但他在5個月裡溝通好了一切。”

但對於大摩來說,這無疑是當頭一棒,然而接下來還有二棒、三棒……

方風雷此後主導參與了一系列大型國企重組和上市:中石油、中國聯通、中國石化……這些大項目全部是與高盛合作。

大摩氣得七竅生煙,視方風雷為眼中釘,但又無可奈何,因為他是這些交易唯一的推動者。

當然,中金也不總是劍拔弩張。奧斯汀·柯楠在1997年下半年接任中金CEO。他表示,自己對中金公司忠誠,而不是大摩,他的任務是建立一家一流的中國投資銀行。

柯楠鼓勵中國員工在開會期間大膽發言,不要被傲慢、強硬的外國銀行家嚇倒,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他。中國員工尊敬他,認為他“胸懷坦蕩”,方風雷也十分欣賞柯楠。

不幸的是,被中外一致認可的柯楠上任僅半年就因心臟病去世了,中金又回到了互不信任的過去。

2000年,中銀國際力邀方風雷出任CEO,他才離開是非之地。

中金內部問題是合資公司矛盾的縮影,方風雷走了問題也依然沒解決,直到朱雲來走馬上任才逐漸平息。2002年,筋疲力盡的大摩放棄了控制權爭奪,轉為單純的財務投資。

投降後的大摩反而多次被中金指定為聯合承銷商,獲利豐厚。但巨頭的野心永遠是進擊的,大摩2010年退出中金,改與華鑫證券合作,今年終於成為控股券商的外資。

方風雷後來在採訪中總是極力稱讚大摩,但也認為對方“從來沒有真正理解過我”。

他對麥健陸說:“他們未料到中國人學得會這麼快,他們預想中金公司需要十年才能成長起來。”

海外上市是中企參與國際競爭的第一步,中國經濟開始融入全球浪潮。主導了一系列大交易的方風雷曾被《亞洲金融》評為“對中國資本市場最有影響的十人之一”。

不過對於這些風雲激盪的往事,方風雷只是淡淡地說:“我們都是讓時代推著走的……中金就是那個階段的產物。”

“目的是沒有的,運動就是一切。把領導交你的活兒幹好,我們沒想得那麼複雜和高尚。”

多年後,方風雷依然會到柯楠墓前獻花。“是他的心,不是他的頭腦和技術能力,而是他的管理風格。他尊重我們。”

【3】

中金的輝煌戰績使得方風雷成為大交易代名詞,中銀國際正是看重這一點才把他請來。

方風雷在此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幫助李澤楷的盈動收購香港電訊,鳳凰衛視、同仁堂在創業板上市,尤其2001年中海油在紐約、香港兩地上市。

不過,方風雷此時已準備從中銀辭職了。

單純做生意不是他的目標,他更想將中銀國際從一個體制落後的國企證券公司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銀行。

不想改革到中途遭遇互聯網泡沫被戳破,李澤楷神話幻滅,中銀國際債務風險陡增,方風雷因此受到質疑。聲譽是一切,沒有了威信,他很難再推進改革。

此後,方風雷入職中國工商銀行和東亞銀行共同創辦的投資銀行工商東亞同樣不如人意。不過當時國內創投興起,他的興趣也轉移到私募主權基金(PE)上,並且已經想好了“厚朴”這個名字。

方風雷並不是心血來潮。此前作為中金直投委員會主席,他投出過鷹牌陶瓷、南孚電池。直投部後來從中金剝離,就是著名的鼎暉投資。

不過2004年,方風雷授命解決海南證券危機、成立高盛高華證券,他自己的夢想就暫時擱置了。

高盛高華最特別的地方是股權設計,雖然高華持股67%,高盛持股33%,但高華是方風雷等人成立的3家公司向高盛貸款1億美元組建的,高盛曲線獲得高盛高華的掌控權。

方風雷等人還與高盛簽署了非正式協議,在政策允許時,高盛可以收購他們的高華控股權。當時,雙方預估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會在2006年解禁。但直到去年,外資才被允許控股券商。

本想把老鐵高盛領進門就好,沒想到被套住了。2007年,方風雷只好以非執行董事長的身份從高盛高華分身,組建自己的PE。

他和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原大中華區前任主席何潮輝、高盛亞洲投資銀行部原聯席主管王忠信合作創辦厚朴基金管理公司。

憑藉三個人的聲譽,厚朴首期基金融資額超出原計劃1/4,達到25億美元,淡馬錫和高盛皆出資數億美元鼎力支持。

厚朴完成籌集資金不久,就接連用大單震驚了市場。

2009年1月,厚朴耗資6.5億美元從蘇格蘭皇家銀行購入其所持有的30%中國銀行股份;

