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说到功夫电影,其实在李小龙之前就已经有了,在上世纪60年代,邵氏电影的著名导演张彻和胡金铨便是因为武侠电影而建立了自己在华语电影中的地位,当然他们的电影更偏重于武侠,而非功夫,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有功夫电影的雏形了。只是在这些影片中,演员的打斗动作设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的戏剧动作,一个是民间传统的杂技。这些动作设计并不是以真实的打斗为依据的,也没有吸取现代搏击技术的原理。这其中最具有参考意义的便是在胡金铨执导的武侠电影《大醉侠》中担任动作指导的洪金宝,现在洪金宝已经是香港电影中的大佬级人物,而在当年,动作指导还不算非常重要的职务。

洪金宝是京剧大师于占元的徒弟,和洪金宝同为师兄弟的还有成龙、元彪、袁和平等人。他们的打斗动作理念最初的时候主要是来自于京剧的武戏,同时他们也都有一定的套路功底,所以他们的打斗动作更接近于传统套路、杂技、戏剧的动作融合。然而这所有的融合中,唯独缺了一样最重要的实战。然而在李小龙没有回归香港之前,这些人牢牢的占据了电影中动作设计的市场,而从电影理念本身的进化角度而言,这种设定也完全符合规律,毕竟京剧的武打动作、杂技等都非常的成熟,相互结合后,形成电影语言,也更符合当时的电影市场需求。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武侠电影已经成为了香港电影市场中的主力军,这个时候在好莱坞已经发展多年的李小龙开始谋求回香港发展,而香港的电影公司,也渴望着有新的电影理念的输入。在各种巧合下,李小龙决定返港发展。这个时候的李小龙虽然被香港电影界的人士所看重,但是人们依然无法估量李小龙能够带来的效应,而邵氏的邵逸夫等人,仍然以香港传统电影人的理念来对待李小龙,这自然很难说服李小龙留在邵氏发展。在几经考察后,最后李小龙决定与由邵氏出走的邹文怀建立的嘉禾影业合作,并相继推出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等电影,这些影片因为打斗均以写实为主,所以使得李小龙在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一战成名。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李小龙在香港电影圈的发展优势,除了他本人是一名格斗武术家外,最主要的还有他在好莱坞积累的电影经验也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当时好莱坞的电影理念本身就领先于香港电影,但是当时的好莱坞对李小龙的功夫理念却理解的不是很到位,这个时候的香港又已经兴起了武侠电影的热潮,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李小龙回到香港发展,一方面是他武术家的身份,一方面是他在美国积累的电影理念,这些都因为李小龙回到香港发展,而产生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化学反应。无论从功夫电影本身,还是李小龙本人的偶像身份,因为特殊的元素的叠加,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这种轰动效应迅速地转化成了明星效应和偶像效应,在李小龙去世之前,这种效应还没有释放彻底,因为最终李小龙从一个电影明星,演化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这在整个功夫电影巨星的序列中,是无人能及的,如果要将功夫明星排一个梯队,李小龙自己能够独占一个超级巨星的梯队,而成龙和李连杰紧随其后的排在功夫巨星梯队,其后才是甄子丹、吴京等人。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应,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所谓天时,是因为当时的华语电影在商业片领域急需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而武侠功夫电影则是华语电影中最具特色的一种类型片,而说到地利,便是李小龙本身出生在香港,加上他闯荡好莱坞的经历,以及他本人武术家的身份,使得他回到香港本身就具有一种效应,而人和便是李小龙自身的功夫素养,他在功夫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搏击,对于格斗的认识,是其他的功夫明星远远所不具备的。李连杰和袁和平的组合可以把动作打的和漂亮,成龙则是可以把动作打的很幽默,很具有视觉张力,但是如果说到搏击的技术和理念,他们都无法和李小龙相媲美。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所以李小龙猝然离世之后,很多人渴望能够找到李小龙的替身,以延续李小龙神话。无奈的是,虽然他们能够模仿李小龙的标志性动作,但是观众们一眼便能够看出其中的差别,这种差别不是长相,不是身份,而是在搏击时,那种对于整个场景掌控的自信心。李小龙在完成这些场景时,总是能够自然地,让人信服地感受到他动作的力量,感受到他的那种信心,这是他在大银幕上关于功夫最大的魅力。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假如没有李小龙的出现呢?功夫电影可能会发展缓慢,因为如果没有李小龙的冲击,香港的传统武侠片还会沿着邵氏的老路一直走下去。即使是在李小龙出现之后,邵氏的武侠电影依然是按照他们的节奏在发展。当然李小龙的出现,使得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的精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而之于后来的李连杰和成龙的成功,则就是个未知数了,在李小龙去世之后,成龙一度被当作李小龙的替身来打造,这个过程中成龙是痛苦的。因为他根本无法在大银幕上找到李小龙的表演节奏,之后几年后,成龙才通过《蛇形刁手》、《醉拳》等电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成龙的幽默功夫片,一方面是借鉴好莱坞,一方面是进一步发掘动作电影的其他可行性。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但是如果没有李小龙的存在,成龙也就不存在“李小龙替身”一说了,而凭借成龙和洪金宝等人的关系,他依然能够在香港功夫电影圈混得风生水起。而成龙的喜剧功夫风格,本来也和李小龙的关系不大,所以成龙的出现依然是有可能的。但是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果李小龙不出现,华语功夫电影的盛世很有可能会推迟,甚至是不会出现。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因为没有李小龙,就很难有功夫电影的国际市场。相对李小龙而言,后来成名的功夫明星,他们都不具有在电影和武术领域双重的国际视野,这也很难使得功夫电影有机会给好莱坞,给西方国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在香港呢,功夫电影依然会以一种传统套路和杂技戏曲动作杂糅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同样不会让功夫电影产生极大的轰动效应。

而这些都是李小龙给华语功夫电影所带来的贡献,他以一己之力,在恰当的时间和市场中,将功夫电影推向了世界,从此功夫电影成为华语电影在世界上的一张名片,而李小龙是功夫电影的最佳代言人。所以功夫电影虽然没有李小龙也依然存在,但是注定不会如此的辉煌。就好像李小龙如果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不回香港发展,他依然会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注定不会如此伟大一样。​

假如没有李小龙,就没有功夫电影?

这就是李小龙对于功夫电影的意义,他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为功夫电影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内涵,这种成就让李小龙成为了一名武术家而不是艺术家,最终李小龙成为了一个时代文化的符号和标志,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伟大,也是功夫的伟大,电影的伟大,只是这些在李小龙身上得到了恰到好处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