沒有官網,沒對外聯繫方式,專幹大買賣,他是中國最隱匿的資本人

5月,厚朴組建財團,從美國銀行手中接下高達73億美元的建設銀行H股股份;

7月,厚朴聯手中糧集團出資61億港元入股蒙牛乳業,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還有牽手中投入股蒙古龍銘鐵礦、投資美國得克薩斯州頁岩油,撮合阿根廷最大的私人石油公司把50%的股權賣給中海油……

每個收購案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中國,“我們從來沒做過任何一個跟中國主題無關的項目”。

這些大手筆也均非普通PE能操作,它卻獨攬重任,把投行的活也包了。

雖然風頭無兩,但方風雷也有遺憾。他最初籌備的是兩個基金:一個是拿外資的厚朴,另一個是與蘇州創業集團聯手設立的百億人民幣產業基金,但後者未募集到預想的資金規模。

相比國外投資者,國內投資者反而不那麼信任他。

這也許與他之前受到的爭議有關。

2008年金融危機以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但分享這些紅利的多是外資或有外資背景的機構。尤其是利潤最高的中國壟斷企業集體海外上市,讓國內投資者很眼紅,主要操盤手方風雷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對於爭議,但方風雷在一次採訪中時表示要看“發展的究竟是誰”,“最好的企業都是在國際上殺出來的”,“無非人家賺了點錢,大帳小賬要算明白”。

他對《南方人物週刊》說:“我是頂著做,出身紅,政治上能擔待,肩膀擔得起,否則一會兒愛國一會兒賣國的,換個人神經都受不了。”

2011年,方風雷的兩位合夥人萌生退意,厚朴基金經歷了一段動盪時期,讓他們沉寂了三年。等到市場再次見到他們公開消息時,PE已百花齊放。

當然,中國最耀眼的企業也已不是那些壟斷企業,而是BAT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因此,擅長操盤國企的厚朴不再像以往那麼顯眼了。

【4】

低調,並不代表缺位。

在關鍵領域總能看見厚朴的身影。例如,去年他們與中投、淡馬錫、芯片巨頭Arm等公司共同創立厚安創新基金,接手軟銀出售的Arm中國51%股權。

厚朴投資總額已超過140億美元,近些年已經多元化,不再限於國企國資。例如:他們投過小米、蘑菇街、商湯科技等。

在海航危機中,厚朴成為“拯救者”。通過它的牽線搭橋,萬科接手了海航旗下至少9處地產項目。

沒有官網,沒對外聯繫方式,專幹大買賣,他是中國最隱匿的資本人

萬科與厚朴也淵源頗深,方風雷和王石都是“嵩山會”會員,這是胡葆森發起的豫商組織。厚朴還幫助萬科在2017年成為亞洲最大物流設施提供商和服務商普洛斯的第一大股東。

普洛斯私有化是CEO梅志明發起的一次變相MBO(管理層收購)。在方風雷的操盤下,最終由萬科、厚朴、高瓴、中銀、普洛斯管理層組成的中國財團以116億美元成功收購。

有了這個先例,最初厚朴和眾多老朋友現身格力混改時,許多人猜測這將是普洛斯MBO的又一次重演。

不過根據混改方案,受讓方必須是一致行動人,受同一控股股東或實控人控制。這唯一不二的選擇,使得厚朴和高瓴從隊友變成了對手。

相比高瓴的長線投資,厚朴以往更擅長解決難題“扶上馬”。對於已經在“馬上”的格力來說,厚朴發揮優勢的空間有限。

看大勢、算大賬的方風雷更在意的或許也不是結果,而是交易的示範作用和影響。

行走江湖三十餘年,方風雷已經打造了一張可以縱橫捭闔的投資網,可以操作高難度又複雜的大交易,不過它只圍繞著一箇中心點編織:中國。

“我們這一代人對於國家、社會、發展、歷史、政治這些大的命題普遍感興趣。某種意義上講,是國家命運的跌宕導致你不得不去關心這些問題。”他的弟弟、大江投資董事長李風說。

方風雷把自己的實踐形容為“高位蓄水”:學習先進者,同時把握和參與中國體制改革。

《一代宗師》裡,宮二父親、八卦掌掌門宮羽田說:“人活一輩子,能耐還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裡子,都是時勢使然。”

雖然世人把方風雷看作是“呼風喚雨的大神”,但他始終把自己當做是改革開放中一枚有用的棋子。

《十億消費者》麥健陸(James McGregor)撲克投資家

《方風雷:中國移動上市那些事兒》方風雷《中國證券》

《方風雷: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丁偉《中國企業家》

《方風雷:躲在幕後的銀行家》劉欣然《南方人物週刊》

《回到端村》王燕青《南方人物週刊》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